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构建

2020-07-29张朝晖李君敬

科技视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

张朝晖 李君敬 赵 斌 王 亮 马 聪

0 前言

我国目前大学生培育过程中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工程实践技能严重不足,动手能力差的问题[1-2]。“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提出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环保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厚实的环境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使用能力,且有较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能在水、大气、固废、噪声污染控制以及生态保护等环境工程领域内从事科研、设计、工程、管理与评价等工作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但是,“卓越计划”目前还处于初步推行和完善阶段,不同高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不尽相同,对卓越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估指标及侧重点各不相同,难以保证实现系统、科学的评价和考核[3-4]。为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也是确保“卓越计划”成功施行的关键性保障。

1 面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工程实践能力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合作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5-6]。其中,学习能力是基础,之后才能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进而获得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最终才能获得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良好的人际沟通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理念是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工程实践能力的活力源泉。因此,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就是对上述七大要素的全面考核与评价。

1.1 学习能力

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学习和认知能力是一个人能够不断进步的最基本要素。对于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就是基础,要做到理解和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只有充分掌握、理解相应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去逐步应用进而获得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说学习能力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能。

1.2 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而不是应付考试。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弊病之一就是“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通过死记硬背获得优秀的考试成绩,毕业后不仅学的知识已经大半遗忘,当遇到实际工程问题时更是无从下手,一片茫然。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是培养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1.3 实际动手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学术型向技能型转变,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目前是最大的需求。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则是一名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因为在实际的环境工程项目中,动手操作过程将贯穿项目的始终。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终将被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就要保证他们具有很好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1.4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对知识、事物的学习和认知都要尽可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永远不可能使一个人的能力获得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是提高一个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则是一名卓越的工程技术人员所不可或缺的。在工程实践项目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学会如何从表象看本质,从繁杂的事物表面抓住问题的核心,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育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思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5 人际沟通合作能力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使众多工程项目都日趋大型化、集成化和复杂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单独的个体已经不能起到任何决定性作用。任何一项工程的完成都离不开许多人的精诚合作。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密切配合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是更快更好完成工程项目的关键。放眼世界,任何一项突出的成就都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技术团队。另一方面,众多的独生子女是我国控制人口发展所产生的一个独特现象。独生子女特殊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其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性格。这样的学生往往不太善于与人相处,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6 创新能力

墨守成规永远只会使我们裹足不前,只有不断创新人类才能不断进步。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会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面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创新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而创新能力则是推动一项工程、技术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7 社会服务价值观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服务价值取向,确保学生德与智的平衡发展。只有知识技能,而不知回馈社会,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反而会成为最具危害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面向实践技能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树立学生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图1 面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构成要素

2 面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构建

2.1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构建知识能力培养大纲与实现矩阵

结合国家及环境行业通用标准、高校办学理念、环境工程专业特色,提出了“素质—能力—知识”三项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独立实践环节五个方面的课程设置,从培养学生“爱国爱岗的崇高思想、诚信创新的职业品质以及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高层次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综合能力、厚实的学科基础、全面的专业知识及深刻的企业文化认知”三个角度出发,提出对不同课程的知识能力培养要求(I:introduction;U:understanding;T:teaching),由此构建系统的知识能力培养大纲和实现矩阵。

2.2 构建多维度校内课程评价体系

2.2.1 理论类课程的考核

校内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测试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这种单一化的考核方式造就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一路学一路忘的现状。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建议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建立“案例分析论证+小组专题答辩+文献查阅分析+平时课堂讨论+期末考核”的多层次多角度考核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扎实灵活的掌握所学知识。考核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外因和动力之一,应贯穿于理论课学习的始终,而不是单一的期末考试。为此我们提出了“过程化考核”这一理念。即:在课程进行的不同阶段结合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文献查阅分析,一个大章节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小组专题讨论或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平时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涉及的热点环境问题进行课堂分析讨论。将这些考核成绩设定为平时成绩,从而改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僵硬模式,这样更有助于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情况,同时也能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警告和监督,避免所有问题都集中在期末考试环节爆发,防患于未然,更有助于学生的培养。

2.2.2 实践类课程的考核

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实习环节都属于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的考核应该更注重于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成果。这类课程的考核应从团队化、项目化两个角度进行。“团队化”考核主要针对实验类课程和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3-5 人。每个小组由小组组长组织协调,大家分工协作。任课教师从学生分组开始就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度情况和小组成员的表现。老师综合小组成员平时的个人能力表现、相互合作情况,其他人对其的评价以及整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最终给出个人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下,学生如果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全组成员精诚合作,这样就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实践环节采用“项目化”考核方式。课程任务以项目形式下达,要求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亲身参与实际工程的运行、操作、管理和监测过程,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校外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给水、污水、再生水以及固体废物处理不同领域的典型处理工艺过程及原理,对一些实际工程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实习结束后独立撰写一份详尽的实习报告,由此评定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能力。

2.3 构建企业多层面评价体系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积累必要的工程经验,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在实施“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过程中,要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7-8]。同时采用校内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实行学校、企业的“双导师制”;在校学习阶段以学校导师为主,在企业实习阶段以企业导师为主,毕业设计(论文)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和评定。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是影响学生毕业成绩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至少要修满相应环节的学分,并获得能够体现工程能力的标志性成果至少一项,最终企业会从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整体表现给出综合性评价。

此外,学校还可以和企业联合开展企业岗位培训、技能考试培训、专业技能考核培训以及学生进入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强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2.4 形成社会评价反馈机制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用人才,环境类卓越工程师的培育就是面向环境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培养相应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但培育效果的好坏最终评价仍然取决于社会。因此,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高校获得的相应的社会评价反馈信息对于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使高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就业率变化是反应卓越计划培养成效的最直接指标就业率的明显提高意味着高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合理对接。在此基础上,对毕业后学生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构建毕业生就业和工作状况追踪系统。将校友数据库的建立纳入“卓越计划”闭环控制模型中,有助于及时掌握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动态变化,了解目前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需求信息。综上所述,环境类卓越工程师质量评价体系要将环保行业需求现状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紧密结合,通过企业参与,以企业需求促进人才培养,建立“校内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毕业后就业”整个培养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具体见图2。

图2 面向实践技能培养的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

3 结论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提出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适应培养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行的一种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型培养模式。合理构建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对于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培养真正具有卓越实践技能的环境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装备环境工程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青年工程师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大作为 走向卓越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