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读广州 品味广州

2020-08-06麦泳欣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广州

麦泳欣

摘 要:西关实验小学以不同学科的老师,围绕“儿童生长课程”这一共同的教学主题,在同一班级内合作授课,着力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学科融合;美食与风俗;走读;广州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成立了“学科融合统整下的儿童生长课程生命课程组”。该统整课程注重学科的融合,通过主题的关联,搭建跨学科知识网络,基于主题的跨学科统整教学,强调课堂中不同学科的老师合作授课,围绕同一教学主题,聚焦于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希望通过本学期开展的“学科融合统整下的儿童生长课程”实践活动,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落实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创新思维,开拓视野。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协作能力、探究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具有巨大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命课程组分为三大组别,当中有美食与风俗组、建筑与景观组、地理与自然组。其中美食与风俗组紧扣“走读广州,品味广州”这一主题精粹,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活动。

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早在2012年,西关被纳入《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范畴,更多人领略到西关美食的风采。如今荔湾区为充分利用荔湾饮食优势资源,重塑西关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围绕广州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战略,按“以文带旅,文旅兴商,商旅承文”的总体思路,发挥荔湾老城区饮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打造有荔湾特色的文商旅一体化活化提升发展平台,邀请美食大咖云集西关,举办类似于“品味舌尖,分享西关”论坛,并开拍“至味西关”纪录片。

我们的活动,也启程了广州西关深度游,穿街过巷寻觅最能代表花城西关基因的美食,通过品尝百味,领略西关风采,体会传统特色,寻味文化底蕴。

风俗美食与风俗组主题实施分组教学安排:

1.枝繁叶茂的思维大树——Mind Master软件操作与运用

为了在学习中及时、有效地对所获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参与美食与风俗组学习的全年级一百多名学生,在信息科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一起学习了用思维导图软件Mind Master制作思维导图。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分类,理清条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种学习手法,在本期统整课程中,较多地使用。

2.走读广州的乐趣——美食与风俗的传承与发展

广州的美食以及广州人对美食的追求早已闻名中外。“吃”作为旅游六要素之首,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也是旅游者体验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方式。广州人爱吃、会吃是天下闻名的,所谓“食在广州”,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粤菜是在汇集我省各地优秀民间美食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我国各大菜系之精华,借鉴西方食谱之所长,融会贯通而成一家的,讲究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广州人对美食的接受程度极高,然而有很多美食的起源地不在广州,可是却在广州这个地方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广州的老城区,老字号的店家十分多,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也得到很好的保存。

我们走读广州,品味多彩广州。学生们在课后探访西关老字号,在店面前拍照、给喜爱的美食大特写,记录相关的制作工艺流程及历史渊源,更填写了问卷星上的问卷调查。老师在第二次课中作了问卷总结、作业分析。

3.专业人员以一线实践经验,进行“预防食品中毒及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知识讲座”

课程组邀请就职于荔湾区食品与药物卫生监督所的家长作导师,就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这一主题,从概述、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等各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导师根据其各类中毒根源、特征,主要涉及的食品,病发时期的主要症状、预防与控制方法等,结合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宣传与教育。结合切身实际问题,家长导师还教给孩子们关于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

课后反馈的形式很多样化,这次课后孩子们当起了食品卫生监督员,有的就地取材,罗列家中各类食品、佐料等进行检测;有的与家长一起走上街头,对琳琅满目的各种食品进行实地观察并分析,并写成考察小报告。

4.“粽”是广州情——端午节美食专场:粽子的包制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依附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上学期的学习适逢端午节,结合这一传统文化特色,语文老师从粽子的传说与来历讲起,从唐朝沈亚之《屈原外传》到梁朝文学家吴均《续齐谐记》,从东晋范注在《祠制》中的“仲夏荐角黍”论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粽子的历史演变、内涵与比例及制作工艺。因为学生在课前作了充足的资料搜集,课堂上老师以问答赛的方式,激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

在深谙“粽道”之后,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老师与科学老师合作,共同教给学生制作粽子的方法,并指导大家动手完成此工序。因为包粽子确实是个技术活,学校还特意请来后勤工作人员,现场进行面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拉向新高度。课后他们还把蒸熟的成品带回家,与家长分享。

5.“鱼生到底要不要吃?”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高级实验师的家长导师,结合广东珠三角地区的饮食特色及食品卫生,为学生开展名为“鱼生到底要不要吃?”的讲座。广东地区人们因为喜欢吃淡水鱼生,所以是肝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的多发区。观看显微镜下肝吸虫的虫卵、囊蚴、成虫的图像,让学生不寒而栗。了解其感染途径及肝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后,大家最为关心的是如何预防肝吸虫病。同时,他们还自觉担负起在各自家庭宣傳知识、呼吁不吃鱼生的责任。

6.“皮薄馅鲜——广式云吞”:云吞的制作

广府文化流传千古,广州美食也享誉海内外。尤其是移居海外的广东人特别多,传统的西关美食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更获得改良与发展。云吞就有着透明的外皮、美味的馅料和精美的外表。云吞在一些心灵手巧的人手上,更是演变得巧夺天工,可谓好吃又好看。英语老师带领学生领略了广州美食在海外华人社会的演变,体会到中西融合的变幻与神奇。同桌之间、小组之内、小组之间,同学们变换着形式,畅谈着自己对这一传统美食的所知所感。从各地不同内涵与款式云吞的区别,到手法各异的云吞制作工艺,英语小导游们伶牙俐齿,绘声绘色地结合风俗与特色进行介绍,让闻者皆露惊艳之色。

7.南越王墓博物馆研学之旅

学科统整下儿童生长课程正式启动后,生命课程组为了弘扬广州传统文化,立足学生多视角以及思维空间的发展,开设了“走读广州”课程,并通过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真实情景,学会提出问题,并能带着问题在研学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增强作为西关学子的自豪感。

课题组老师首先制订外出方案;大部队共同讨论并预设合理路线,由核心组长预先踩点;向研学单位制订并发出联系函;提前与家长委员会沟通。此外,我们还邀请了约十多名家长团队加入外出研学团。

为我们美食与风俗组编制了“南越王墓博物馆研学任务单”:《南越王宴——“昩昩的宴会”》。该任务单分为以下几点:

任务一:要求学生将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记录下来,跟大家分享初步感知。写下文字,贴下图片。

任务二:为什么南越王宴能够成为名宴之一呢?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要求学生对南越王宴进行资料搜集,初步感知内容与背景。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当然,也可以多选甚至全选。例如:

a.南越王设宴的地点与建筑;

b.设宴使用的器皿及专门的用途;

c.设宴使用的食材、寓意;

d.设宴菜肴上台的次第与用意;

e.设宴菜肴的寓意与烹饪特色;

f.宴会期间主宾的座次安排与用意……

任务三:参加了昩昩的宴会,解决了你研学前的困惑了吗?对应前面的问题,请画下关注的物品图案,写写自己的收获。

不少学生都谈到了自己的感受:“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南越王墓的原址及出土的珍贵随葬品,在这个庄严而神秘的古墓里,我好像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古代,闻到了一股浓厚又古老的气息。珍贵的随葬品中,最多的是做工精细的玉器和青铜器,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概况。这次走读让我大开了眼界,对岭南历史有了新的认识,深深地领略了中国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有家长也参与其中,写下了肺腑感言:参与了贵校的生命课程学习,我充分地懂得生命課题的意义。广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正视我们现在的生活,玩手机、网络游戏、追求网红并不是我们追求的人生目标。多元化的学习,了解南粤风貌,认识历史人文习俗才是年轻一代人的追求,我们的生活才将更加多姿多彩……

几次的统整课程下来,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很显然,他们非常喜欢这样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与课堂,让他们方兴未艾。在惊叹之余,唤起了学生传承渊源历史风俗、保护地方优秀文化的意识。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广州路壹号院
我与广州这些年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