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作业”实践研究

2020-07-27杨卉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跨界实践研究

杨卉

【摘要】跨界作业,从作业设计本质来说,力求体现的是语文作业与不同学科的融合性。笔者在开展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其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从适切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跨界 核心素养 作业设计 实践研究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语文作业,如何避免烦琐的抄写与机械的练习,如何在提升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着力,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尝试实践跨界作业,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跨界作业”的提出

“跨界作业”,就是语文学科作业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与融合。“跨界作业”不只注重学生的终结性学习成果,更重视学生产生成果的学习过程。

1.“跨界作业”源于儿童的独特性

儿童性格天真烂漫,一成不变的作业方式势必影响其兴趣与个性化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给予其自主的选择权利、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得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变,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是满足和发展个人爱好等多方面的智力需要。”“跨界作业”凸显个性,也创新作业形式,张扬儿童个性,让儿童在作业中证明了“自我”的存在。

2.“跨界作业”基于语文学习的特点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跨界作业”恰是将学生融入生活的洪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3.“跨界作业”利于学生的差异发展

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又会自然地形成不同层次的发展群,不同群体之间又相对地表现出群体間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群体间的差异。“跨界作业”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作业,促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个体或群体发挥各自的潜能,以在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化发展。

二、跨界作业的实践

从以上认识出发,笔者尝试这在这几方面开始了“跨界作业”实践探索。

1.基于审美情趣的跨界作业设计

古诗文中有很多有意思的语言,抓住这些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句,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清平乐·村居》时,读到“溪上青青草”一句,通过反复练读,学生发现了“青青草”这一叠词,读来饶有兴趣。课后,笔者布置了“赏析古诗中的叠词”这一研究性作业。有的学生摘录了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解读了两层含义:一是三个“深”的连用写出了杨柳、帘幕将庭院与外界相隔,读来有永无尽头之感;二是三个“深”表达了一种伤感之情,被庭院深锁,与世相隔。还有的学生赏析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从“纷纷”中看出雨下得又小又密,给人一种烟雾迷蒙之感,同时渲染出清明时节的悲伤氛围,读来也富有节奏感;“纷纷”也体现行人“欲断魂”的心情,好像这雨就纷纷地下在了人的心里。

再如小说单元,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后,笔者布置了聚焦某一场景,完成人物形象对比分析的作业。有的学生从“衣着打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招式比较”几个角度开展研究,通过表格呈现、为场景配图等方式,林冲和洪教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图1)

这里的“跨界”体现在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上,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走向更多的文本,去更入微地体察文本,在精细的品味中获得对文学的感染力,受到美的熏陶。

2.基于创新思维的跨界作业设计

探索性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中,关于自然与科学的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金字塔》(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用文字叙述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准确、鲜明地建构文字的意义呢?笔者布置了一项趣味性作业,让学生结合文章描述,画一画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如图2,在这样的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明白了金字塔的建造过程,还读出了思考,更读出了自己的发现,甚至读出了内心的感叹。

《天火之谜》一文中,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文中对实验过程有一段长长的描述,学生阅读时多停留在字面的讲述,仅从表面了解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的结果。我们设计了“图文结合讲述风筝实验”这一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如图3),笔者发现,学生们不仅仅在完成作业,更是在与文本对话,与富兰克林对话:“一根铁丝对于一个纸做的风筝来说非常重,而且拴得不紧不松。如果太紧,电流强,富兰克林就会触电;如果太松,铁丝很容易掉,实验一定失败。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如果铜钥匙系在丝带处,根本没有电。如果系在麻绳处,他根本够不到。他选择直接用手去接触麻绳,十分容易触电。看来,每一个程序都很重要。”

这一类作业的“跨界”,一是体现了作业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纯语文的方式,二是借助了非语文的研究内容,通过语文的方式,促进了语文创新能力的提高。

3.基于语用能力的跨界作业设计

统编版语文教材强调主题单元,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安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学习完这个单元,笔者补充了微文推送文章《真实的鲁迅,比你知道的鲁迅好玩一百倍》,试图将不一样的鲁迅带给学生,打开学生的视野,丰富人物形象。随之,笔者布置了一项跨界作业,从微文推送中,找寻一个切入点,写一写“鲁迅印象”。

有同学从初印象谈起,联系文中对于鲁迅“爱吃”“懂设计”“善创新”等细节的描写,谈及对鲁迅的印象,最后发出“我们要懂得享受生活,感受生活,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同时也要使精神层面得到满足,认真生活,认真感受,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的感叹。

这类跨界作业,展开了学生全新的语文学习之旅,从单纯的知识巩固转变为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自主愉悦的发现中,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跨界作业的问题思考

任何一种教学尝试,都建构在一个整体的教育系统背景下,它在与系统中的其他教学要素的交互中形成自身的价值内涵。“跨界作业”作为教师个体的自主开发和设计,还深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1.跨界作业的“形式”与“内容”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来担负。”跨界作业以新颖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学生在作业方式上不拘一格,可写、可画、可唱、可演;在作业的呈现形式上也是五花八门,可以是一幅绘本画,一张摘抄卡,一份手抄报,一本文集。作业形式的创新带来的变化固然可喜,但在作业的内容上可能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如果仅仅将原来的抄写“改头换面”,借“摘记卡”“手抄报”的形式呈现,时间一长,学生的作业热情与兴趣必会降低,甚至写、画、设计、装饰等形式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跨界作业的内容需要因人而定,因材施“作”,这样,才能调动每一层次的学生的能动性。因此,跨界作业在知识型作业上要“少而精”,在能力作业上要“活而丰”。

2.跨界作业的“个体”与“群体”

“独立完成作业”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以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实现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测。因而,目前的个性化作业,学生大多“单兵出击”,很少“团队作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实践型、探究型、拓展型作业,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出谋划策、彼此信任、分工协作,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参考文献】

[1]张卫华.个性化作业——小学语文“苏式课堂”的应有追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2).

[2]王涛.语文个性化作业的尝试与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19(6).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跨界实践研究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跨界•匠杰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