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自主互进模式构建高效的作文讲评课堂

2020-07-23龙南霞

求知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摘 要: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对批改作文感到苦恼,尤其是教理科班时,学生字迹潦草的现象比比皆是,文不对题、词不达意、内容空洞、语言枯燥、举例千篇一律、论证毫无逻辑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教师想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却无从下手,想要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评语,但又难以用几句话概括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最后只能草草写下一个“阅”字。学生也对写作文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自己搜肠刮肚地凑了800字,换来教师寥寥几句评语或一个鲜红的“阅”字。学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得到这样的分数,也不明白要怎样提高作文分数。这导致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简单地分析审题立意,点评几个典型范例,读几篇优秀作文,学生点头、鼓掌便匆匆结束。这样的讲评模式针对性不强,参与性不高,对于许多写作水平处于中下层次的学生而言帮助有限。

关键词:自主互进;高效作文;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0-0028-02

引 言

传统作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帮助有限,教师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得到显著提高。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这样评价批改学生作文:“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1]。”他认为“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教师只发挥引导和指点的作用,该怎么改,应让学生自己考虑,养成自己改作文的能力”。“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自改的过程,就是他们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在作文讲评中获得有效的反馈评价,并能自觉地将其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笔者认为可以将学生纳入作文评价的主体中,让学生参与作文讲评的过程,使他们及时了解想要知道的信息,从而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机缘巧合之下,笔者进行了一次尝试,当时刚刚举行了全区调研考试,因为是整区统考统改,计算机扫描阅卷,与以往教师批改作文上寥寥几行评语相比,学生这次只能看到试卷上的分数。他们纷纷讨论起来:为什么我得30分,他却能得40分?学生对自己的分数充满了疑惑,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如果还像以前那样点评,将会导致作文教学流于形式。因此,笔者尝试着上了一节“自主互进”模式的作文讲评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具体操作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一、激发动机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采取激励手段来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带着高昂的情绪主动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2]。因此,笔者采用了“点评猜分数”的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笔者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4人一组(小组中应包括各水平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阅读,再重点讨论小组内学生作文立意的优劣,选出一个最优立意和一个最具争议的立意。然后笔者邀请4个小组代表到黑板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包括作文的标题、中心论点,但不能写出本小组对该立意的评价及作文的得分。接着,笔者请剩下的8个小组依次评价黑板上展示出来的立意,说明理由并打出分数,然后再与学生的实际分数进行比对,分数差值最小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这样,本来单调枯燥的课堂变成了有趣的“游戏竞技场”,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小组间热烈地讨论,争先恐后地上来展示,评价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二、小组研讨

传统的作文讲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这违反了“主体性教育”原则。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很多教师难以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課堂在教师的掌控下,很难兼顾到各水平层次的学生,教师也很容易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启发。很多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在教师面前感到自卑,他们羞于请教教师和同学,对每次作文写作应付了事,讲评课也一知半解,很少认真地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作文水平也很难进一步提高。

而在小组研讨中,没有在教师面前的距离感和紧张感,学生和平时熟悉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畅所欲言,更容易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讨论中,学生无所顾忌,可以充分指出各自在写作中的不足。有些问题可能不用经过教师讲解,便能在学生的思想交锋中得到圆满解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深入各小组,对小组讨论进行指导,广泛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使讲评更有针对性。

这一过程需要12~15分钟,学生需要对小组内的4篇作文进行充分阅读才能展开讨论,讨论的主题由教师确定,任务要明确,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每一篇作文的讲评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如有的讲评侧重“标题的拟写”“论点的提出”,或“论点的展开”“结构的安排”,或“材料的切题”“如何论证分析”等。

笔者认为,每次作文讲评的重中之重当属“审题立意”。考试作文时间紧迫,写什么比怎么写更加重要,如果满腹经纶,但答非所问,岂不可惜?因此,迅速准确地把握出题人的命题思路是学生平时要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而作文讲评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审题立意能力。

三、展示点评

教师可以让学生点评黑板上展示的8篇作文的立意,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存在差异,这8个立意基本上可以作为全班学生作文的有效展示,具有代表性。

在游戏机制的激励下,学生的点评很踊跃,作为评点者,他们将自己的思维代入立意者的思维路径中,寻找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将以前学到的作文理论知识代入对同学作文的分析中,然后给出自己的分数。这一过程是学生的自我剖析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而被评点的学生在立意被展示到黑板上时已经做好了被点评的准备,获得同学的赞扬能让他们更有成就感,而来自同学的意见也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其他学生在之前的讨论交流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因此,同学对作文的点评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可以让他们很容易找到判断作文优劣的规律。

例如,教师在讲评增城区调研测试的作文时,学生展示的立意如下:(1)创新;(2)恶搞不等于创新;(3)喜剧无涯,传统有界;(4)保护文化遗产;(5)恶搞也是一种创新;(6)知错能改善莫大焉;(7)莫让经典在戏谑中消失;(8)我是瑰宝,不是笑料。学生点评如下:立意(1)使用了独词式标题,没有体现观点,犯了作文的“大忌”,而且容易写偏题;立意(4)抛开了题目最后“该不该道歉,你怎么看”的要求,立意较片面,不符合题旨;立意(6)仅从“道歉”入手,没有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而在点评(2)和(5)时,学生发生了争执,两个观点完全对立,孰是孰非?笔者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中的核心概念“恶搞”与“创新”,学生通过查阅查字典发现,“恶搞”原指“恶意搞笑”,其目的在于娱乐,而“创新”的目的则是达到有益效果,因此,他们认识到(5)的立意存在价值观上的错误。而对于他们认为符合题意的(2)(3)(7)(8)立意,笔者引导他们进一步比较优劣。学生发现(3)(7)(8)更好地扣住了材料中的“经典”一词,选取的角度小,更加深刻。

在揭晓分数时,学生很激动,当自己的判断与实际分数接近时,点评的学生得意扬扬;高出实际分数时,立意者也很受鼓舞,也更有热情继续探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内化,实践运用

这是知识的总结内化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上述过程中的散乱知识整理成富有规律、便于记忆的知识系统,并将其主动运用在实践中。这是对课堂效果的检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所收获,就体现在其能否举一反三解决同类问题上。

例如,在前面的评价交流中,学生明白了对“时事材料型作文”,必须先概括新闻事件,再通过关键词句把握出题人的态度评价,然后选择自己认同的态度进行论述,观点要明确,立场要坚定,切不可做“墙头草”,如围绕“该不该道歉”,题目至少有两种态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有把握的一种态度来论述。在考场作文中,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应选择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角度,以稳为主;而在讲评训练中,教师应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立场上进行思考,以激发其思维的多面性。

这一训练与近年来的作文出题趋势不谋而合,近年來的作文题一般富有思辨性,出题人不给出明显的态度,思维角度丰富多样,如2018年的“飞机弹痕”、2015年“小陈告发高速路上打电话的父亲”、2014年“山羊过独木桥”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结    语

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都孜孜以求的目标,自主互进模式是基于“主动性教学”的一种尝试,旨在让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沟通、主动应用、主动完善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作文训练不仅要着眼于知识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关注,让学生与同学交流表达,这也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所在。

[参考文献]

黄厚江.作文教学尤其要弄清楚教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10(09):82-83.

朱建军.写作共同体建构:中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03):89-92.

作者简介:龙南霞(1985.7—),女,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