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强化高校工会组织的维权能力建设

2020-08-03周大智

关键词:工会组织教职工维权

周大智

东华大学 法务办公室,上海 201620

根据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定的目标,强化高校工会的维权能力建设是当前高校工会参与依法治校、完善内部治理机构的必经之路。当前高校工会在推进维权能力建设时普遍存在缺乏法律指导、维权水平较低等问题,而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引入可以很大程度改善当前问题。

一、新时期开展高校工会组织维权能力建设的价值

(一)高校工会组织维权能力的内涵界定

依据我国《工会法》第六条的规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我国高校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这要求高校工会组织必须具备一定的维权能力。就维权主体而言,高校工会组织是学校教职工权益的维权主体,不仅包括校级工会,还包括二级部门工会、工会小组;不仅包括工会专兼职干部,还包括工会会员。就维权能力而言,它是指权利主体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所具备或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对维权知识的掌握程度、维权知识的运用技能和运用维权知识的自觉程度等。综上,高校工会组织维权能力是指学校各级工会组织及其成员为了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而具备或体现出来的掌握、运用维权知识,并将此内化为自觉的一项素养。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工会维权应是依法维权,维权知识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维权能力建设应纳入法治轨道。

(二)当前开展高校工会组织维权能力建设的时代价值

1.它是促进高校治理法治化的核心路径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治理法治化的核心标志是保障教职工权利,限制学校权力。作为教职工的民意代表组织、学校治理的监督机构,高校工会是高校治理法治化的关键力量。一方面,高校工会可以代表教职工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等,帮助其维护权益;另一方面,高校工会可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对学校行政权进行监督,限制学校权力的行使。因此,开展高校工会组织维权能力建设不仅是高校工会组织的核心任务,也是促进高校治理法治化的核心路径。

2.它是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路径

虽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但学校与教职工间的权利义务依然不对等;教职工权益受到侵害仍然时有发生,个人独自维权十分艰难。依靠高校工会组织来维权成为教职工权益受损时的一项重要选择。推进高校工会的维权能力建设则显得十分重要,其已经成为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路径。

3.它是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成为一种应然常态。在此背景下,高校应注重和谐校园建设。当前,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审、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仍然存在资源不平衡,教职工权益受侵害时有发生,教职工与学校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教职工的权益保障组织,高校工会通过强化自身维权能力,利用调解、沟通机制等,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矛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二、高校工会组织的维权能力现状及其提升困境

(一)高校工会组织的维权能力现状

为深入了解高校工会组织的维权能力现状,笔者对东华大学工会干部、教职工展开了调查。调查以问卷方式为主,访谈方式为辅。2018年11月18日调查共发放问卷155份,收回问卷155份,回收率100%。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N=155)

针对工会干部与普通教职工的不同定位,调查做了区分与比较,现将高校工会组织的维权能力现状分析如下:

1.对“维权是工会基本职责”的认识较为清晰

维权能力的首要表现是具有强烈的维权意识,对维权主体有着清晰的认识。调查显示,有74.07%的工会干部、59.38%的教职工认为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这说明高校工会组织对“维权是工会基本职责”的认识较为清晰,但工会维权功能在教职工群体中的强化仍有待加强。

2.对维权所需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

维权能力的一项重要表现是了解或者掌握维权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调查显示:只有33.33%的工会干部接受过专门的法律学习;关于学习过的法律类型,其中51.85%的工会干部了解或学习过教育类法律,44.44%的工会干部了解或学习过工会法与劳动法。只有32.03%的教职工接受过专门的法律学习;关于学习过的法律类型,其中50%的教职工了解或学习过教育类法律,31.25%的教职工了解或学习过工会法与劳动法。这些说明高校工会组织整体上缺乏维权所需的法律知识,维权的法律基础较为薄弱。

3.运用法治思维来启动维权的情况较少

维权能力的一项关键表现是维权者是否具有能够实现持续性权益保障的思维。以工会干部为例,关于“您认为,教职工的校内权益受到侵害应当优先怎么做?”的调研,51.85%的工会干部认为应当优先“找工会组织寻求维权”,37.04%的工会干部认为应当优先“向学校有关领导反映问题”等,无人认为应当优先寻求法律人士帮助。以普通教职工为例,关于“当校内权益受到侵害时,您首先想怎么做?”的调研,只有10.16%的教职工首先想“查找相关法律规定”,2.34%首先想寻求校外法律人士帮助,40.63%的教职工首先想“自己忍一忍,学着换个角度看问题”,31.25%的教职工首先想“向学校有关领导反映问题”等。这些说明高校工会组织在启动维权时深受人治思维的影响,运用法治思维来启动维权的情况较少。

4.运用法治方式来推动维权的情况较少

维权能力的另一关键表现是维权者采取的方式是否可以长久地促进权益最大化。以工会干部为例,关于“收到教职工的维权请求后,您所在的工会组织采取了哪些措施?”的调研,只有18.52%的干部所在工会组织“找法律依据第一时间预判教职工维权是否合法”,59.26%的干部所在工会组织“代表教职工与主管部门沟通”,51.85%的干部所在工会组织“引导教职工走正当的维权渠道与程序”等。以普通教职工为例,关于“面对校内权益被侵害,您采取过哪些维权措施?”的调研,只有21.88%的教职工“查找《劳动法》《教师法》等相关规定”,7.81%的教职工“申请启动教职工权利救济机制”,42.19%的教职工“向学校有关领导反映问题”,24.22%的教职工“向所在工会组织提出帮助维权的请求”等。这些说明高校工会组织在帮助教职工维权时,“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法治方式运用较少。

5.运用维权知识的自觉程度普遍较低

维权能力的标志性表现是懂得自觉选择维权渠道与机制。以普通教职工为例,只有7.03%的教职工寻求过工会组织的维权帮助,92.97%的教职工在权益受损时从未寻求过工会组织的维权帮助;关于是否了解部门或学校工会维权机制或路径,80.47%的教职工选“不了解”,15.63%的教职工选“了解”,3.91%的教职工选“熟悉”。这说明高校普通教职工对工会组织的维权体系与机制缺乏认知,不能自觉地选择维权渠道与机制。

(二)高校工会组织维权能力提升的困境与原因

1.高校没有形成稳定的普法学法机制

当前高校工会组织维权所需的法律知识储备整体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会组织及其所在高校未形成稳定的面向工会干部、教职工的普法学法机制,因为对法律知识缺乏学习,导致一部分高校教职工在权益受损时选择放弃维权,大部分教职工不知道合法的维权渠道与方式。

2.高校教职工维权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校工会组织搭建的可供选择的维权路径普遍较少,且已有的维权渠道与机制在教职工群体中的知晓度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会组织及其所在高校未健全教职工权利救济机制,目前对于教职工申诉、维权指导等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且工会组织及其所在高校对教职工的维权机制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受众知晓度不高。

3.维权思维和方式的人治化色彩依然较重

当前高校工会组织在启动维权、开展维权时仍表现出较强烈的人治化色彩,比如依靠有关领导解决问题,这种思维和方式不利于维权的可持续化;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工会干部和普通教职工在维权时缺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4.工会维权能力提升的环境亟待改善

一方面,当前高校工会在学校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不够突出,普通教职工误以为工会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职工福利,加之高校工会的维权职能行使较少,维权职责缺位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校级工会的专职干部人员数量较少,而且要承担教代会、教职工文化娱乐等工作,加之具备法律专业背景并不是专职干部的必备条件,所以校级工会的维权队伍建设较为薄弱。而部门工会及工会小组的维权队伍更为薄弱,其干部基本上都是兼职,维权的专业能力普遍欠缺。

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强化高校工会组织维权能力的着力点

(一)新时期强化高校工会维权能力的着力点

在外部环境短期不能有效改善的背景下,新时期高校工会组织强化维权能力建设可以选择从内部进行突破。一是可以从量的角度增强高校工会维权队伍的力量,大力吸纳具有专业背景的法律人士充实进高校工会专职队伍。但工会专职干部的人数受制于高校人员编制等,要想增加有一定难度。二是可以从质的角度提升工会现有队伍的维权能力。维权能力包括维权知识的掌握程度、维权知识的运用技能和运用维权知识的自觉程度等。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当维权知识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其知识的掌握与内化可以通过法治思维的引导来实现,知识的运用可以通过法治方式的引入来实现,从而为其维权能力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二)高校工会维权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界定

1.高校工会维权的法治思维的界定

从语义学角度来看,需要先界定“思维”才可以界定“法治思维”。《辞海》将“思维”界定为“人脑对信息的加工活动”[1],那么“法治思维”就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2]。基于此,本文将“高校工会维权的法治思维”界定为“高校工会主体按照法治的精神、原则、理念、逻辑和要求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维权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解决的认知过程”[3],是将法治理念、法律规定、法律知识付诸实施从而实现维权目标的动态过程。

关于高校工会维权的法治思维的外延。一是规则至上思维。法治思维要求高校工会主体在维权时,应搜索规则依据,并对照规则依据评判自身言行及他人或组织行为是否合法。二是保障权利思维。法治的终极目的是保障公民权利,所以高校工会主体在维权时应以维护教职工权利为首要目的,努力促进教职工权益的最大化。三是限制权力思维。高校工会作为学校治理体系中的监督部分,通过实施民主监督,可以对学校管理权进行限制或制约。四是程序正当思维。它要求高校工会组织在维权时,应遵循相关法律规定,严格按照程序开展维权,确保维权的合法合理。

2.高校工会维权的法治方式的界定

“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两者之间是外在和内在的关系,即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外在表现,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的内在要求。本研究将“高校工会维权的法治方式”界定为:高校工会主体运用法治思维帮助或参与教职工维权的行为方式。

关于高校工会维权的法治方式的外延。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一文中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4],这些都属于法治方式的范畴。高校工会维权的法治方式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查找相关规定,以此来指导维权;二是严格依法办事,杜绝人为地、随心所欲地诉请或者打着“维权”的旗号而实际是巧取豪夺的侵权;三是当公权力与私权利相冲突时,采取利于保障私权的方式、侧重限制公权的方式;四是遵守正当程序,注重时效制度、说明理由制度、不利决定前听取陈述和申辩等制度的运用。

四、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强化高校工会组织维权能力的路径

(一)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培养促进维权知识的掌握

储备法律知识是高校工会主体养成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的首要任务。对此,高校应建立教师学法制度,可以邀请法学专家、司法工作者等到校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法律专题讲座或培训;编印高校教职工常用法律手册;利用微博、微信开展校园普法等。通过上述途径可以促进高校工会主体法律知识储备的增加,培育工会主体的规则至上思维、权利保障思维,学会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能很大程度促进维权知识的掌握。

(二)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提升维权知识的运用技能

从法治进程来看,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与法治实践之间有着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前者影响着后者的成效,后者的长期作用又能反过来促进前者的运用。对此,高校及其工会应依照大学章程、工会章程等开展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职工维权体系;高校工会主体应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内部治理的习惯,养成尊重和保障教职工权利的意识;组建高校教职工法律咨询或援助队伍,指导或帮助教职工开展法律实践,以此促进高校工会主体养成法治思维、懂得运用法治方式。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法律救济等法律实践,可以强化高校工会主体的规则至上思维、限制权力思维、程序正当思维,促进法治思维的养成、法治方式的运用,从而模拟或实现维权知识的运用,提升其运用技能。

(三)以法治文化的形成提高维权知识运用的自觉程度

只有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保障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长期运用,因而高校工会及其所在高校应积极促进法治文化在校园的形成与传播。对此,高校领导及工会干部应高度重视高校工会维权能力建设,从上至下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工作习惯;高校工会应充分借助劳动节、教师节等特殊日子开展面向教职工的普法教育,从而提高全校教职工的法律知识储备;高校工会应鼓励与支持教职工通过正当程序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时刻牢记工会的性质和基本职责;高校工会应坚持矫正反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始终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维权的底线和原则。通过上述措施,高校可以形成有利于维权的校园法治文化,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进而促进维权知识运用的内化,形成高度的维权自觉性。

猜你喜欢

工会组织教职工维权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维权去哪里?
工会组织要善于“春风化雨”
适应脱贫攻坚新形势,加快构建服务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保障体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董正伟:一个公益维权律师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