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性生成

2020-07-27贾绘泽

宁夏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论特色习近平

贾绘泽

摘要:一种理论体系构建和形成应该具备理论体系所必需的条件和要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主题、严密的逻辑结构、双向的理论延伸、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精准的驳斥批判等,从而满足了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和要素,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分析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性生成,对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历史地位、重大贡献等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性生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4

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形成体系关键是看它是否具备理论体系形成所必需的条件和要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理论主题、严密的逻辑结构、双向的理论延伸、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精准的驳斥批判等,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分析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性生成,对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历史地位、重大贡献等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鲜明的理论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主题是一个理论体系所要回答的中心课题,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主干或主线,理论体系的具体思想理论观点都围绕理论主题层级有序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论主题,其具体理论内容和思想观点都围绕这一理论主题的逻辑展开。

(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深刻分析新时代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新时代特征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重要创新理论成果。虽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主要矛盾、任务要求等在内涵和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在基本国情、根本任务、目标指向等上是一致的,它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主题仍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所包涵的具体理论内容和思想观点都是这一理论主题的层级有序展开。

(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出新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理论是时代的回应、实践的应答。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主题,是贯穿党的理论创新的红线或主线,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特点,这主要是由现实时代和实践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呈现出新时代特征和要求,尤其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临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的任务和要求。比如,更加重视各方面制度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和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问题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等。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P8-9)

(二)这一理论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统一。建设和发展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P12)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证。

二、严密的逻辑结构:涵盖理论层面和方略层面的科学理论体系

任何理论都不是许多杂乱无章的观点堆积而成的,而是一个逻辑结构严密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新时代要求,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涵盖理论层面和方略层面在内的结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结构的理论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结构理论层面的主要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八个明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主要包括五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总任务,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和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阶段性目标;第二个层面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新时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第三个层面是“两个布局”,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运筹和安排;第四个层面是四个方面的总目标,即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这是新时代四个关键领域的具体目标;第五个层面强调党的全面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八个明确”科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回答、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四梁八柱、核心要义。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结构的方略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八个明确”理论层面的基础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具体要求和保障条件三个层面提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第一个层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二个层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三个层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障条件,包括“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形成了一个有序排列、环环相扣的实践要求,科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方略、步骤、保障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从内容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涵的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社会主要矛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和党建等各方面,体现了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洞悉和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从结构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涵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和使命,又明确了实现目标任务的方法和路径,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即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石,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为总体布局,涵盖祖国统一构想与外交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在内的整体结构

三、理论的双向延展: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的双向逻辑

以理论主题为中心进行向前和向后的双向逻辑延伸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历史传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为中心进行向前和向后双向逻辑延伸形成的理论体系。双向延伸的逻辑结构使得具体理论内容和思想观点都能够以理论主题为中心进行系统安排。

(一)向前延伸:历史和理论依据的铺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向前延伸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借助过去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2](P669),而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P669),它既适应新时代要求,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出发,又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的接力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1](P14)。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尤其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外交战略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P170)向前延伸既能够使理论论证更为有力、理论基础更为牢固、理论内容更为饱满,也使理论本身具有强大的合法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的理论认同。

(二)向后延伸:理论主题和派生问题的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向后延伸不是与过去历史、文化、理论的决裂,而是在继承过去历史、文化和理论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P19)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展开和深化,就是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回答。比如,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关于“五大发展理念”、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思想、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等,都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又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找到相关理论要素和基因。向后延伸是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对理论供给的需要,是人民对发展诉求的理论反映,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P19)

(三)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实现了有机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并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具有一致性。向前延伸体现了理论的继承性和历史的延续性,这种继承性和延续性不是完全照搬过去,而是以过去为基础,并充分借鉴和吸收以往一切优秀理论和文化成果;向后延伸体现了理论的创新性和历史的发展性,这种创新性和发展性不是与过去断裂,而是始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統一性。这种一致性和统一性主要是由理论主题的一致性、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等因素决定的。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的统一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延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四、科学方法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方法论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自身的方法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基础和保证。

(一)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方法。矛盾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4](P306),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改革过程中“破”和“立”的有机统一;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既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改革开放思想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5](P49)等,都是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方法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二)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历史唯物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并积极运用规律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历史唯物论为基本方法。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体现了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5](P281)

(三)以实践为根本的认识论方法。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识的动力、基础和来源。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并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勇于进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5](P281)

五、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符合中国思维和中国习惯的话语形式

话语是思想的外在表达,思想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一个好的理论家、政治家,往往是用大众化的、通俗的、群众都能听懂的话语讲出深邃的、博大精深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和惯于用大众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高端大气、博大精深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避免了理论表达的抽象性和晦涩性,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

(一)思想表达贴近百姓生活和需求,体现百姓“生活逻辑”。早在1942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就严厉批评一些人用死板的语言的现象,指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6](P837)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实践,贴近群众思想情感,关切群众切身利益,充满着丰富的生活逻辑。比如,在谈到党的奋斗目标时,没有用“假、大、空”的语言,而是运用了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环境、孩子成长等话语。他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反对照搬马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他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谈到与群众的说话时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气。”[7](P146)

(二)思想表达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习近平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素养,经常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警句和典故表达治国理政思想。比如,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政之所幸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等来描述重视群众利益,以人民为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价值取向;用“国有思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等描述要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计利当计天下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描述新时期我国的外交理念;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等表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等”表示整体战略思维。这些话语与文章内容有机结合,让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又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三)思想表达中含有通俗的“大白话”、“顺口溜”、“民间谚语”。列宁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习近平有长期基层工作的经验,熟知老百姓的思维习惯、语言方式,能以通俗的、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治国理政思想。比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来比喻发展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具体国情;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生动阐述实现小康社会的标准;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用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阐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求黨员干部遵守党纪国法、加强自身修养;用“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说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这些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同时又能深刻说明大道理,从而使主流话语和思想得以有效传播、理解和接受。

六、精准的驳斥批判:对同时代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驳斥和批判

任何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离不开对同时代各种错误思想和思潮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各种伪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列宁对修正主义的批判,斯大林对孟什维克和托派的批判,毛泽东对各种“左”倾和右倾尤其是对“左”倾思想的批判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中也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驳斥,从而更加凸显了思想体系的真理性。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误解的批判和驳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着多种错误的认识,对人们正确认识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诸多消极影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对这些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比如,针对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蜕变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3](P22)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再比如,针对有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的质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3](P11)

(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和驳斥。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严重歪曲党和国家的历史,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历史虚无主义从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上看,以任意假设为前提,严重背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不尊重历史事实,不能“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8](P650),并企图通过对历史的否定而达成对现实的否定。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9](P695)他在谈到政治制度时指出:“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10](P62)。针对有人歪曲和割裂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前后“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5](P31)不能用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三)对中华传统文化错误认识的批判和驳斥。中华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其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优势和特色。但是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和态度,一种是教条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恢复国学,用国学代替马克思主义,另一种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沉重的包袱”“历史的惰力”,应该彻底抛弃或根本重建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3](P164),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 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 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春 柳

猜你喜欢

理论特色习近平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