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延伸下微课堂的开设与模式建构

2020-07-16刘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微课堂教育理念

摘   要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动态要求。微时代,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微课堂内涵的适应性定位,要更加重视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利用、随机性学习问题的解决。同时微课堂的开设,增强了学生记忆黄金段的教育供给,强化了学生碎片化时间的有效利用,保证了随机性问题的及时解决。而建构课堂延伸下的微课堂教育模式,要准确定位“三维”教育理念,优化配置“三微”教育要素,优质确立“三位”教育关系。

关键词    微课堂  教育理念  课堂延伸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互联网+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育发展提供更为多样、便捷的资源供给。这种资源供给,一方面是教育思维的转型、教育模式的更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分配,另一方面则是“全方位育人”,即提供全领域、全过程的教育供给。在微信、微博为显性载体的“微”时代,传统课堂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正在削减,学生在长时间的“听众”角色中学习兴趣与效率也逐步下降。故而,“微”时代教育需要聚焦空间与时间要素,积极构筑自主互动学习一体化、课堂课外教育连贯化的微课堂教育模式,多元统一、按需供给,实现真正的“生本”教育。

一、微课堂的内涵延伸

新课程标准认为,新时期教育应该赋予学习主体(学生)足够的自主权,要避免课程知识的简单移植与传导。胡铁生老师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微课堂是基于学生需求,通过视频录制记录教师授课过程,学生可在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中自行选择学习重点或进度。而微视频资源包含了课程知识解读、课程重难点定位及课程延伸练习等板块,或进行作业与考核另置。罗刚淮则提出,微课堂就是微型课,其以文字与音视频的方式围绕某节内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展开,内容精缩、针对性强,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的空间大。

当前,随着教育扩展向生活全领域,传统“微课”教育模式正发生内构、外延变化。内构方面,课堂微视频不再是固化为知识内容的讲解,部分微视频变成课程知识演练或课程学习资源等为主的专项视频资料,微视频内容更为广泛;微视频设计更加突出学生所需,课程设计更为精缩,教育目标学生群体更为细分,不同素质基础的学生群体可以配置不同难度的微视频;微视频呈现时间可出现在课堂任意时段,放置选择更灵活。外延方面,主要是指空间的延伸与时间的延长。微课堂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是覆盖学生接触知识资源的所有机会,如课前、睡前、早起或节庆日等,课堂依托微视频、课外依托微平台,更加重视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利用、随机性学习问题的解决,更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随机性,使得教育跳出課堂、跳出学校,覆盖全面,从而形成“三全育人”式的微课教育。

二、微课堂开设的价值表现

广义来看,微课堂是覆盖于学生生活空间的片段化教育设计,立足于课堂主阵地,延伸至课余校外,力求为学生碎片化的学习需求提供资源供给,辅助其随机化问题的解决。

1.记忆黄金段的教育供给

微课堂教学的基础就是传统教育课堂。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大脑自然兴奋状态随着课堂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衰减变化。课堂开始5分钟后约15~20分钟属于学生注意力黄金时间,其后注意力呈现逐步分散趋向。而微课堂微视频时长控制在10分钟内,正好契合了学生注意力发展规律,能在学生最佳状态内进行高密度的知识资源供给,使之始终保持高效的学习行为。同时,微课堂的设置原则在于“一课一主题”,以重点完成学生某个主题下的知识学习与疑难解决,主题突出而内容精细。此外,早醒后和晚睡前被认为是大脑记忆最佳碎片化时间,而这个时间段的空余相对固定,课外微课堂连载式的教育重难点植入,能够最大程度对课堂教学形成辅助。

2.碎片化时间的有效利用

在现代教育学中,碎片化时间被定义为没有安排学习任务的零散化时间,其特点在于规律性差、时间长短不一。当前抖音、快手及各类练级手游占去学生大量生活空余时间,并对正常的课堂教育形成关联影响,故而许多教育专家提倡要设计富有趣味性的碎片化教育,牵引并培养学生全新的生活习惯。趣味化微课堂的开设,一方面满足了学生课余移动学习的需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主题及内容;另一方面,对于碎片化时间来说是很好的知识分配,如让学生“五分钟了解鸦片战争”“三分钟温习杜甫《望岳》”等,进而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同时,微课堂资源的提供,必须依托于教育APP或教育论坛等,其统一化的界面设置或资源投放,减少了学生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弹框干扰,对课堂教育教学形成有益补充。

3.随机性问题的高效解决

现代教育是以课堂作为教育主载体的,但从课堂巩固延伸的作业到新课程内容的预热,都是学生在课堂之外完成的,其独立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学习难题,这些随机性难题如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解决,学生将获得更为深切的思考体验,记忆会更牢靠。微课堂教育平台的搭建或教育APP的开发应用,给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建立即时性的沟通渠道,学生随机发现问题,教师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微课堂教育通过平台布置阶段性学习任务及作业,并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随机性问题、个体学习状态及个性化思维方式等加以关注,生成解决办法与共性经验,为学生自主化学习提供借鉴与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学生持续的学习链接,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课堂延伸下微课堂教育模式的建构

微课堂模式是对现代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效整合的教育模式,其对于学生学习需求满足、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习惯培养等都有积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教师角色、师生关系因之更为优化。

1.“三维”教育理念的定位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习平台搭建、学习机会挖掘的核心引领。一是角色认知的迁移。微时代教育资源虽丰富,但其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性极易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传统课堂的教师,是单纯的“知识技能培养者”,而微时代翻转课堂、MOOC应用背景下,教师必须承担更多幕后的服务角色,如学习情报搜集者、学习情况分析师、学习资源提供者等,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应参与到学习资源的科研与开发中。微课堂覆盖课内课外,以课堂微视频、课外微平台为主要依托,完成课程资源的充分供给。课堂将微视频放置于开课初始阶段,让学生有专业的视频资源来选择学习进度,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课外则依托微平台,将课堂延伸性作业、重点难点专题巩固及课程微视频置于资源库,供学生按需取用,同时开辟专栏私信,实现师生互联、资源共享。师生关系趋向于动态的“一对一”组合,解决的大多为随机性问题。三是教学对象的分层。微课堂教育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其设计必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堂变“齐步走”为“分步走”,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依据需求选择暂停、快进和重复播放,保证微视频学习质量,而学生在课外微平台学习中也可选修资源内容,就随机学习问题与老师在线“一对一”交流,获得个性化解决方案。

2.“三微”教育要素的配置

(1)微资源的高能投放

微课堂的资源主体为微视频。一方面,不同课程的教育目标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列出微课堂“任务单”,据此设计微视频教育内容,提供微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认知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與精力有限,如一次性审读学习资源太多,极易导致其学习的负载超量,影响学习效果。故而微资源的提供必须符合“高能”要求,一般在10分钟内呈现全部课程内容。投放者既要保证所提供资源符合课程内容、学习需求,又要保证微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质量,知识资源要具有代表性且尽可能精致。同时,微视频资源的设计还应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可在视频内容中设计知识基础、深度剖析、知识攻坚等板块,匹配学习难度,其中所选案例或例题等必须有质量,具有代表性,能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也可尝试在同一课堂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定向投放有梯度的微视频及学习资源。此外,延伸课外,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学习视频则须围绕既定作业或自读课程内容设计,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有微视频作为“伴学导师”,实现即学即会。

(2)微平台的高效搭建

这里的“微平台”是指为碎片化学习提供资源供给与即时沟通的教育载体。微时代,学生利用新媒体获取新知的需求与能力都在增强。搭建教育微平台,实际是利用微信微博及教育APP,将课程教育搬上网络,将课程资源置于平台,为学生移动学习提供支持。从微平台工具选择来看,可开通学校课程教育官博与公众号,注册者或关注者可下载所需教育资源,获取教育资讯;可利用QQ群、微信群建立实时联络机制,申请进群学生可及时收到学习相关通知,获得教学小视频、图片、文档分享等,获取相关教育资源链接点击在线或下载学习,亦可私信与教师互动交流,做到动态沟通。从微平台的搭建来看,要充分了解现代网络微课平台运作机制,让优秀专业教师进驻腾讯课堂、荔枝等第三方教育平台,为学生随机化学习提供即时教育资讯与指导。

(3)微团队的高质建立

微课堂需要优质的微教育团队。首先,要建立微教育研究团队,即通过“专家帮带、教师互助”的模式,打造能够深度审视并进行问题命题研究的团队,将问题转化为命题课题,积淀理论成果,旨在为当前微时代教育提供顶层设计思路、问题破解之法。其次,要建立微课堂教育团队,其主体是执行课程教育的教师,要有优秀的道德操守、职业素养,且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根据课程特点与学习需求设计高质量微视频,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提供精准学习资源与必要指导。再次,建立微平台服务团队,即线上教育指导团队。这部分团队是现代学校教育团队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微教育模式推进的关键环节。开设微课堂,不仅要注重传统课堂的资源投放,更要重视课外碎片化时间的教育供给。微平台服务团队必须守好三重职责,一是要维护好平台运营,解决教育资源的搜集、取舍、设计等问题,同时提供若干技术性支持,如安全问题及界面更新等;二是要解决好即时教育难题,即学生碎片化时间完成既定学习任务遇到的难题,可通过即时通讯APP等实时沟通;三是要做好在线教育评价,基于课堂微视频资源、随机化教育服务,对学生在线完成作业情况、在线课程学习进度及知识考核做出综合评价、纳入学生考核,促使其更积极地参与课外微课堂学习。

3.“三位”教育关系的确立

微课堂教育属于全覆盖教育,强化了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学习补位,沟通与交流成为微课堂实施的关键所在。故而精准定位三方面教育关系,是微教育的基础保障。一是要动态认识师生教育关系。微时代师生之间由“教与学”关系换位成资源共享、动态互动的“辅助与主体关系”。教师要在保持和谐关系基础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微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尊重、信任教师并乐于自主学习,及时处置学生微视频学习中的难题。此时,师生之间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育共同体。二是要协调课堂及平台教师间关系。出于专业化需求,平台教师需要在专业学科、信息技术上拥有过硬素养,课堂教师则须具备课程教材分析、教育资源甄选与微视频设计应用能力。两个教师团队之间相互协作,并在课程内容目标层面形成统一,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方面形成合作。三是要准确定位课堂教育及课题研究教师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师可以领题教研,也可将教育难点或学生反馈问题交付课题研究教师;课题研究者则通过既定命题的专业研究,提出解难策略,为微课堂教育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持。

微课堂是传统课堂内构与外延重新定位的创新教育模式,聚焦学生课堂时间及课外碎片化时间,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利用微平台即时交流探讨以完成既定问题的快速解决,实现学生学习时间的全覆盖、学习效率的全提升。微时代教师要注重外鉴经验、内修素养,通过新的载体践行知识能力培养的本属使命,为时代输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学智.基于微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15).

[2] 刘思宏,余飞.基于“微课堂”云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2).

[3] 王胜.移动互联网技术助力职业院校开创实习生管理新模式——来自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对“微课堂”的成功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

[4] 曲中林,余德英.微课堂·微课题·微实践:师范类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的“微效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2).

[作者:刘涛(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微课堂教育理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微课堂”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影响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优化高中化学 “微课堂” 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