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

2020-07-27Vino

海峡旅游 2020年5期
关键词:糕饼面线油条

Vino

爱拼的泉州人不会在早餐上花很多时间,但赶早的人定要先拐进店里,点上一碗加料丰富的面线糊,吃得心满意足再慢悠悠出门。即使是头一天晚上就买好了糕饼当隔天早餐,他们也能从令外人眩晕的众多品种中分辨出自己最爱的味道,再考虑配豆浆还是花生汤,或是泡杯清茶吃得清爽。

吃饱就喜欢——

“不用思考,就是面线糊了”

出发去泉州之前,我问遍了几乎所有泉州市区的朋友,想知道老泉州人在早,上吃什么,他们无一例外地脱口而出:“面线糊呀。”语气之不假思索,表明这并不是一道选择题。面线糊店虽没有遍布街头巷尾,但多走两步总能找到一家。每天早上5点多,平阿面线糊就开始做营业前的准备,布场、备料,儿子负责操持面线糊,父亲在门口架起大锅炸油条。到了7点左右,陆陆续续就有赶早的人们顺路进来点,上一份,不急不慢地吃完再去上学和工作。

以前住在老城区时,猫饼干经常在离家不远的一家面线糊店里吃早餐,一碗清糊加三四样配料足以吃饱。配料可以说是面线糊的第二招牌,醋肉、海蛎、鱿鱼、猪血、卤大肠等算是基本配置,每家店稍有不同。至少十来样琳琅满目地摆在玻璃柜台里,远远就能看见,走近扫一眼就能决定吃或不吃。有些店的配料据说多达五十多样,游客可能要挑花眼了。所有配料都是当天选用新鲜的材料现煮现炒,制作过程虽谈不上难,但每样的味道和口感都不敢怠慢。猫饼干迅速选了自己的最爱:醋肉、卤大肠、卤豆腐,再配一根现炸的油条。油条与面线糊好比“灵魂伴侣”,老板一般会将油条剪成段端上来,夹起一段泡入面线糊里稍稍浸泡,当油条吸饱了汤头再捞出,就着沾在上面的面线、芫荽碎一并送入嘴里,那份满足让老饕也大呼过瘾。而检验一碗面线糊品质的诀窍,还是在汤头里。好的汤头什么配料都不用加,就足够回味悠长,许多泉州人就偏爱这样吃。尤其是在胃口不好或身体欠恙时,一碗美味的清糊喝下去能让,人舒服很多。泉州面线糊的汤底分为两种:大骨汤底与海鲜汤底,有的店也会两种混合。当地有名的国仔面线糊就是用海鲜熬制汤底,熬出来的汤更为清澈鲜甜。每天清晨时分,浓郁的蟹鲜味就从后厨溢出街边,经过的人不论懂不懂行,都要忍不住踏进店门,点上一碗。当汤底熬得足够浓鲜后,一手取面线边捏碎边撒入锅中,一手不停搅拌,面线很快就能熟透,却不会糊烂。食客点单时,老板通常会麻利地拿过空碗,以葱末、胡椒粉打底,几滴当归酒提味,打上一勺清糊问道:“芫荽要不要?加什么料?”此时最好迅速做出抉择,才不会在老板和众排队食客的注视下觉得尴尬。

许多店有自己的习惯,比如平阿会在面线糊中加一小勺卤汁,口感偏咸;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后城面线糊则会加蒜蓉;浮桥十字路口附近的“祖传面线糊”偏浓稠……每个泉州人心里也都有一份自己的面线糊偏好榜单,不过最常吃的还是住所附近的店。“泉州人很少特意早起为了哪家面线糊跑远路,更不会去排队。带路人猫饼干说道:“因为这道食物太日常了,每天都要吃,能开下去的店,做出来都不会差的。”老板将面线糊做得精致,食客图个好吃、简便,顺路走进一家,两分钟就能盛上一碗,花十几块钱买上一份清晨的心满意足,这就是泉州的日常。也是因为太日常,只有外地朋友问起时,猫饼干才想得起要特意推荐哪一家。但出国留学那几年,她最想念的泉州味道也就是面线糊了,每每回来一定要先去吃上一碗,不需要思考,只要加醋肉、大肠和卤.豆腐,再来一根油条就可以一解乡愁。

“上街买点糕饼,明天早上吃”

“快手”是泉州吃早的特点之一,这是早年祖辈们劳苦打拼时留下来的习惯,食物要顶饱、平价、方便,好快速吃完上工。许多泉州人早上起来,打一颗生鸡蛋,撒上白糖用开水冲开直接喝下,或者买根油条淋上酱油吃,早餐就完成了。即便吃得简单,也不妨碍泉州人吃饱就“欢喜”。

同样快手的当然还有面点和糕饼。西街东段已成为泉州最知名的旅游街,后半段走几步就能遇上一位算命先生在预测未来,心情忐忑的聆听者多是和算命先生年纪相仿的老泉州人而非游客;前半段则被奇奇怪怪的“网红美食”和纪念品商店挤满,要是走慢一些,细心观察,会发现它们之间还稳稳地开着一些古早糕餅铺子。当地摄影师灿昆带着我从小巷横穿过到西街,巷口就是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糕饼铺,掌柜的阿姨气定神闲地坐在店里看手机,丝毫不被隔壁网红店恼人的大喇叭所干扰。店里摆着满满一桌糕饼,其实都是米食,却硬是凭外形和原料区分了不同种类,米糕、鸡蛋糕、鲤鱼糕、松糕等等,就算是本地人也不一定都叫得,上来。这些名头众多的糕饼,原本都是祭祀供品。泉州的民间信仰繁多,烧香拜佛是日常习惯,形态各异的糕饼摆上供桌,看着丰盛,也有美好的寓意。

糕饼下了供桌就是隔天的早餐,我买了几样打算试试。其中看起来最豪华的就是满煎糕了,有花生碎和红糖做馅,加料版还多了冬瓜糖,吃起来购甜,非得配上清茶才解腻。和满煎糕相比,碗糕实在是简单,用大米和白糖制成,闻起来有股酸味,吃起来松软香甜,和豆浆或泉州人爱的花生汤是好搭配。过去逢年过节,家庭主妇们都要蒸两笼碗糕。随着糕胚逐渐膨胀,顶部会裂开四瓣,宛如开口大笑,因此每次蒸碗糕时她们就在旁念叨:“笑笑靓细细发”,盼着碗糕“笑”。还要提防小孩子在旁哭闹或者乱说话,好似这样碗糕就不会“笑”了。因此总有狡黠的小孩特意趁大人蒸碗糕时跑到厨房里撒娇提要求,大人们为了让碗糕“笑”起来,只好无奈地有求必应。

当我们要离开时,几位当地主妇也来买糕饼,一大包也不过十几块钱,就够让一家人在清晨吃得饱腹。泉州人的早餐观看似以效率为主,实际上也并不敷衍。坐在街边的树荫下吃面线糊的人,投入了十二分的注意力,细细品味着汤头的鲜甜和每种配料的滋味,吃到开怀后再考虑上班打卡。买糕饼回家的人,也能从令外人眩晕的众多品种中分辨出哪个是自己最爱的味道。随着新饮食风气的逐渐蔓延,泉州城里也开了不少西式餐饮店,但老泉州的节奏和胃口都没怎么变过,早起的第一餐还是要留给最地道的本土味道。不信你就去老城里看看,泉州人怎么从一顿快速、节俭的早餐里吃出了满满的欢喜。

老泉州的晨间野餐

上清源山呷空气咯

这个春天里“野餐”忽然成了社交平台上的高频词汇,青春艳丽的年轻人们在公园草地上铺开餐布,摆满精致的零食,围坐一起嬉闹自拍,做作得可爱。不过野餐可不是小年轻的专属,老泉州人同样会往高处走一晴日得闲,上清源山去呷空气咯。

“有一个笑话,爷爷对孙子说:“走,爷爷带你去呷空气!孙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去了,没想到回来却哭着说爷爷骗人,散步一圈什么都没吃到。”带路人月下忽然想起来这则L时听来的笑话:““呷空气是老一辈泉州人的口头禅,就是呼吸新鲜空气的意思。清源山上生态很好,所以老泉州人早上都会来呷空气,散步爬山、泡茶吃早餐。”早上八点多,我们从鲤城区出发,驾车十来分钟便到了清源山风景区的入口处。日头甚烈,上山的人还是不少,许多是老老少少一大家子齐出动,当然也有不少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清源山优越的位置与生态值得常来,而65元的票价将这里的日常都留给了本地人,若是长居泉州,办张年卡就好,像我这样掏钱买原价票的“游客”大概不多。

月下还在小学时就爱跟着大人们来清源山泡早茶。对于一个孩童来说,茶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呢?“我期待的是能吃到醋肉啦。”他笑着回答道。与其说是来泡早茶,不如说是来吃早餐配早茶。彼时卖早餐的商贩们会将炸醋肉、茶叶蛋、油条等小吃挑上山来,沿着分散在山上的“野生”泡茶点兜售。“那会儿我们是在山脚的天湖景区内泡茶,泡茶点很随意,小桌凳支起来就可以泡,泡完就收。”月下回忆道。如今清源山风景区重新规划,将泡茶点都搬了上来,从山脚到山顶共有八十几处。月下带我来的两处,海拔最高、体量也最大。一样的桌椅整整齐齐,商贩们都坐到了屋檐下,菜式五花八门、异常丰富,从泉州地道小吃到看不出派系的炒烩杂菜均有。

我们先瞅准了近处的一桌阿姨们,厚着脸皮上前套近乎,得知来意后她们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吃。其中一位阿姨说,大家平日都在家帮忙照料孙辈,难得周末儿女接了班,老姐妹们才能相约上山来过休闲时光。“水果、糕点都是我们自己带的,想吃什么,就自己顺路去买来一起吃。”说着,阿姨取了条炸物给我。桌上也有从商贩那里点的几样招牌菜:炖猪血、炒青菜、卤豆干。“这卤豆干城里也不是没有,但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就是清源山上的格外让人回味。”打量四周,这几样似乎是每桌必点,月下对它们也表示了肯定:“卤豆干是最让我念念不忘的,经常想特意上来吃一块。还有萝卜糕、紫菜炸、炸地瓜等等,都是清源山上经常吃的早餐。”

隔壁一桌看起来是中年友人,就著茶聊得正欢,我们当即决定加入。笑声最爽朗的张大哥拉过椅子邀我们坐下,另一位大哥接着就把茶杯递到了我们手里。这群好友在清源山已经泡了二十几年的茶,这几年相聚越来越难得。这次五一假期意外得闲,他们就在清源山的茶和餐里过了七天,还是过不腻。“以前经济好的时候,早上这里会斗茶,大家带上各自的珍藏来。现在经济不景气了,就都喝铁观音。”大哥说道。茶是降级了,但是从他们惬意的神态中丝毫看不出将就的意味。泡茶的水是清源山上的泉水,5块钱一壶,敞开了喝也喝不了多少。月下说天湖附近有一眼虎乳泉,因传说山中有虎而得名:“很早以前我叔叔会提两个大的矿泉水桶来爬山,爬完山就去接虎乳泉的泉水回家泡茶,泡出来的茶更清甜。”

正说着,同桌的一位阿姨忽然认出了月下,原来她的儿子与月下相识。桌上的气氛顿时更亲切了,直到告别,我们手里的食物和杯里的茶就没断过。正如月下所说:“清源山是泉州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这片临近市区的自然之境盛满了老泉州的回忆,也延续着如今的日常片段。清源山的早茶和早餐与城里并没有多少差异,但因为有了“重聚”与“分享”的双重温情,让这里的晨间野餐格外令人记挂。

猜你喜欢

糕饼面线油条
搬梯子吃的“面线饭”
油条为什么要两根一起炸
我妈妈是卖豆浆油条的
天上星
月亮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