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高校创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例

2020-08-03

关键词:东华大学创业园创业项目

花 蕊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近年来,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6%左右,青年大学生创业日趋活跃,创业活动率达到12.4%,成为上海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作为上海高校创业教育的“检验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EFG)每年资助百余项创业项目,为上海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天使基金”帮助。但从创业项目受助比率看,其申请成功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创业项目的成熟度和社会认可度不够。作为最贴近大学生创业的“启蒙者”,上海高校创业园区发挥的“双创”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数量与质量。研究人员曾对北京、上海、成都、浙江、山东、吉林六个省市高校创业园区的创业企业进行走访调研,结果显示,入园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孵化成活率不足15%,其中大学生创业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存活率不足4%,能够实现持续经营的不足2%。鉴于此,深度聚焦上海高校创业园区环境,分析其发展现状并对现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有着现实意义。

一、上海高校创业园区整体现状

与一般意义的创业园区有本质区别,高校创业园区立足于高校,以在校生或者毕业五年以内的学生为主体,依托高校的场域资本、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等资源开展大学生双创教育,并对有潜力的创业项目进行一站式孵化和辅导,为其在较低成本下进一步完成迭代、提高商品化程度做铺垫,以造就一批有生命力的、可脱离园区独立发展的科技型企业[1]。结合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EFG)每年对各高校创业项目的资助情况,侧面观察上海高校创业园区发展状态,发现具备如下特点。

(一)各高校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活跃度普遍较高

根据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EFG)官网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9月底,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累计接收9753项创业项目申请,资助项目2599项,带动近3万人就业。鉴于研究高校创业园区,故重点关注15家高校分基金会,从项目总量看,15家高校分基金会管理的高校创业园区平均每年参与300余项创业项目的申请与指导,其中,复旦大学分会平均每年申报将近100余项创业项目,这直接反映了大学生参与“双创”的热情和高校创业园区创业活动的活跃度。截至2019年9月底,15家基金会共资助创业项目1439项,从项目占比看,各高校创业园区的活跃度不同,由高到低依次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5%)、同济大学(15%)、复旦大学(13%)、上海大学(11%)、上海理工大学(11%)、上海交通大学(7%)、华东理工大学(7%)、东华大学(5%)、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5%)、华东师范大学(3%)、上海师范大学(3%)等(1)根据EFG的统计口径及官方发布的分类数据,交通大学分基金会与交大安泰管理学院专项基金所资助的创业项目实行单独统计,不做合并。,见图1。

(二)各高校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项目成熟度差异较大

根据上海各高校分基金项目受理成功率(资助/受理比率,见图2),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交大安泰专项基金,项目申请成功率高达54.64%;对外经贸大学,项目申请成功率为41.38%;工程技术大学位列第三,申请成功率36.99%。对于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和对外经贸大学而言,创业项目申请的成功率很高,这说明其创业项目的特点是“成熟一个,申请一个”。对于工程技术大学而言,总量与质量双高,说明其创业项目的实践性、可操作性更强,同时可见高校创业园区对大学生双创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受理项目最多的复旦大学分会排名第十二,说明其大学生创业思维较为活跃,但是创业竞争比较激烈,项目成熟度一般。

(三)各高校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项目聚焦度立足于特色

以东华大学为例,截至2019年9月底,受助于东华大学分基金会的公司共有78家,分别分布在创意设计、IT技术与互联网、服装设计、文化传播、新媒体、贸易、新材料、餐饮、新农业、生物医药、室内设计和艺术教育、节能环保、软件信息、先进制造、TMT这15个行业。其中,创意设计行业占比最多,达到20%,其次是IT技术与互联网(18%)、新媒体(10%)、服装设计(8%)、新材料(8%)、室内设计与艺术教育(8%),见图3。这与东华大学专业学科特色有着直接关系,同时,又与东华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区所处的属地资源有着间接联系。可见,高校创业园区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立足于专业特色,聚焦学科领域。

二、东华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现状分析

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沉淀积累,已逐步形成组织形式“一个中心”,科技、创意“两大特色”,创业教育课程“三个层次”,创业帮扶“四个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依托东华大学“双创”特色,“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下简称“尚创汇”)以培育具备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宗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物理空间,创业指导、咨询、服务及资金支持的创业服务平台。基地在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内,建筑面积为2 000余平方米,可容纳30余家初创企业和30个创业项目同时入驻。基地内设有创业咖啡(路演)、创业苗圃、创业咨询室、创业培训、公共会议室、独立办公用房等区域,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及企业提供资金、孵化办公场地、创业咨询及配套创业服务。孵化基地致力于打造彰显东华特色的创新创业集聚地,积极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为创业者们提供搭建开放、交流、碰撞、合作、整合资源的创业平台。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以下四类问题。

(一)创业项目的评估机制有待健全和持续

目前,尚创汇设有入驻前和入驻后两个阶段的评估考核机制。入驻前,初创企业需要经过项目申请、项目审核、入驻路演、安排入驻四个步骤,通过考核的创业项目有资格入驻孵化器。入驻后,初创企业需要达到年度考核指标方能继续入驻。但是在实操过程中,初创企业仅有短短两年入驻期,入驻后如果采用单一的年度考核评估机制意义不大。同时,对于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尚未有明确的淘汰机制或者整改方案,这就容易造成“入驻难、驻后松”的局面,不利于初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潜在创业者和创业项目有待提供深度支持

较之上海市其他高校,东华大学创业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居于中间位置。一方面,对于潜在创业者有待充分引导和挖掘。调查结果显示,34.18%的大学生存在自主创业的想法,半数以上是关注到高校对创业的大力支持后萌生了创业想法;15.19%的大学生犹豫要不要创业。其中,已开展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占比5.06%。可见,拥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很多,但真正付诸实践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对于潜在的创业项目有待提供深度支持。通过对潜在创业群体深度访谈,发现阻碍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按照程度高低依次是经验匮乏、资源网薄弱、项目识别能力差、资金短缺、团队合作不畅等。这正是高校创业园区需要加强的给予大学生的观念引导、创业辅导和资源指导。可见,通过创业园区给予大学生互助沟通的平台,同时为他们提供创业知识和专业指导,在创业过程中尤为关键。

(三)大学生对高校创业园区拥有较高的期望度

调研显示,大学生对高校创业园区的总体认同度和期望度均较高。“实践出真知”,大学生渴望从应用高校创业园区提供的软硬件资本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在众多期望中,创业专业指导和投融资服务期望度最高,这和上述大学生主要面临的创业困境相对应。此外,大学生比较关注邀请成功人士进行经验分享等软服务和提供办公场所、咖啡厅、路演区等硬件设施服务。可见,大学生对于高校创业园区的期待是多方面的。

(四)高校创业园区对外的宣传力度较小

调查显示,接近19%的大学生对尚创汇创业孵化基地了解或非常了解,69.62%的大学生对孵化基地不太了解,另有11.39%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听过,这其中包括尚创汇的地理位置、内部设置、功能用途等。在已知的大学生群体中,又有70%的大学生是通过老师、同学口口相传得知创业孵化基地概况,另外30%的群体是通过孵化基地自身宣传,如微信公众号、网络等途径。此外,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官网自2016年建立起至2019年底止,其浏览量刚刚破千次。由此可见,尚创汇在东华大学校内的影响力较小,除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外,其他同学对其了解不够。这与孵化基地的宣传媒介和力度有直接关系,创业孵化基地宣传工作的推进迫在眉睫。

三、东华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区发展对策

(一)完善创业园区评估机制,保障创业项目可持续性发展

高校创业园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是为创业项目提供平台式的资源服务,还需起到管理激励作用,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初创企业的健康发展[2]。基于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显得格外重要,建议可以从入园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退出机制四个方面考虑。其一,放宽入驻审核。打破“不成熟的创业项目不予进入”的惯性思维,重点挖掘创业项目潜力,给予初创者入驻的宽松环境更有助于创意的实现。其二,加强驻后考核。现阶段采取的年度考核不利于创业项目的过程管理和阶段性目标的达成。建议由年度考核变为季度考核,从管理的视角将创业目标分阶段聚焦,这有利于任务的具化呈现,实现企业自我管理。其三,创新奖励机制。对于达标或者超额完成既定目标的初创企业,通过设立创业奖学金给予适度奖励,或采用项目推介会的形式进行校级以上层面宣传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其四,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宽进严出”的制度设计意在保护创业项目的创新性,对于经营不善的创业项目,在整改意见提出后,如若持续经营不善,将给予“退园”处理,以加强创业项目流动性。

(二)深度挖掘创业园区属地资源,为潜在创业项目落实落地赋能

其一,加强园区与校内的属地资源联动,输送优质创业项目。东华大学每年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750万,学生人均每学年2000元。学校为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立项单位,2007年至今,立项项目共计1338项,累计资助金额1338万,直接受益学生4600余人;获学校重点资助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2000余项,参与学生近6500人,科技创新社团16个,专题创新创业文化活动覆盖学生1.2万余人次。经过多年积淀,潜在创业群体以及初创项目为创业园区提供了人才泵效应与创新的动能。其二,加强园区与校外的属地资源联动,促成创业项目落实、落细、落地。通过与园区地理位置所处或其区域范围内的政府部门、区域产业、公共服务部门的合作,依托“属地”“知识资本+智力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模式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区赋能,为创新创业实践依托、服务、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3]。

(三)加强跨园区交流合作,打造高校创业园区“互通互动”生态圈

一方面,跨园区间交流有助于相互借鉴,互通有无,以实现更科学合理的创业园区建设标准。宏观上,通过举办创业园区高峰论坛、主题式研讨会以及学术沙龙等活动,能推动高校创业园区整体水平的提高。微观上,从服务管理流程视角看,跨园区间交流合作更有助于建立行业标准,更加职业化、专业化。另一方面,跨园区间交流有助于资源共享,以建立符合创业需求的高校创业生态圈。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教育,重在“实践”二字,需要本着“开放、开怀、开源”的态度,这就决定了必须要重视与外在资源联系,帮助初创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提供解决方案,破除现实困境,同时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为创业灌入“创新的活水”[4]。

(四)打通线上线下宣传模式,多维度提高创业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现有的创业园区宣传方案过于传统守旧,为了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创业园区的认知度,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模式。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官网等平台定期发布高校创新创业各类消息,如创业园区动态、优秀创业者生涯故事、优秀创业项目推介、与创业大佬“面对面”等,方便学生多维度了解创业园区的情况,为潜在创业者提供生动的资源介绍和经验借鉴。线下可通过将属地资源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引流到创业园区,以增加创业园区知名度,同时可面向大学生举办创业园区开放日活动,并聘请他们担任校园推广大使,通过体验者的口碑传播,让校内外人员更近距离地了解创业园区,以提高高校创业园区社会影响力。

四、结语

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这与高校创业园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与定位,以及其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数据所反映出的创业活动主体特点与创业项目客体特征较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彰显了高校创业园区在其中的作用。这也体现了优化高校创业园区的功能与定位,完善其机制建设,打造创业园区生态圈,促进其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猜你喜欢

东华大学创业园创业项目
山西农谷青年创业园 依托科技打造现代农业新模样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苏州创业园:倾心服务筑侨家 硕果累累迎党庆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小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