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2020-08-06叶晓萍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叶晓萍

摘 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改善,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创新思维能力还是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发展。这些教学成果的取得不仅仅在于教学理念的发展与进步,还与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充分融合,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升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教学的融合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教学理论,不断挖掘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开展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出现的,在当时这种教学模式被称作电化教育,直到80年代才传入中国。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发展,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与层面也越来越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开始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方面意义重大,大大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到今天,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已经非常普遍,通常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教学工作。

一、科学设计导学案,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导学案的设计当中,科学合理引导学生在课前开展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爱玩的阶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要想让他们一整节课安安静静坐好,认认真真听讲很困难,需要教师充分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比如,在学完“位置”相关的内容后,可能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基本方向还不是非常理解,左右分不清,那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导学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将课堂内容进行消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将讨论与动手实践的板块挪到教室之外进行。

二、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紧扣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教学在声音、图片、影像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辅助开展教学,合理创建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投入到教学中去,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比如,在刚接触分数的相关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生活化教学场景:马上要过平安夜了,老师网购了一箱苹果准备分给班上的同学,结果收到苹果后发现只有19个,但是班里有38个同学,让学生一起商量怎样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吃到同样多的苹果。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去理解平均分配指的是每一份的数量都是相同的,其中总份数就是分母,其中的几份就是分子。在展示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平均分配的相关动态图,与生活化场景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后续分数相关学习打牢基础。

三、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概念教学,创新优化教学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涉及非常多的数学概念,正是这一个个数学概念构成了数学科学体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有赖于这些数学概念开展逻辑思维,如果没有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就是空谈。通常来说,小学数学中主要涉及数、量、比、集合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构成整个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框架。而这些数学概念大多属于比较抽象的内容,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教师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概念教学,对已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优化,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培养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够运用数学概念去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完成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学习后,进入习题训练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习题展示:“一个长方体总棱长42厘米,其中长宽高之间的比例为4∶1∶3,那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有多大?”要想求长方体的体积就需要知道长、宽、高,就需要理解比例的概念,教师可以继续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来为学生动态展示比与按比例分配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习题,梳理相关条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四、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图文示意教学,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集中突破

是否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很多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是依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并没有掌握很多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不仅造成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的效果也不行,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需要积极改变这一现状,打开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开展教学方案设计,借助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方法,对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集中突破。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析其中存在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科学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与感知,提升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图文示意法是一种对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就是借助课件或者板书的形式将包含数学符号、线条、关键词等要素的图文式样在课堂展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有效理解数学概念后的本质,提升数学认知水平。这种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图文的方式进行具体化的展示,教师能够更直观清晰地进行分析,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接受,让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好。比如,在学习长方体相关知识过程中,鉴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很难理解平面展开图,教师可以借助图文示意的方式引入动画与文字提示,帮助学生去理解长方体中前后、上下、左右面之间的关系,对学习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集中突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五、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动手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能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基于发现理论的发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在交流合作中去发现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效果比较明显。比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小明去书店买了一本书花了21.6元,买一支铅笔花了0.5元,买一个文具盒花了13.4元,现在他还有54.5元,那么小明原本有多少钱?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方式,意识到只要开动脑筋,小数的加法也会很容易。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不仅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大大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性,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弥补过去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发展,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艳华.借助教育技術手段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2).

[2]周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0).

[3]郭德有.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5(20).

[4]韦叶,王惊涛,凌云.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9).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