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视域下母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0-07-16吴亮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信息化

摘   要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对母语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教育资源多元开放、教育形式灵活多变、个性化学习进程加快、深度学习稳步推进。同时,母语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存在系统规划与设计缺乏、言语规范教育欠缺、审美感知教育缺失等问题。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母语教育的融合,提高全民的母语能力,可以考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育者树立母语教育技术观念、调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比例关系、把握信息技术在母语教育中的比例、建立全方位多层级母语教育体系。

关键词    信息化  母语教育  母语能力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1],现代信息技术为母语教育提供了新的突破点与巨大的发展空间。王宁指出加强信息时代的母语教育是涉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信息传播健康发展的语言战略课题[2]。目前,语言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大多集中在第二语言教育方面,母语教育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大多论著只是略有论及,却未详细展开。随着信息教育的深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母语教育深度融合,如何深化母语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语言生活中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教育信息化和语言教育理论的角度,探讨母语教育的改革实践以及教学策略是提高母语水平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信息技术对母语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母语教育是以汉语为核心的语言教学,它“全方位培养国民的言语规范能力、言语修饰能力、言语应对能力、言语感知能力、言语享受能力”[3]。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对语言教育资源、语言教育者以及语言学习者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教育资源多元开放

资源是母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范畴更广泛,囊括了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4]。首先,大数据、互联网+改变了线下母语教育对教材、课件、案例、师资、教具、基础设施等传统教学资源的依赖,严格筛选挖掘优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稀缺资源,有效整合吸收现有资源,从而避免重复性建设,使优质资源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互惠共享,改变了母语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的现状。其次,针对教育者、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建立各类专题教育资源库。通过对各类数据库进行精细性开发,使其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得到拓展,从而为母语教育更好地提供多元性服务。如有学者针对汉语教学中“句型”规范化问题,提出建立“句模”多媒体资源库的设想[5]。最后,立足资源观,充分认识语言资源在母语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郑艳群指出:“技术的应用使教学领域产生了诸多变化,也引发了资源观的变化。比如,教学主体的呈现,教师从主导者变为参与者,并逐渐发展至资源或化身为智能教学系统。”[6]李宇明认为“自然语言及其文字、自然语言的衍生品、语言能力都是语言资源”[7],在母语教育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各种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如方言俗语、辞书字典、中文信息检索软件、语言文字知识库等,有助于提高国民的语言能力,培育优秀的语言人才,实现语言资源向文化软实力的转化。

2.教育形式灵活多变

信息技术催生了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从母语教学角度来看,基于大数据、云共享的智能手机、移动电脑,通过微信、微博、QQ、APP、数字化校园手机一卡通等手段,服务于母语教育。这些新手段能够有针对性地按照学习者年龄分布、教育层级、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设置不同主题,按照不同的认知情感策略,结合家庭教育、生活实践、社会需求,开展更人性化更具体细致的语文教学。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搜索、多媒体传送、音视频共享功能,能够加强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无缝对接,保证母语教育获得更加多样化的优质服务。从母语学习角度来看,信息碎片化时代给母语的泛在化学习提供了支持,教育形式从传统的一对多变为多对多,采取线上和线下、课堂和课外、正式和非正式混合学习的方式,聚合各种优质资源,学习者具有更多的自主性,更积极地参与社群互动交流、共享资源。

3.个性化学习进程加快

信息技术加快了个性化学习进程。一方面,信息技术加快了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进程。个性化学习要有效利用个性化资源,因材施教。如漯河是字圣许慎故里,当地中小学推进个性化母语识字教育——《说文解字》进课堂。信息技术的介入与辅助,使得集中识字教学有效开展。《说文解字》群英会通过听写词语、看图猜字、成语填空等形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者改变日常对键盘输入、语音录入习惯性依赖造成的提笔忘字、满篇错字等汉字书写危机。将母语教育从学校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扩大了影响力。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对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进行评判,开展一系列遵循学习者个体差异与学习规律的活动。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微视频将《说文解字》与小学识字教学相结合,加强字理教学,彰显特色。学习者以讲故事、做游戏、诵歌谣等形式来学汉字,这些直观明了的形式形象生动,寓教于乐,使学习者更容易学习汉字。

4.深度学习稳步推进

在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學、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信息时代打破传统语文教育模式,使人们重新审视、正确定位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教学,还包括存在于社会和文化情境之中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文化审美等。郭熙指出:“语言的依赖学习性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语言,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交际需求。”[8]一方面,信息技术拓宽了母语学习的范围。儿童母语习得、学校母语教学、社会母语运用使母语学习得以纵向延伸。母语教育是终身教育,母语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是系统性训练。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够消融学科壁垒,实现语言学、信息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统一筹划规整,改变传统单一的浅层学习,构建多层交互的网络学习体系,这显然有利于建立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体系。如VR、AR及MR等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将图形图像、网络视频和声音文字进行现实与虚拟交汇融合,能够丰富母语学习的体验,培养学习者的母语认同以及相应的人文素质和信息素养。

二、信息化视域下母语教育面临的问题

信息化环境下,无论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还是教学实践的需求,母語教育都已面临强烈的冲击与严峻的挑战,有些问题是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

1.系统规划与设计缺乏

母语教育是系统工程,应该具有整体性。这不仅指各要素各环节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而且还包含不同层级、不同阶段母语教育的前后衔接与有机统一。同时,语言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也是一个多环节紧密交织、相互影响的网络体系。面对复杂的母语现状,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论或实践都是难以奏效的。

作为母语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语文教育被人为地割裂成碎片,高等母语教育与初等母语教育缺少贯通与衔接。现有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仍存在以应试为导向,教学手段陈旧单一,过分强调语言工具性的问题。有些地方小学识字教育即为简单数笔画,死记硬背笔顺,忽视音形义的讲授;初高中语文课则去知识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基础知识所占比重小,直接造成表达中经常出现词语搭配不当、表义矛盾、指代不明、语序混乱等错误;高等母语教育一直被视为基础教育的延伸与扩展,泛人文轻语文,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沉疴积弊,一些传统课程地位边缘化,长期未受重视。

简言概之,现存的基础语文教育根基不牢,母语知识没有内化为潜在的语言意识。高等教育培根固原不够,母语应用能力、鉴赏能力没有形成,文化素养、民族精神方面的培养也有所欠缺。2018年,首届“贯彻新《课程方案》,打造贯通式教育”高峰论坛提出“加强大学与中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打破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的阶段壁垒”[9]。信息时代,母语教育更需要科学统筹、系统规划,充分兼顾工具性、人文性与应用性,从而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阶段教育的自然转换与过渡。

2.言语规范教育欠缺

信息技术对母语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大多专家学者将规范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视为信息化环境对语言使用的不良影响,“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习惯在网络上沟通,自然就会将网络语言渗透到写作中”[10]。当前母语教育中语言规范教育严重缺失,一些学习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规范形式,对错误缺乏辨析能力。

信息时代,母语教育亟需制定与确立符合汉语发展规律,有利于虚实语言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规范评定标准。一些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尚未充分重视虚拟语言所产生的巨大效应,不能“同时努力做好虚实两界语言生活的沟通”[11],对规范标准没有形成一个清楚的认识,哪些语言形式是符合规范的,哪些不符合,哪些是中间过渡状态,不能明确其界定。对“规范不规范”的准则,生搬硬套,简单地一刀切。一些语言变体偏离了汉语规范化标准,如何定性仍有争议。此外,学习者忽视言语行为规范,例如言语表达不得体、交际中乱用新词酷语、儿童语言成人化等现象严重。如何把握语言规范教育与语言创造性教育之间的尺度,如何在遵循普遍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创新,这些母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仍无定论。

3.审美感知教育缺失

信息时代催生出一种以交际为目的的实用功利主义语言观,重功能形式,轻文化内涵。这种语言价值观契合网络时代虚拟、自由、快捷的传播特性,与“互联网思维”相协调,与娱乐、消费为导向的大众文化相适应。

这种语言价值观直接造成当代汉语缺乏诗性雅化,“重方便实用不重创新与探索、重明白晓畅不重雅致与精深”[12]。为求快求多,汉语缺少推敲打磨,缺乏诗性美感。一些低俗不堪的语言变异形式跨越虚拟空间,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一些网络广告语禁忌不避,不雅反求俗,此种“语言垃圾”,损尽汉语的高贵气质,却广为传播。

上述问题暴露出母语教育中言语修饰能力即美化语言的能力培养缺失,不注重修辞、语体教学。学习者言语修辞能力不强,不能针对不同语境,运用修辞手段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强汉语美感;不能灵活运用母语,更优美生动、鲜明有效地传情达意。学习者缺乏语言审美意识,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声韵和谐、对称整齐等形式美的追求。

三、信息视域下母语教育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分析,为了提高全民的母语能力,实现母语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树立母语教育信息技术观念

信息技术是母语教学的重要要素和有机构成。教育者应该改变思想观念,摆正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角色定位;应该正确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母语教学质量。母语教育者多为文科出身,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有限。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师资培训与教师培养中,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与支持力度,切实提高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技能水平,使其具备操作计算机、使用软件,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文本、图像、影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技能的能力,能够使用CAI技术获得、筛选、加工素材资源,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除此之外,采用符合教学实践需求的开放性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进行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评价,促使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2.调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比例

现有的学校母语教学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比例失衡,确切来说母语教育理论性强,实践运用性弱。“我国语文教育的语言观仍属于机械僵化的符号语言观,没有实现向交际语言观的转变。”[13]母语教学实践教条化、程式化,盲目僵化。针对现状,语文课程标准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信息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母语教学以及学习者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听说读写各项具体标准与目标的设定,应对学习者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有明确的规定,要培养学习者科学地使用电子媒体,准确地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发展言语的理解与表达的能力。比如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与需求,在汉语交际与表达训练中,可适当增加新媒体信息评论。同时,高校、研究机构应互助合作,围绕母语教育理论与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跨学科交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比如,如何结合语情辩证地进行语言规范教育?如何进行合理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制定?如何制定语言能力测试的标准?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会提高母语教学实践的质量。

3.把握信息技术在母语教育中的比例

母语教育强调信息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完全控制课堂教学。一方面,重视信息技术,并非忽视或替代传统母语教学,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末。教师的职业地位与价值是任何技术难以替代的。尤其母语教学中,教师的言语行为,即在课堂教学、作业评改、辅导答疑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语言能力是高质量母语使用的示范,为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语言资源。另一方面,课堂练习、讨论评估是师生言语表达、情感互动的重要环节。从问题的提出到解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信息接收理解、有效反馈、传递表达等环节,涉及语境、态势语等交际要素。良好的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育更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它能够使学习者开拓视野、开发智商。图片、音视频等具有直观性、通俗性和娱乐性的特征,使学习者偏向于感性经验的思维方式,而不需要一系列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抽象概括、判断分析、逻辑推理等复杂的思维认知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语言想象力,影响母语的创造力。

4.建立全方位多层级母语教育体系

母语教育应是涵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全方位多层级体系。各层级不是分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母语教育“必须深入研究语言教育和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的关系,研究语言教育与语言应用、语言规划以及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14]。

首先,充分发挥国家政府相关机构的导向作用,推动母语教育。在宏观管理方面,依靠行政干预,对母语教学从规划设计到评估考核进行科学指导。通过法律规章,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秩序,适度惩处盲目滥用或故意使用污言秽语,污染语言环境的现象,从而为母语教育提供健康纯洁的语言环境。其次,重视家庭母语教育的投入,重视母语的启蒙与引导。家庭母语教育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而重要的作用。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应共同参与,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母语文化氛围,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的母语学习兴趣。最后,社会母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继续,应围绕社会生活中语言的应用,建立满足不同交际需要的语料库,充分开发碎片化母语学习方式。

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信息技术助推母语教育改革的深化,为母语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与便利的工具。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使语言变化速度更快,语言变异形式更多,语情更为复杂。新时代,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信息环境下母语教育的现存问题,厘清信息技术与母语教育的关系,才能在工具和理念之间建构关联,深入母语教育实际,全面推进母语教育的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王宁.加强信息时代的母语教育是语言战略的尖端课题[J].语言战略研究,2016(06).

[3]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长沙:湖南師范大学,2011.

[4] 李泉,金香兰.论国际汉语教学隐性资源及其开发[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02).

[5] 杜凤梅.关于建立高校汉语教育“句模”多媒体资源库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3(32).

[6] 郑艳群.汉语教学资源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J].语言文字应用,2018(03).

[7] 李宇明.公民语言能力是国家语言资源——序《母语·文章·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9(02).

[8] 郭熙.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3).

[9] http://mini.eastday.com/a/181028145742703.html.

[10] http://www.sohu.com/a/272626511_608802

[11] 李宇明.中国语言生活的时代特征[J].中国语文,2012(04).

[12] 张卫中.当代文学应再造汉语诗性的辉煌[N].文艺报,2014-1-6(03).

[13] 荣维东.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J].语文建设,2015(11).

[14] 李如龙,吴茗.论大语言教育[J].汉语学报,2008(04).

[作者:吴亮(1981-),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信息化
水利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探讨
如何构建交通信息化的防护墙?
法律为信息化护航
医院会计信息化 路怎么走?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