APP下载

浅析聋生语文学习中查错纠错习惯的培养

2020-08-06宋弥佳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纠错习惯养成聋生

摘 要:聋生在语文科目考试中出现错误的情况非常常见,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他们缺少检查错误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纠错习惯。虽然说没有错误的学习是不真实的,但如果聋生在学习中不能正视错误,那就是学习的悲哀。因此,鼓励聋生面对错误鼓足勇气,养成自觉检查错误、纠正错误的学习习惯,将成为聋校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基于此,借助教学经验,对聋生语文学习中检查错误、纠正错误的良好习惯养成作几点简要的浅析。

关键词:聋生;查错;纠错;习惯养成

在聋校,语文教师普遍会遇到这样一种状况,聋生写出的字和词的错误率极高,一句话常常书写颠倒,以至于让人没法读通,难以理解,因此老师会对聋生产生抱怨情绪,聋生在面对抱怨时,情绪会低落,作业完成效率也不高。束手无策的教师大有人在,我认为老师应端正心态面对聋生的错误,将错误转变为一种教育资源。利用聋生出现的错误,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在此基础上便于老师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计划。聋生产生的错误可检验老师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老师需要保持乐观心态对待聋生出现的错误,从积极的一方面分析,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提高教学质量。

一、错误的类型及成因

聋生出现的错误是多方面的,作业和考试中审题不清,答案不完善、答案离题跑题等是常见的错误类型,这些错误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粗心大意

聋生语文作業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粗心大意最为常见。多数聋生自小缺乏系统的行为养成教育,学习习惯不好,聋生不好的学习习惯会加大犯错的概率。不细心、马虎产生的错误最不应该。

因为感官的缺失,聋生对于阅读有很大的障碍,往往造成他们思维的定势,题目要求对于他们来说是看不见的,即便是遇到特别简单的问题,他们解决时也存在一定困难,这类问题出现错误的原因以马虎大意、不细心最为常见。请看下面的题目:用智慧和勤劳,(建设)可爱的家乡。笔者看来聋生做对这道题目的几率为百分之百,可没想到的是,愿望总是事与愿违。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聋生在这道题目上出现了错误。有的聋生将“建设”两个字写成了“设建”,这种低级的错误是由于聋生不细心、马虎大意造成的。他们并不是不会写,也不是不认识“建设”两个字,只是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造成了类似的错误。这种情况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究其原因,在于聋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细心程度不高,不加以检查,急于快速完成,不注重作业质量。

2.审题不清

审题就是读懂题目,弄清题意。正确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导致聋生审题不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聋生在不认真审题时,得出的答案会出现错误。还有就是聋生审题时对里面重点性的词语采取忽视态度,也造成审题不清。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做题,何种类型的题目一看了然,殊不知题目要求发生细小的变化,最终结果也不一样,这样就出现了牛头不对马嘴、漏题等问题。

3.表达有误

口语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书面用语。此外,受到汉语一词多义问题的影响,即便是同一词语在不同情境下也有不一样的含义。聋生在本身听不见的情况下,更容易在表达上出现错误,如条理不清、词不达意的情况很多见。

4.理解片面

聋生与正常学生相比在思维上的差异较大,单一性是他们思维方式的特点。因此聋生对题目的理解普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其深层次的含义被忽视。语文文章中容易出现前后问不对应的情况,这样他们在作业或者考试中列出的问题答案难以深入人心,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时常会出现做题做一半的现象。

5.储备缺乏

聋生因为自身的缺陷,不爱读书,每次朗读最后都会变成阅读,甚至变成默读,语文课文在聋生看来存在陌生感,加上平日里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脑海中字词极少,课外知识积累也不到位……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增加了聋生出错的可能性。

6.方法不当

解答语文练习题有一定的方法可寻,聋生在听不到的情况下,在自身理解能力上存在不足,因此对语文习题解题关键就掌握不全。不少聋生常常是根据自己一知半解的理解展开解答,做题无章法,也容易出现错误。例如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排比句这类题目中,聋生就时常会做错,他们只记得老师教授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条件反射似的,只要看见文中出现“有的……”就武断地认为其是排比句,出错的概率自然就增加了。

二、应对策略

聋生出现的“错误”不是单一存在的,常常是多个错误混合存在。有的聋生出现错误往往在多个方面。导致错误出现的原因有客观性的,也有主观性的;有自身学习习惯造成的,也有自身理解能力不足造成的;有基本常识性的错误,也有层次较高的错误,如思维上的原因导致的错误就属于高层次的错误。结合聋生错误原因归结应对方法,作如下表述。

1.强化记忆

利用多种感官强化记忆,增强记忆效果。如拼音学习、生字学习、句式学习上可采取比赛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游戏学习的模式,在引导聋生多个感官配合下,增强记忆效果。

构建良好语境,带动聋生说话意识,如引导鼓励他们组词、造句等,这样便于提高聋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力,真正理解了的记忆是最牢固的。

2.规范训练

聋校语文老师要培养聋生的语言意识,加强对他们的语言训练。与聋生对话要提高语言规范性,这样可为聋生提供语言表达的示范。老师一旦发现聋生在表达上存在明显错误,要及时指正,并引导他们改正错误。这样可增强聋生的语感意识。同时要加强对聋生写作练习的指导,培养聋生勤于动笔的意识,在多读、多写中增强他们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3.养成审题习惯

不合理的审题习惯会增加聋生出错的几率。多数聋生常怕烦犯懒,压根儿不去审题或审题不清、不细、不准等。立足聋生自身特点分析,可以将问题中关键性的词语圈出来,借助重点性字词来审题,这样可提高审题效率,并保障审题质量。针对要求较多的问题,可列上序号,这样不至于漏题,同时也便于聋生完成题目后进行检查,有助于培养聋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减少因审题不清而出现的失误。

4.注重积累

积累对于知识面狭窄的聋生来说尤为重要。积累不仅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也能对查错纠错形成本能性的条件反射。读的多了,看的多了,自然懂得的也就多了。

首先,让聋生在阅读中积累。广泛阅读可丰富聋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典籍等。老师需要指导聋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为他们推荐最佳的阅读资料,指导聋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学习习惯。

其次,让聋生在诵读中积累。聋生阅读优秀的诗词文章,可从中吸收有益的成分,并能从古诗文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有助于培养聋生的文学修养。聋校语文老师可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班级开展每天诵读优秀诗文的活动。这样做并不期望聋生每日一读能取得多大的成绩,但是日积月累懂得的就会比以往多许多。

再次,让聋生在交流中积累。交流可提升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聋生开口说话。在交流中聋生可以积累更多有用的信息,以便于聋生在不同场合下体会同种语言的表达含义,加强对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让聋生在搜集和运用中积累。鼓勵聋生收集自己积累的语言和信息,也可以为聋生提供资料和信息的搜集方法,拓宽他们的搜集渠道。指导聋生将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利用书面用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提高聋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5.学会联系

老师在课堂教学和作业指导中,要加强对聋生联系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培养聋生由部分组合为整体的能力。如将一段话打乱,让聋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再将其重新排列,这样便于帮助聋生理清思路。再如在对文章理解时,要引导聋生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两者相联系,立足整体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聋生的理解能力就不会单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理解的深度也会提升。

6.开展解题“反思”

聋校学生缺少纠正错误的意识是非常普遍的。老师需要指导聋生逐步培养自身的纠错意识。聋生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体验和反思行为上存在严重的缺失,因此不利于纠错思维的形成。教学中老师需要时刻提醒聋生要认真检查题目,并教会聋生相应的纠错方法,逐步培养聋生的纠错意识。教给聋生恰当的检查方法尤为重要。如填空题,补全题目中的空格是关键,聋生要想想填什么合适,如何下笔。选择题,注意分析每个选项,在找出正确答案的同时,要分析其他选项不合适的原因。也可以用排除法来解答,这样可提高做题效率。判断题,明确判断点,根据已知条件,推测正确结果。仿写题,熟悉题目例子,明确出题关键点和要点,按要求仿写。可以圈出例子中关键性的字词,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跑偏。问答题,明确指向性词语,标出序号,一个个解答,这样可避免重复解答或者漏答。阅读题,读懂文章,理清思路,按照题目要求逐一作答。这样可统筹文章内容,做到顺序性作答。明确解题过程,反思解题思路可提升聋生的理解力,便于培养聋生形成良好的纠错习惯。

矫正错误相比学习新知识更为重要,分析聋生犯错原因,有助于他们纠错意识的培养。因此老师需要着重加强对聋生出错原因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老师面对聋生出现的错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善于将错误转变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垫脚石,合理利用错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和家长要立足聋生长期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聋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远比提高分数更重要。聋生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学习效率才会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聋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意识才会提升。由此可见,培养聋生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老师付出一定的努力,制订有效的措施降低聋生出错率。这对他们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2]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方州.孩子的好习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4]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05.

[5]顾定倩.特殊教育导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9.

[6]孙云晓,邹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报告)[M].北京出版社,2006-05.

[7]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作者简介:宋弥佳(1988.08—),性别:女,籍贯:浙江金华,民族:汉族,最高学历:本科,职称: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单位:金华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纠错习惯养成聋生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参省”之“参”读音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