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蟳埔渔女耳饰考察研究

2020-08-03孔雨霏卢新燕

关键词:耳坠耳饰耳环

孔雨霏 卢新燕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引言

蟳埔女所在的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因其别具一格的“簪花围”头饰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标志。居住在海边的蟳埔女身穿大裾衫阔腿裤,头戴“簪花围”,耳配丁香钩,以贩卖海鲜为生,信奉妈祖文化,蟳埔女生活中的点滴均与海洋文化息息相关。其中,蟳埔女的耳饰文化也是蟳埔女服饰文化中灿烂的一环,蟳埔女耳饰作为伴随蟳埔女一生的物件,既见证了蟳埔女的身份变化,又代表了蟳埔女的审美价值。蟳埔女崇尚黄金,喜欢黄金打造的首饰,黄金首饰在当地是财富的象征。在每年妈祖巡香这一天,整个村里的蟳埔女都会戴上自己所有的黄金首饰,盛装出席。据蟳埔女首饰文化传承人介绍:蟳埔女佩戴耳饰的习俗从很早就有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全国范围的“献金”活动黄金首饰基本都上交了,但在80年代蟳埔渔女黄金首饰又重新流行起来。

蟳埔渔女一生至少拥有三件黄金耳饰,包括少女时期佩戴的圆圈形耳环,初为人妻时的丁香耳坠,以及儿孙满堂时的老妈丁香耳坠,这三件耳饰既体现了蟳埔渔女的爱美心理,也体现了其对身份变化的重视,蟳埔女耳朵上的小装饰见证了她们的成长,为她们的一生谱写着灿烂动人的篇章。

一、蟳埔女耳饰造型艺术特征

蟳埔渔女耳饰的造型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圆圈形的少女耳饰;第二种是素馨花头的丁香耳坠;第三种是金锭圆钩的“老妈丁香耳坠”。虽然三个时期有三种不同的造型,但在材料上,都选用了黄金,在工艺上都选用了古法手工制作,体现了蟳埔女对黄金的崇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圆圈形的耳饰

圆圈形少女耳饰(图1)以光面黄金圆条为主材料,整体造型由黄金圆条制成。黄金圆条可根据个人喜好区分粗细,一般圆条直径在0.1厘米左右,长度根据圆环大小决定。因蟳埔女崇尚黄金,因此一般采用实心足金圆条,为了方便佩戴,会对圆环的两端进行特殊处理,其中一边作为穿耳的部分,手工师傅会将其打磨得细长一些,另一头为了方便固定则会挖空一部分,好让细长的穿耳部分固定于此。传统的少女耳环是不加任何装饰物的,以一种简单质朴的美感来传递蟳埔女的精神内涵。

(二)素馨花头的丁香耳坠

素馨花头的丁香耳坠(图2)做为蟳埔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金饰之一,其造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素馨花头,第二个部分是丁勾耳坠。素馨花原名耶悉茗,相传是汉朝陆贾从西域带来的,“素馨”是纪念一位美丽种花人名叫素馨而得名。素馨花最初没开放时是呈黑色椭圆形状,逐渐长成略带粉白色的长条状,等到花朵开时则有5片花瓣,花瓣白而通透,花蕊处略带黄色。素馨花造型简洁美观,花香四溢,也是蟳埔渔女头饰“簪花围”的材料之一。结婚时佩戴的丁香耳坠取素馨花未开放式的花苞形状和花瓣数作为设计元素,将两者组合成一个圆形的花苞状,好似一盏灯笼的造型。为了搭配造型,还为其设计了一组3层的底座,底座上饰有装饰纹样,丁勾耳坠部分则是在耳坠的末端添上了一个螺旋纹。整个耳饰造型有主有次,圆润的素馨花造型寓意着圆满,是对女子婚姻生活的祝福,同时也寄托了为男方添丁增财的美好寓意。

(三)金锭圆钩的“老妈丁香耳坠”

蟳埔女做了奶奶之后佩戴的“老妈丁香耳坠”是蟳埔女另一个独特的身份标志。除了讲究佩戴的时辰,“老妈丁香耳坠”的造型也很值得一提(图3)。“老妈丁香耳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带有素馨花装饰的金锭部分,第二个是圆钩部分。第一部分素馨花的装饰与结婚时所佩戴的丁香耳坠一致,都是由灯笼状素馨花装饰搭配2层或3层底座组成,但与丁香耳坠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素馨花的位置从耳坠的顶部变为了在金锭的侧面。而金锭的纹饰,也是颇有讲究。首先可以将金锭(图4)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与圆钩连接处的位置,这个位置上,一般饰有数条直线装饰,整体形状似圆柱状;第二个部分整体形状为一个更矮一些的圆柱体并饰有波浪线装饰,好似海浪的形状;第三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小部分为抹去尖顶的圆锥体,上面有祥云装饰,第二小部分为一个小的圆锥体,位于金锭的底面,上面有用曲线和直线分割成的块面装饰。

二、金耳环制作工艺特点及流程

蟳埔女耳饰一般由专业匠人手工打造,对于少女时期的环形耳饰,主要通过前期融化成型后期打磨抛光的形式,使其达到光滑明亮的效果;已婚妇女所佩戴的素馨花丁香耳钩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耳钩部分,又可分为两种质感,一种是主要以打磨工艺为主,讲究保持黄金原始质感的效果,一种是先进行打磨处理,再用抛光技法打造圆润光洁的效果,而素馨花头部分则是通过传统的手工雕刻技法,在金块上敲打出花的形态和底座的造型;奶奶所佩戴的“老妈丁香耳坠”工艺则略显复杂,素馨花头与金锭部分通过雕刻和敲打的方式打造出所需要的花纹,耳钩部分仍然通过融化铸型、砂纸打磨的技法。

耳环基本制作工艺及步骤(图5,图6):

(1)将足量的黄金用皮老虎加热融化成金水,并将融化后的金水导入长条模具内(此步骤需要反复多次),最终做出最基本的长条形金条。

(2)将金条反复捶打后达到所需要的大小宽度。

(3)将捶打完成后的金条用拉线板拉成所需要的大小和长度。

(4)将拉好的金条绕在尺寸尺上量出所需要的大小。

(5)在指定的位置用焊枪加热并用焊钳做出相应的造型。

(6)用打磨工具处理黄金表面。早期以钢压(一种锥头钢棒)在完成的部位来回碾压直至成品表面光洁透亮。

耳坠装饰部分的制作工艺与耳环的制作工艺相类似,都需要用焊枪让黄金熔化,待黄金熔化后便铸型。在铸型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反复的捶打来调整造型的准确性,在确认基本形状之后再用刻刀雕刻。因为所有的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完成,所以蟳埔女耳饰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一个花纹,同一个人制作也会因为雕刻的力道、雕刻的角度以及其他客观因素有所不同,也正是因为手工制作的唯一性,使得蟳埔女耳饰又多了一层收藏和传承的含义。

三、蟳埔渔女耳饰身份标志

(一)未婚佩戴的耳环

“耳环”一词在宋代以前很少载入史册,目前可发现最早对于“耳环”的记载是汉晋六朝时期,佩戴对象不分男女,以南北各地少数民族为多。[1]《南史·夷貊上》:“林邑国……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穿耳贯小环。”《峝溪纤志》:“苗妇人耳环盈寸。”《瀛涯胜览》:“阿丹国妇人耳戴金厢宝环。”《贵州通志》:“土人女子耳戴大环垂玉肩。”《郡大记》:“大邦妇人耳戴大金圈。”[2]由此可见,蟳埔渔女佩戴圆形耳环的习惯是对历史的一个继承和延续。

蟳埔渔女在少女时期一般会佩戴圆圈形的耳环,圆圈的直径为3~5厘米。圆圈由黄金打造的实心圆条制成,有粗有细,少女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家庭的经济能力选择耳环的粗细和大小。蟳埔渔女首饰传承人介绍道:“在我们蟳埔女还是孩童时期,就会用当地传统的方式为其打上耳洞。这种方式首先要先用粗盐把耳垂揉搓,直到耳垂微微发红并伴有麻感后,在事先做好记号的位置用银针刺穿耳洞。耳洞打好后为了防止发炎烂耳,会先佩戴上有着消炎杀毒功效的银耳环,然后过上个把月之后再换上由母亲为女儿购置的圆圈形的金耳环。圆形寓意着圆满幸福,中国人讲究做人做事圆满,圆形的耳环既代表了蟳埔女生儿育女后婚姻生活的圆满,同时也承载了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希望女儿的一生如同这枚耳环一样,光洁圆润,事事顺利。”少女时期的圆形耳环形制的变化基本不大,只在扣合部分为了方便佩戴做一些改良。耳环大部分是由表面光滑的实心金线绕成圆圈状,也有一些是将2条或3条实心金线拧成麻花状后再绕成圆圈形。蟳埔女少女时期的耳环无论是单股线条还是多股麻花都讲究“光圆”的质感,不会在线条上再装饰其他花纹。

(二)已婚妇女耳环

蟳埔女结婚时会戴上一种类似于一个问号的耳坠,有人认为这样形状的耳坠和蟳埔女日常精明的形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蟳埔女身处蟳埔渔村,以贩卖海鲜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蟳埔女类似问号的耳坠与从前称重所使用的秤钩有着类似的造型。同时,这样造型的耳坠与出海捕鱼时所使用的鱼钩也有相似之处。虽然这是本地流传的故事,但鲟埔女作为海洋文化的传承者,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若要追溯丁香耳坠的历史,最早可至明代。之所以称为丁香,是因为其形状造型与丁香花相似,丁香花的花苞似圆锥状。丁香造型简洁,形状小巧且方便固定,适合日常佩戴。清代文人李渔《闲情偶寄》中载:“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若配盛装艳服不得不略大其形,但勿过丁香之一二倍。”文章将丁香这一形制的耳饰交代得清楚明了。

丁香耳坠作为蟳埔渔女最基本的嫁妆三件套之一(另外两件是镶金玳瑁发梳和蜂蝶齐舞金钗),其基本形状可分为两个部分,耳钩的头部是由一朵盛开的素馨花和一个底座组成。将素馨花作为丁香的头部装饰是因为素馨花盛开时花瓣多而满,花瓣与花瓣之间相互包裹着,远看好似一盏喜庆的红灯笼。耳钩的部分呈类似问号的形状,由表面圆滑的实心金条制成,长度一般在3厘米左右。蟳埔女在出嫁时将少女时期的圆形耳环换下并佩戴上丁香耳坠,这一枚小小的丁香耳坠不仅标志身份的转变,更是承载了为夫家添丁增财的美好寓意。

(三)奶奶耳环

蟳埔渔女的耳饰是蟳埔女身份的象征,在蟳埔,妇女一旦做了奶奶,就会通过更换耳饰来体现家族儿孙满堂的喜悦。蟳埔女在这个时期佩戴的耳饰被称为“老妈丁香耳坠”,其造型特征与结婚时佩戴的丁香耳坠略有区别。“老妈丁香耳坠”虽然也是由素馨花作为耳饰头部装饰,但去掉了方形的底座,改为一个顶部形似莲花的金锭,在金锭的表面上还饰有类似祥云的纹样。素馨花头也被放在了金锭与圆钩连接处的右方(放在这个位置是为了保证佩戴后,素馨花头可以朝向正前方)。耳钩部分依旧是用光滑的金线绕成圆钩状,这个圆钩相比于结婚时佩戴的丁香耳坠,尺寸会略小一些,一般直径在1~1.5厘米左右。佩戴“老妈丁香耳坠“作为蟳埔女生活中一次重要的仪式,一般依照传统习俗,挑选一个黄道吉日并由家中长孙替奶奶戴上这枚象征着身份和地位的耳饰。而在佩戴方式上,”老妈丁香耳坠“不同于初为人妻时的丁香耳坠,这时候耳坠的圆钩朝上,寓意着圆圆满满,金锭朝下,保佑子孙安定。这样的佩戴方式不仅寄托了蟳埔女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还是一种能更好固定耳饰的方法,因蟳埔女常年佩戴耳饰,耳洞容易变形,以圆钩在上,金锭在下的方式正好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

四、蟳埔女耳饰闽南生态文化内涵

(一)尚金的服饰习俗

蟳埔女喜欢黄金不仅仅体现在耳饰方面,在蟳埔的头饰上,也有着各式各样由黄金打造的发簪、发钗和发梳(图7)。蟳埔女所处的闽南地区是一个崇尚金饰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闽南地区每户人家至少拥有几十克的黄金饰品。在闽南人的眼里,黄金是高贵和财富的象征,认为金饰可以增添喜庆的氛围。在闽南当地,有女儿的家庭从孩子出生之时便开始积攒结婚时所需要的黄金饰品,过年压岁会赠送金饰,在乔迁新居时也会购买黄金来压箱底,希望起到镇宅、招财的用途。闽南地区对金饰素有“喜买不喜卖”的习俗,他们认为黄金是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可以象征家族的兴旺和财富的夯实。而闽南对黄金的喜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清末民初时,许多闽南人都选择出国经商,黄金是一种既保值又能换取钱财的物品,自然而然成为了这些人的最佳选择。

(二)海丝文化的联系

蟳埔渔女独特的居住环境造就了蟳埔女独特的习俗文化,蟳埔地处晋江北岸,古时此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湾的出海口,是番船商舶的聚集之地;蟳埔内海系晋江下游与东海相接的交界处,是南来北往鱼群的必经之处,同时也是泉州著名的产蚵地。[3]正是因为地域的特殊性,铸造了蟳埔的海洋人文生态环境,进而也所形成了具有海洋文化特征和性格的蟳埔村民,男人出海打渔、航运,女人在家料理家务,抚养子女,经营海产品,一切都与“海洋”息息相关。而作为海神的妈祖自然也就成为了她们信奉的对象,妈祖信仰发展至明清时期,已盛行于东南沿海各省,妈祖成为沿海各省航海者的守护神,供奉妈祖来祈求平安,这也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信仰惯例。

古刺桐港经济繁荣,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户都集聚于此,带来了许多外来文化。相传南宋时期蟳埔村附近有一个云麓花园,是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司蒲耿寿的私家别墅。该园规模宏大,园中有当时从西域引进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奇花异草。云麓花园的花为蟳埔女的头饰提供了客观条件,而素馨花也因为造型的圆满,美好的寓意成为了蟳埔女耳饰装饰的代表。

(三)身份标志的耳饰民俗文化

蟳埔女的耳饰文化中,圆润光洁的圆环造型是当地人对圆满的期盼,因丈夫常年出海在外,一家人的团圆是蟳埔女最殷切的愿望;老妈丁香耳钩上金锭的部分以波浪线作为装饰,将独特的海洋特色融入其中,丰富耳饰细节,体现当地特色。

蟳埔渔女所佩戴的耳饰极具特色,每个时期的耳饰既代表了蟳埔女的身份,又彰显了蟳埔女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被赋予了美好的祝愿。少女时期圆环耳饰圆润光滑,代表了长辈对晚辈的期许;初为人妻时的素馨花头的丁香耳钩,既是陪嫁品又被视为可以为夫家添丁增财的幸运物;儿孙满堂时的丁香耳钩上的波浪线装饰、祥云装饰都是吉祥的象征。蟳埔渔女的耳饰文化作为当地民俗风情的表象之一,是值得被更多人所知道和接纳的,同时也应该将这样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发扬光大。

五、结语

蟳埔渔女耳饰文化深受“圆满”二字影响,这与蟳埔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蟳埔村从古至今的生产方式均与“海”有关,男人选择出海打渔,女子则在家中做些海货生意维持家用。期盼“团圆”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蟳埔渔女将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转变为具体的物象并运用在生活中,这符合了民间将信仰和心愿具象化的习俗。同时,蟳埔女在耳饰上强调个人身份特征,对不同年龄间耳饰的选择有着明确的规定,蟳埔渔女通过不同耳饰特征表明自己的身份,对自己和夫家的尊重。蟳埔渔女耳饰习俗既体现了海洋生态文化特性,又反映了地域特色审美喜好,同时还将传统的吉祥文化注入其中。蟳埔女以精巧的耳饰造型书写了蟳埔女的灿烂一生,用具体的身份象征意义描绘了蟳埔女耳饰习俗的独特之处。

猜你喜欢

耳坠耳饰耳环
耳环兔的四季风铃
耳畔风情
不对称之美
Blowwom
灵动流苏
前卫几何
好看,“侏罗纪”恐龙变成耳环和项链!
花朵耳饰
华丽垂坠
线性耳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