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发展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0-08-03卢文芸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少数民族

卢文芸

东华大学 理学院,上海 20162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促进民族团结、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为党的建设和民族团结与发展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深厚、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客观分析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实施路径,以期解决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低”“比例小”“人数少”的困境,从而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性。

一、新时代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维护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

(一)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度重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少数民族学生是否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取向、较高的党性修养,将直接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是否后继有人。将少数民族学生中立场坚定、素质优良、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培养成为党的建设的后备军,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凝聚广大少数民族同学积极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引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积极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首先,通过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党员自觉增强“四个意识”,深化“五个认同”,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储备人才力量;其次,学生党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龙头”,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工程,在提升学生党员质量同时也能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最后,高校为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提供实践锻炼、增长见识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学生党员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本领能力。

(三)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培养维护民族团结骨干力量的需要

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少数民族学生中重要的积极力量,其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稳定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思想觉悟,才能成为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培养具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愿意为党的事业奉献青春的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调研概况

课题组结合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以及高校开展的入党启蒙教育、民族主题教育现状进行调研。调研对象涵盖高校人文社科、理工科、艺术类等各专业学生,具有一定代表性,为把握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状况提供了较为客观的参考。受访者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8所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的高校。

课题组以问卷调查和组织访谈的形式对上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研,共计发放问卷680份,回收667份,有效回收率为98.09%,调查时间为2019年4月。经信度和效度分析,调查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52,说明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能够较为可靠地分析测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卷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二)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现状

此次参与问卷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男性250人,占受访者人数的37.5%;女性417人,占62.5%。在所有受访的少数民族学生中,维吾尔族学生占受访总人数的58.9%,哈萨克族学生占17.5%,回族学生占7.8%。此外,91.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仅有2.9%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如图1所示。

调研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入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86.0%的少数民族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57.9%的受访者认为“入党是一种政治信仰,有共产主义信念”,24.5%认为“党员是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入党很光荣”。然而,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入党动机不纯的情况,如8.7%受访者认为“入党后将来找工作、升职方面会有优势”。有学生认为高校开展的入党启蒙教育活动效果不明显,4.5%的受访者对“学校开展的各民族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方面的效果不满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发展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在“控量提质”的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与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三、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

调研显示,当前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困难,群众基础薄弱,入党教育形式单一,入党启蒙教育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等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难以达到发展标准

一直以来,高校党员发展严把入口关,培养了大量积极要求上进、成绩优良、热心社会活动的学生骨干入党。调研发现,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优异,却因学习成绩不达标而无法入党。53.2%的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入党的原因是“自身基础较差,成绩达不到党员发展的要求”。再者,学生对党组织的认识不够深入,如30.3%受访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理论修养不高,党的理论知识比较匮乏”,有29.6%受访者认为“自己对党组织不太了解,不知道如何入党”。这些问题降低了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较少,群众基础较弱

调研发现,因语言环境、生活习惯、民族的风俗文化等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交往的群体主要是本民族的同学。例如,37.8%的受访者表示“只有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朋友”,10.2%的受访者“只有很少的汉族朋友”(图2)。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流程中,学生推优工作是向党组织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能否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关键。只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学生才能成功被“推优”,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相对封闭的交往习惯,导致他们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流较少、联系不深,一旦缺乏群众基础自然入党困难。例如,16.1%的受访者认识到自己“同学们对自己不够了解,推优时很难被推上”。

(三)高校开展的入党启蒙教育形式单一,针对性有待加强

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差异化教育的卡方检验中,原假设为“不同民族背景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中,教育成效没有显著差异”。通过数据检验的结果显示,Pearson卡方的sig值、线性和线性组合的sig值均小于0.05,因此,原假设不成立,这说明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在入党启蒙教育活动中,教育成效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当前高校党建工作者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大都采用共性管理的模式,缺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的入党差异化教育。例如,有14.2%的受访少数民族学生表示“所在学校没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过入党启蒙教育活动”,20.5%的受访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入党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缺乏针对性启蒙教育,区别于汉族学生的差别化启蒙教育相对较少”的问题。此外,调研也发现,目前高校开展的入党启蒙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客观削弱了部分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有45.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启蒙教育形式不丰富,教育内容和方式脱离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20.1%学生认为“活动形式以课堂教学、讲座为主,缺乏吸引力”(表1)。本文就学生对入党启蒙教育的满意程度通过多重响应分析也发现,把“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融入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能够取得较好效果,赢到少数民族学生广泛认同。分别有95.8%、98.5%、98.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示“很感兴趣,愿意经常参加”。

表1 入党启蒙教育活动存在问题列表(N=667)

(四)民族文化存在差异,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山区或农村地区,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对政治关注度较低,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不够清晰,进而导致理想信念模糊。例如,有7.8%的受访者对“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观点表示“不清楚”。此外,通过多重响应分析也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大多身边亲友也信仰宗教,甚至有学生认为“宗教信仰和在学校中所学的无神论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相互不影响、互不冲突的”,还有学生认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不可分割的”。由此看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不能正确区分理想信念和风俗习惯,同时也说明,高校在入党启蒙教育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引导亟待加强。

四、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优化路径

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在教育内容上要体现针对性,在考核评价上要凸显灵活性,在服务学生上要注重关怀性,在民族文化上要加强交融性,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优化。

(一)体现针对性,结合文化背景设置教育内容

“由于民族、文化、语言以及教育体系上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对党的历史普遍接触较晚、了解不多,尤其对党的地位、作用、贡献和优良传统等认识不够深刻。”[1]因此,高校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来设置教育内容。例如,通过融入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背景,增加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等的元素,充分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资源,以及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熟知的革命斗争历程、英雄人物事迹等,针对性地开展入党教育,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培育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促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和执政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此外,还应采用趣味性、多样性的教育方式。如在进行入党启蒙讲座、报告会的基础上,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地调研、“高校援疆团”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环节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不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端正其入党动机,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 大都选择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 并成为当地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学校普遍没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体系化的教育培养内容”。[2]因此,高校也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中勇做“主力军”和“带头人”。

(二)凸显灵活性,设定单独的入党指标和考核标准

相较于汉族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可以从实际出发,灵活设定发展和培养考核标准,创新培养思路。一方面,单独设置发展的指标和具体评价标准,优化入党机制。高校基层党支部应当积极引导、重点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积极分子,在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发展党员的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等具体指标,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进行考核。例如,高校针对不同学院和支部情况,单独设置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评价指标,单列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计划,实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单独排名,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成绩、群众基础、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程度、参与学生工作的程度等等,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保证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将党员发展指标向少数民族学生适当倾斜,实现部分支部少数民族党员发展的零突破。另一方面,实行持续培养和考核方式,不断完善培养体系。全面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的稳定性、学习的积极性、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交往交流交融情况、是否能够积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等,实现持续培养和全面考核,通过新生阶段“入党启蒙”、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阶段“持续培养”、党员阶段“示范引领”等举措,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体系。

(三)强调关怀性,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和困难

应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语言沟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做好困难资助、加强谈心谈话等,切实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来自党组织的关心与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需求,坚持以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积极作用,通过党员结对、一对一帮扶等措施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不畅、就业求职困难、人际交往阻碍等实际困难。高校也要积极选树典型,提升示范引领的成效。例如,通过选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典型代表来开展朋辈教育讲座,弘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以此激发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利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影响带动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加入党组织。

(四)注重交融性,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

在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全民族的共鸣。高校要加强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交往、交融,着力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例如,可以结合“五四”青年节、建党节等重要教育节点,充分展现少数民族同学在民族歌舞、体育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和特长,把“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互动。此外,高校要重视发挥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开展支部共建的主题党日活动,比如“民族团结一家亲”“红石榴文化节”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教育,帮助他们意识到个体命运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内在统一、紧密相连,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升华为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价值归依,从而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端正自身入党动机。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少数民族的服装
憨娃入党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
重温入党誓词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