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2020-07-27张艳涛

宁夏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张艳涛

摘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一问题,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所谓哲学思考乃是根本性和根源性的思考,并且这一思考应是马克思式的,即要具有批判性、反思性和自我革命的特质。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是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真正回到马克思,激活源头活水,才能源远流长。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只有发展和创新才是现实出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而且要真心认同(真信)和努力践行(真用)马克思主义,既要进行“有学理深度”的研究,也要进行“有原则高度”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科学;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4

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要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精准阐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作出理论贡献的新契机。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而言,关键是要“以哲学的方式”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续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如果要续写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那么无疑就要全面发展和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而言,其理论任务是:“加快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2。当前,在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中,“应当紧扣当今时代的根本性问题,即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境遇中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3。

一、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源与流的分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产生历史性和世界性影响,一个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源头——马克思具有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引领人类自由、解放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引领人类解放和社会前进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科学理论之一,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不仅是革命家和科学家,更是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的马克思是“用哲学的方式切中社会现实”的典范。马克思主张“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4。如果说斗争是马克思的生命要素,那么批判则是马克思的风格。马克思的很多著作均以批判为名。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1845-1846)、《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67、1885、1894)、《哥达纲领批判》(1875),等等。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5。马克思生活在十九世纪,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充满了伟大的变革,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那個动荡多变时代的基本特征,这个时代对马克思这位思想家和哲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无疑是给十九世纪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伟人,马克思诞辰200多年后我们这个世界依然深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体系的影响。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激活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这首先就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精深研究。“一般说来,在任何一个哲学学科,对经典著作的研究都应该处于该学科最基础、最核心的地位,因为他是一个学科安身立命并不断发展的根本。”6

2020年是马克思诞辰202周年,也是马克思逝世137周年,虽然经历一百余年的时间间距,但马克思的精神和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仍历久弥新,马克思主义至今依然深刻影响着现代理论与实践的走向。马克思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奋斗了一生。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它不仅揭示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向,而且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更是概括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经历一百多年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科学体系,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受蔑视的根源,指明了无产阶级获得自由解放的现实道路,为人类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所指出的:“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7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不仅属于过去、现在,而且属于未来。习近平指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8马克思主义的优点不是要颁布适合任何世界与任何地点的永恒真理的教条,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类无论在认识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永远不会达到如下的一步,即除了望着已经发现的绝对真理发呆以外,再也无法前进了。“在科学中认为真理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人,一定没有掌握多少真理,甚至根本没有掌握真理。因为这种精神不是科学的精神,而是神学的精神。”9面对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既看到众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又能从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事物矛盾斗争转化的根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分析的方法,从诸多说辞中看到各国、各阶级、各阶层间的利益博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从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中提炼科学研究的课题,进行精深的学理研究,找到破解问题之道。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今天,尽管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转型,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当今时代,怎样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10我们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仅意味着从历史的本质和必然性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意味着将这种方法贯穿于对当今世界的探究中,去考察当代中国正在发展着的历史进程和变化着的社会现实”。11所谓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就要以实践的、实事求是的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来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此方面“过度诠释”与“诠释不足”同样有害。

第一,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依然要坚持和发展。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这一全世界最多数人的立场进行思索、言说和行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关于事物运动规律,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有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阶级分析、群众路线等方法。上述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引。第二,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依然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已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无法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路径,因而也就无法对人类社会发展发生作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观上我們需要坚持的唯物主义,归根结底不是自然唯物主义,也不是文化唯物主义,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对自然、人类、社会、文化的系统动态关系及其发展趋向的揭示,具有恒久的价值。”13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与能动作用,强调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它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的人生存与发展的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发展命运,强调规律性与规范性的辩证统一。我们之所以说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从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三个维度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资本主义并非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完美阶段,并非“历史终结”之处,而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就此而论,资本主义既是此前各个形态的社会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此后形态的社会关系发展的必要前提。如果要续写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那么无疑就要全面发展和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话语体系”。14在21世纪,中国最有可能在国际理论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也许是面向“中国问题”的“真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无疑需要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第三,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依然要守正创新。纵观整个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没有哪种理论能如马克思主义这样,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习近平精辟地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15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它总体上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从资本主义迈向社会主义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

总之,哲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应该展示出哲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对人生的深切关注、对生命的深情体恤,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由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要把握新的时代精神,而且要凝练表达新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求我们科学对待它。“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提升自身对文本理解的准确性、增强自身对时代的敏感性、加强自身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理论的丰富中自我完善,在理论的发展中应对挑战,在理论的创新中增强生命力。”16一句话,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是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历史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普遍与特殊的张力

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特殊与普遍具有复杂的关系。历史上很多所谓的普遍主义乃是自诩为普遍主义的特殊主义,本质上则是“虚假的普遍主义”。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在21世纪的时代和实践的新高度,追问“改革开放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有何内在关系?”这既是学术使命,更是历史使命。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是如何科学阐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多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发展使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均前所未有,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汲取灵感,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言,无疑是进行认真回顾和总结的难得契机。

如今,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当今中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时代不仅赋予哲学家参与推动民族复兴的机会,也赋予哲学家创造历史的使命和责任。如何把前无古人的“伟大时代”转化为前无古人的“伟大精神”和“伟大思想”?哲学家应该深长思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继续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应“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17。今天,马克思主义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并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和突出理论贡献,它必将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行动指南的重大价值。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18近年来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实践,这使当今中国获得了强大的理论创造力、思想主动性和民族自信心。一个民族要伟大复兴、一个国家要强起来,离不开理论思维的引领和支撑。今天,我们到了该提升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时候了。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且这种贡献绝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更要体现在思想理论方面。过去,我们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了理论创新,现在,我们依然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建构“理论中的中国”和“思想中的中国”献计出力。发展和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高清海先生晚年倡导:中华民族哲学理论的哲学自觉,认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19如今,虽然哲学研究看似繁荣,实质上原创性成果却是凤毛麟角。当前,一系列問题需要研究。理论落后于实践、思想游离于实际、观念滞后于历史的问题如何破解?实际上,从数量到质量的跃进、从高原到高峰的攀登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融入到现实生活世界中去,才能到达希望的顶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目标指向究竟是“全人类的解放”还是“普遍的个体的解放”?如何走出“以西解马”的困境?如何理解全球化仍然是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如何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实质性推进?文本依据何在?如何走出对文本的“过度诠释”因缺乏思想灵性而显得平庸琐碎之困境?在21世纪,资本主义文明是否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了?资本的运行是否必然孕育着虚无主义的力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仅具有对立、矛盾、否定的关系,也有传承、扬弃、超越的关系,不能只讲一面。只要资本仍然是塑造世界的重要力量,开启资本批判的维度就不可或缺,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重要启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间的深层关系如何?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化的精神因素?中国有好故事,但为何却缺少好话语?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破解“中国问题”,要努力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同与践行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属性。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内在的要求,更是必然要求。在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方面,大体走过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四个阶段。

在21世纪,随着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了在全球视野中更好地阐明“中国道路”,为了更好地把握中国与世界的现实,为了更好地引领中国未来发展,需要深入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话语”及其逻辑关系问题。如何把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化为“中国理论”优势和“中国话语”优势?此一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学理研究。“中国话语本质上是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中国经验的理论提升,中国理论的话语呈现。”20从文明论的视角看,“中国道路”拓展了世界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中国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只是推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现代化,而是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体制、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运作方式,最充分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让其他国家和民族有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行了“伟大的变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哲学和社会科学也空前繁荣,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创新尤为显著,研究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观点,开辟了新领域,贡献了新思想。中国人在21世纪不但要努力成为历史的同时代人,更要努力成为思想的同时代人。当前,中国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主要是用哲学的方式切中社会现实,深入到中国社会现实中去,努力总结中国经验、解答中国问题、发展中国道路、建构中国理论、完善中国制度。

高清海晚年提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因为他敏锐地洞察到中国人主要还是要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用纯粹外国人的理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行不通的。“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下一番坚持不懈的艰苦工夫,不经历一番‘头脑风暴的自我洗礼,肯定是不行的;空喊口号、急于求成也是无益的。”22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有一种不正确的态度,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表面上好像是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偏离或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中国深受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危害。“长期以来,在教条主义的影响下,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引文太多,处处引经据典。引文的目的,多半是借前人、古人和洋人的话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这种写作方式,很大程度上用引文代替说理,用论断代替论证。”23因循守旧只能更加落后,关起门来只能自绝于人类文明发展大道,崇洋媚外只会丧失中国主体性和民族尊严。在21世纪,我们要从“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发展命运”的高度提出“四大问题”:“第一,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三,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第四,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24。这“四大问题”从历史、理论、现实三个维度来重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维护人的尊严的重要思想资源。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应当受到批判,“主要不是因为物质上的剥削,而是因为劳动阶级被剥夺了获取尊严、尊重所必需的条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关系受到破坏”25。因此必须在“自我”与“他者”的良性互动中重新理解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引导当代人从“我”走向“我们”。维护人的尊严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马克思始终主张“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6。在西方思想史中,马克思较早从“人的尊严”维度研究社会运动组织行为。对马克思而言,“正在兴起的社会运动的宏大目标无疑就集中体现在‘尊严这个概念上”27。正是马克思把“人的尊严”看作是道德的善的根本原则,捍卫、维护和提升人的尊严是其重要使命。基于此,马克思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惨遭剥削和压迫的情景及其社会结构性根源,这一社会结构性根源就是“资本奴役劳动控制社会”。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没有止步于思想,“思想不断地推动马克思走向行动”28。

当代中国人如何掌握“思想的力量”呢?历史地看,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实践。“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29当前,中华民族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正在开辟出一个伟大时代,在这一伟大时代做一个能思的和批判的主体至关重要,“思想主体性丧失”是当代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危险。实际上,在“思想贫瘠”的大地上是不可能挺立起伟大的民族和现代文明国家的。一个民族,只有思想和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思想和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强起来”的发展阶段。可见,思想自觉是更本质、更深层、更基础的觉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何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文明积极成果的同时,又承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体系的精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新文明创生提供“中国智慧”,这需要深长思之!

对于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哲学流派,它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命运。同样,在当代中国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关于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也是学者安身立命的学术,更是启蒙民众的学养。因此,只有从学说、学术与学养的统一中,才可能阐明“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根本问题。当前,大量局限于“现象层面”的描述,而不能上升到“概念层面”和“思想层面”来理解与把握,这是当今中国思想界一个致命缺陷。这一现状既与中国思想界的风气和氛围有关,也与中国思想家的追求和能力有关。毫无疑问,新时代的思想家首先应该理解和把握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中国学者要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思想不能屈从于便于宣传的品性。向宣传水平看齐是对人类思想和艺术的严重损害,它会导致人们在思想和感覺上的齐一化、简陋化和麻木化,会把思维活动变成简单一致的动作——像团体操一样——思想不需要变成思想团体操。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原创性的思想从来都不会屈从于某种政治宣传或宗教宣传的原因。”30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我认为,哲学与政治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张力,这既为哲学健康发展所必需,更为政治健康发展所必要。如果缺乏这种必要的张力,必然导致政治权力对哲学智慧的僭越,泯灭哲学的本性和功能,同时也使政治自身丧失自我理解和自我批判的能力,其结果既害了哲学,也害了政治。“哲学对于政治来说在理性和德性两个根本的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像人不能缺少头脑与心脏。缺少理性的政治是无头脑的政治,而缺少德性的政治则是无良心的政治,是比缺少理性的政治还要糟糕的政治。”31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需要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都要有实质性的突破,需要哲家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停滞不前,老是那么一套,它就必然会丧失生命力。在21世纪,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引领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认识到德国哲学的致命弱点是脱离实际。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德国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在自身内部进行的隐秘活动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32。当前,改变“自言自语”、“自食其果”、“自得其乐”的研究现状尤其重要。因为“自言自语”、“自食其果”、“自得其乐”的研究方式的结果必定是“自生自灭”。

当代中国学者要自觉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此,中国学者必须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推动科学研究由“兴趣型”向“指向型”发展,推动科研模式由“单兵作战”向“团队合作”发展,把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果要无愧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这个称号,就必须在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基础上,始终站在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前沿,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学术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而不是用它的个别结论或个别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当代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一句话,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