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活的土壤中孕育法治素养

2020-08-06徐依青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实践

徐依青

摘 要: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体验性和生活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能够采取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此,对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究,从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与现状分析入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展示评价等四个方面讲述了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希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

一、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曾有幸听过很多优秀老师上的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课,在这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关于规则的教育与法治素养的培养中,大部分老师还是仅仅停留在了理论环节,不管是做游戏还是辩对错,也只是加强理论教育,没有将理论与儿童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因此,笔者进行总结归纳,发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只重理论不重实践

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特点来看,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是从现状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任课老师大多都是由语文老师兼任,能按部就班教学已是不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书本理论的讲解,最多是与学生进行浅层次的讨论,忽视了对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训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相对来说就比较薄弱。

2.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从学科性质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处于所谓的副科位置,没有具体的考核目标,无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新版的道德与法治虽然增加了很多活动性内容,但是在日常的课堂上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实践活动无法开展落实,因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总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品德课程的起始,是以小学生自身生活的发展为基础的。在低段学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情感认知都是非常单纯简单的,生活与教育对他产生何种影响,他的身上就会显现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展生活化的學习活动,确定生活化的展示评价,让学生感知生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实践

(一)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首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将生活与教材密切连接起来,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帮助学生加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进而丰富学生内在精神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这一课时,一般我们都会制定如“知道上学路上要经过的地方,懂得注意安全”这样从书本内容出发的教学目标,或是制定如“了解交通信号灯的作用,懂得遵守秩序”这样理论性较强的教学目标。虽然非常贴合书本,但是按这样的目标教学会稍显生硬、无趣。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制定了“回忆自己的上学路,懂得要注意哪些安全”和“通过角色扮演,知道交通信号灯的作用及违反秩序的危害”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加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现生活化教学。

(二)对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对这些知识的应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层次地挖掘课程资源。

1.链接生活化的案例事件

(1)抓生活小事。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传统的知识教授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情境再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小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走进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能够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道理转化为有趣而简单易懂的小事。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时,笔者就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做了一个小调查:你的名字有什么含义? 你生病了爸爸妈妈会怎么做?爷爷奶奶的爱在哪里?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既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又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家人的爱都藏在生活中极为微小的事情中。

(2)选真实案例。为了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我们更应该引入不同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事件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案例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有精神》这一课时,笔者从课本入手,用典型的案例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程进行中,直接在课堂上表扬坐得最端正的学生,让大家看看他有精神的样子;当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对于声音响亮的学生也及时表扬,让大家看看他有精神的样子……这都是学生身边最真实的案例,最直接的教材。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儿童更加依赖形象思维,在学习时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来。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积极情感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真正了解道德规则、体验道德情感。

(1)依据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在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使得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更加贴近,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时,笔者先展现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然后让认识的学生来介绍一下标志的名称与含义。接着,让学生观看并让他们小组交流大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情景,如“这些做法对吗?”“如果错,错在哪里?会造成什么后果?”在这之后引发思考:“有时候需要过马路,这个时候没有车但是是红灯,爷爷奶奶非要我一起闯红灯,我该怎么办?”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判断对错并归纳出上学过马路时所需要的注意事项。

(2)还原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教学用具或者多媒体手段对本班学生的真实生活用照片或者视频进行复制还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时,就利用课余时间或者通过学生家长拍下了学生在校或者在家做事拖拉的照片,制作成微课,让学生找一找视频中的孩子哪里拖拉了?知道了拖拉就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身上,接下来让学生先回忆一下自己还存在哪些拖拉的行为。这样做,不仅唤起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记忆,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而且还能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很好地融合,有效地激活了课堂。

(三)开展生活化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与学习需求,设计出生活化的学习活动。

1.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潜移默化

教师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设计出能够适应大部分学生的、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与信仰。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假期有收获》一课时,由于学生刚刚过完暑假,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以学生的暑假生活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在暑假中所做事情和收获。整节课的核心环节都由学生说、讨论、举例,我只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牵引就行。

2.利用教材绘本故事,激发情感

在教材中,常常会出现以绘本为主的副版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对主教材的补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副版绘本进行故事化的讲述,将抽象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不做“小马虎”》这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经验能够初步懂得“马虎”的后果,知道做一个“小马虎”会给自己和他人增添许多麻烦。但是,在学生的意识里,虽然“马虎”不好,但是也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改正这一缺点。这时,我通过绘本《马虎危害大》,向学生展示了小小的马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事故,给学生打响警铃,让学生下决心改正马虎的缺点。

3.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内化规则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规则,并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内化规则。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校园的号令》这一课时,重点学习内容是校园规则。教材中“神秘的指挥”实际上指的就是校园铃声。课堂上我让部分学生扮演老师和学生,在铃声的指挥下,教师和学生有序上下课。既让学生再次明确了铃声的作用,又强化了规则。

4.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获得经验

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合理地进行应用,做到知行统一,这样才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获得生活经验。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大家一起来》这一课时,利用“蒙眼画鼻子”这一游戏,让学生知道合作的重要性。我首先请一位学生上来做游戲,意料之中的是他肯定不能将鼻子画在正确的位置上。接着我再请一位学生上来,作为小帮手,让他指挥蒙眼的学生去画鼻子,有了同学的帮助,蒙眼的学生顺利地将鼻子画在了正确的位置上。这时我再提问:为什么两次画鼻子会有不同的结果?在实践过后,学生都踊跃发言。这样的经验是教师无法通过生硬的说教获得的。

(四)确定生活化的展示评价

古人云:学以致用。学到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用”。但是道德与法治的评价与其他课程不一样,除了课堂上对学生的感知产生的即时评价,更多的还是以学生在日常的表现以及在生活中的行为转变。

1.给予及时的课堂评价

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不能是笼统的“你真棒!”“你真聪明!”因为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更多的是要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遵守规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最终应该引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相信你在生活中一定是其他孩子的榜样!”或者“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你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这样的评价语不仅让学生得到及时的肯定,而且会在生活中有所延续。

2.追踪持续的生活评价

在分析现状时,笔者曾提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由语文等主课老师所兼任的,这曾是一个劣势。但是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这项劣势却可以转化为优势。正因为是班主任或是主课任课教师,每天与学生的相处时间相当之长,如果在这过程中能够仔细留意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及时对我们在课程中所提倡的行为作出表扬,对达不到要求的行为进行适时的指点,效果肯定是非常明显。

总之,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根植在生活的土壤中,通过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高效化,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雷劲.在“对话”中过更好的道德与法治新生活: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研读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8).

[2]程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如何与日常生活相联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4):818-819.

[3]宋梅.呵护人生最美好的开端:浅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J].时代教育,2017(2):204-205.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实践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