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张力性经阴道尿道中段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

2020-08-02蒋科马鸿翔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临床疗效

蒋科 马鸿翔

【摘 要】 目的:探讨无张力性经尿道中段吊带术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5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25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经闭孔中段尿道无张力吊带术(TOT)、另外25例纳入观察组,采用经耻骨后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E)治疗,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治愈率为96.00%(24/25)、对照组88.00%(22/2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4.00%、对照组8.0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TOT、TVT-E两种术式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TVT-E的临床治愈率更高。

【关键词】女性压力性尿失禁;TOT;TVT-E;尿道中段吊带术;临床疗效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指的是在运动、打喷嚏、大笑、咳嗽、腹压上升的情况下,尿液不受控制的流出。数据显示[1]:压力性尿失禁在成年女性中的发病率约为18.9%;在50~59岁的女性群体中,发病率甚至上升到了28.00%。这是一种严重损害患者的自尊、影响心情、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案。TOT与TVT-E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术式,具有创伤小、吊带置入路径短等优势。本研究比较了这两种术式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5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所有患者的棉垫实验和压力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明确确诊;患者依从性良好,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盆腔脏器严重脱垂、免疫系统疾病、急迫性和混合性的尿失禁、神经源性膀胱硬化症、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最近受过严重外伤或者接受手术治疗、严重贫血、膀胱颈口硬化症、盆腔与阴道感染。对照组25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2.89±1.57)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年,平均病程(6.84±2.79)年;中度尿失禁18例、重度7例;其中1例患者子宫切除、15例已绝经。观察组25例,年龄47~74歲,平均年龄(53.19±1.4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平均病程(6.95±2.06)年;中度尿失禁20例、重度5例;其中2例患者子宫切除、16例已绝经。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TOT:采用低位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F18气囊排空膀胱。阴道尿道间隙及阴道侧间隙注射肾上腺素盐水40mL。在阴道前壁距尿道外口1cm中线做1.5cm纵切口。向两侧耻骨降支方向用解剖剪分离阴道前壁下间隙,收治可深入切口并触及耻骨内后缘和闭孔内肌。取平行尿道外口上方约1cm水平线与股皮肤褶皱交叉点外侧0.5cm,尖刀切口0.5cm。贴耻骨降支起始部外缘向下绕耻骨下缘穿刺经过闭孔外肌、闭孔膜和闭孔内肌,在手指指导下自阴道切口穿出,将单纤丝聚丙烯网状吊带一端自闭孔引出体外,同法穿刺对侧,将吊带无张力悬吊于尿道中段,2-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阴道切口。

TVT-E:采用低位硬膜外麻醉,协助患者摆放膀胱截石位,把长度为2cm的纵行手术切口作用于患者尿道口下缘大概1~1.5cm处的阴道前壁,从黏膜的切口开始,采用钝性分离的手法,朝两旁分离黏膜,直至到达黏膜下组织间隙,然后抵达持股降支前下方的内侧。将长度为0.7cm左右的横切口分别作于耻骨联合上方的2.5cm以及腹中线两旁的2.5cm处,排空患者的膀胱,使用穿刺针(内部有探针),沿着耻骨降支后方紧贴在耻骨内侧缘的部位朝上穿入,然后从腹直肌鞘以及皮肤切口处穿出[2],确认膀胱无损伤后置吊带,两组均调整吊带位置至松紧适中后减掉皮肤外多余吊带,阴道切口用可吸收线缝合。

1.3 观察评定标准

1)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没有排尿障碍和尿路感染。好转:尿失禁症状显著改善,不存在尿路感染、排尿障碍。无效:临床症状没有任何减轻,仍然伴有尿路感染、排尿障碍。

2)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吊带侵蚀、尿潴留、下肢疼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达到了100.00%,对照组为88.0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并发症1例、对照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的TOT、TVT-E均属于尿道中段吊带术,穿刺途径完全相同,区别在于穿刺的方向[4]。TOT穿刺针是从大腿部位开始,绕至耻骨降支的内侧,然后在术者手指的引导下把穿刺针穿出阴道切口。TVT-E穿刺针的进入部位是阴道前壁的切口,然后绕至持股降支的内侧,与两侧的闭孔贴紧,在蝶形导引器的指引下穿到大腿根部。这两种手术方式都是通过穿刺针来置入吊带,让吊带可以无张力的在患者尿道中段的下方穿行,以纠正压力性尿失禁症状[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愈率达到了100.00%、对照组为88.00%(P>0.05)。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T-E、TOT术后很容易出现尿潴留,所以保持阴道和吊带适宜的松紧度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术中应遵循“宁松勿紧”的原则[6]。TVT-E因不会穿过长收肌肌腱,术后疼痛较低。

综上所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治疗中,TOT与TVT-E两种无张力经闭孔阴道吊带术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莉,袁琼,付慧琴.TVT-O术前术后使用阴道雌激素软膏治疗压力性尿失禁30例临床报告[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08):42-43.

[2] 于洋,杨丽娜,红霞,等.TVT-E吊带和TOT吊带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2):4698-4701.

[3] 孙峰,田龙江,陈保春,等.尿道吊带术治疗女性固有括约肌障碍型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研究[Z].沧州市人民医院,2016.

[4] 江永浩,叶钢,方针强.腹腔镜下Burch术与TVT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03(01):203-204,206.

[5] 邹晓晖,欧阳宏伟,陈晓,等.治疗女性尿失禁的无张力吊带研发[Z].浙江大学,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

[6] 孙峰,孙新成,翟玉章,等.三种中段尿道吊带术治疗女性固有括约肌障碍型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及安全性[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6,21(02):135-138.

猜你喜欢

临床疗效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研究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