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武术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7-16杨默衍何英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小学师资武术

杨默衍 何英

摘   要    中小学武术一直是学校武术的研究热点,目前领域内已对教什么、如何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根源的“谁来教”一直未提出有效措施。以既往研究为依托,以专家访谈为方向,对中小学武术师资进行研究,并对目前武术专业师资紧缺、职前培训不合理及考核机制缺乏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   中小学  师资  武术  对策

一、中小学武术师资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等系列战略的提出,为武术提供了历史新机遇、新平台。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都是对此强有力的印证。文件和通知分别强调,要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支持如中华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但机遇永远是和挑战相互依存的。武术欲走出国门,需先固其本、浚其源,而武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就是“身不正”,即国内群众基础薄弱,而群众基础主要指中小学武术。对中小学武术是武术的忽视是群众基础薄弱的根源,因此,中小学武术是决定武术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根基,亦是武术民族文化有力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更是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基于此,中宣部和教育部于2004年3月30日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但学校武术的境况依然不够乐观,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有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武术课,部分学校甚至不仅不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增加跆拳道等域外项目[1]。

针对如此境况,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首先从武术内容入手,组织百余位武术专家学者编写了以青少年为使用主体、以技术要素为核心、以“练打结合”为模式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以期解决中小学武术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康戈武[2]又提出了“如何教”的问题,研究以《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中的趣味武术、长拳、剑术及短棍为实验内容,在全国七个地区133所学校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了体育运动共性教学法、武术攻防特色教学法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法三大类,方法各有侧重。

但学校武术依然没有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即“谁来教”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普及依然是空中楼阁,得不到实际有效的改善。为此,本文以此背景为出发点,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整理归纳资料,以中小学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探析学校武术中“谁来教”的问题。

二、中小学武术师资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武术教育师资不足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在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52所普通中小学师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专业的武术教师仅占武术教师总数的29.2%,多数教师没受过正规的学习与训练,武术知识的获取大多停留在曾经学过的武术普修课[1]。另外一项针对河南省63所武术特色学校的师资配置调查中也发现,专业武术教师仅占比35.29%,非专业武术教师占比高达64.71%[3]。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如此匮乏,专业武术何谈普及和发展,学生如何能够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并对其产生兴趣,从而继承和发扬武术文化?为此,如何解决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力量的不足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教师职前培训不合理

在目前的中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非按照教学大纲或是根据教材规定实施教学,随意性占据更多成分[4],此情况并非教师有意而为之,而是由于职前教育培训结构不合理导致的。

根据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背景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在职教师主要来源于各体育院校或师范学校的学生,专业多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体育教育。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能结构主要为竞技体育,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有关武术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汲取大部分停留在高等教育阶段,因此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备。另外,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也多停留于运动训练、解剖等知识范围内,有关武术史以及武术理论等知识很少。而武术内容本就繁杂,仅仅拳种就多达131种,更别谈蕴含在其中的拳理文化。教师入职后,面对庞杂的内容自然无从下手,教师只能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尽其所能进行教学实践,这也就不难理解入职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内容制定的随意性。

3.中小学各阶段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整体性

武术以其文化的浩瀚深远、内容的丰富多彩著称,对此如按照社区体育、大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的标准,武术的这些特征是有利的。因为群体只要选择符合自己感兴趣的抑或社会大众所需要的即可,但如果將其映照在学校体育则弊大于利。这是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逐步开化和发展阶段,“生物人”向“社会人”转换的关键时期,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所有学段的学生,因此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内容。现阶段中小学武术教材各学段内容差异性很小,同时各学段内容衔接不合理,缺乏科学系统性,而以教师为单位的“小规模教材化研究”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大规模教材化研究”为基础的[5]。为此亟待有关部门邀请有关领域专家,将庞杂的武术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内容以及编撰系统的武术教材,如此教师才能有理可靠、有据可依。

三、中小学武术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1.确定科学合理的武术内容和教材

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一个学科的突破往往能促进多个学科的突破,自然科学能够服务社会人文,社会人文同样是自然科学的反映。武术属于交叉边缘性学科,为此更应该从多方面考量,正如川村英男阐明“体育原理”时指出,体育实践的指针和基线需依据两方面的原理,一是自然科学原理,二是哲学原理,重科学轻哲学或重哲学轻科学都是不可取的[6]。

为此,武术内容的制定和教材的编撰也应从多方面思量,首先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文化。文化属性是武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特殊性,也是现阶段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要求,即“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主旨。为此,上级组织机构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整合适合学生理解和感兴趣的拳理文化,将其故事化、生动化以及具象化。

另外,武术不仅要关心形而上的“道”层面的有关武德、拳理等文化知识,也要关心形而下的“器”层面的学生兴趣、素质的提高或自信心等正向心理因素的改善。因为学生身心体质的改善亦是国家和社会大众的追求,为此武术应将体育科学(如体育教学、解剖、生理及心理等)的研究成果有机地运用于武术教学中,形成既符合武术特色又符合科学化的武术知识内容,同时将其作为教师职前培训以及在职考核的重要标准。

2.建立健全师资考核考评机制

科学合理的内容制定是为了师资考核机制的建立,这是由于中小学武术教育师资缺乏执教“准绳”,即对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师资所应具备能力的限定,从而导致的中小学各学段内容差异性不明显、衔接不合理等问题。

为此,有关专家领导应以合理的内容为依据,细化各学段教师所具备的知能结构,提高以高等体育师范院校为主的在职教师和以社区体育俱乐部或武术学校等为主的兼职教师的执教门槛。如此既能保证教师质量的基线,也能保证中小学各学段内容的合理划分,消除无序性。

在此基础上,中小学各学段按照以学年、学期或者单元为跨度设立教师教学考评机制,完善监管职能,建立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对完成度差的学校或教师予以批评和惩罚,对教学开展较好的给予支持和鼓励,形成中小学武术师资发展的良好态势,如此也能保证已编撰教材内容的有效落实并给予教师外力刺激作用。

3.促进教师质量提升

(1)加强高校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枢纽站,承担着为祖国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如果将武术师资按照金字塔架构解析的话,高校无疑是金字塔的顶端,实质上高校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中小学武术教育整体水平的高低,这是国家对学校教师人才聘任的整体要求使然。以广东省为例,在中小学武术师资中有51.6%是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武术专业毕业生[7]。见微知著,其他省份的情况只可能类似或更甚之。

总而言之,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间接决定了中小学武术师资水平以及中小学武术的发展。为此,改善高校课程设置,加强以中小学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提高各体育院校师范生整体素质,是提高中小学师资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不二法门。

(2)加强以复合型教师为特征的骨干教师培养

按照不同成才特征划分,教师可划分为以教学、训练、科研为侧重的和以综合型为特征的复合教师四种[8],其中前三者较为普遍,各有依重,既有长处也有短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提出,这种单一维度的教学能力也愈来愈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复合型体育教师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和导向

复合型教师需要社会以及学校资源的倾斜和各方面的不断学习方能铸就。首先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在教师队伍中形成“明星效应”,成为其他教师的导向标以及其他教师努力的范本。其次,复合型教师也可以学校为单位开展培训会,形成“以点带面”的美好局面,逐渐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4.加强与武术学校或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合作

高校人才的培养以及体育骨干的培养仅仅能够提高中小学师资质量,无法解决专业师资不足的困境,这是由于高校本身属于高层次人才教育,其属性决定其受众群体只能是部分,无法完全满足需求链的需要。

而社会武术俱乐部和武术学校作为武术的中坚力量,人数众多,符合需求侧专业师资的需要。因此为了弥补数量的不足,可加强与此类机构的联系,但该类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理论水平较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高校可与武术机构加强相关合作,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可加强武术学校等机构学生的理论水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另外,上级有关部门领导邀请有关专家对武术学校或俱乐部等师资进行单向系统培训,武术机构教师转而运用培训习得的系统知识培训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待其毕业时,可作为兼职教师投入到中小学武术教学任务中。

5.保证教师与时俱进的能力

(1)增强教师研究创新意识

2017年3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而工匠精神文化的本质就是对极致的追求、对一丝不苟精神的追随。映射在教师职业,就是对教学成果的不断追求、问题的不断改正、成效的不断升华。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9]。概括讲就是要将“教”与“研”联系起来,“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教”则是“研”的不断深入。

另外,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能够提高业务水平,更能夠提高其教学的乐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该引导教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科研知识的探索道路上,教师将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融入生活,既有利于促进“寓教于乐”,也有利于与“寓研于乐”。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与学校同事或高校教师成立学术研究共同体,一则可以弥补个体理论水平不足的短板,二来可以保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如《学记》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引导加强教师研究创新意识既可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保证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

(2)加强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以信息化为背景、高科技为特征、生产化为动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个别教师难免受腐朽思想的侵蚀,出现消极怠工,应付教学任务,产生浮躁心理,学习动力减弱等问题。

为此如何保证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观及良好的从教、执教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层面出现的问题带动的不仅仅是教学层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是由于教师作为学生言行的导航标,充当着学生的“榜样作用”

因此,为了防止教师思想出现懈怠现象的发生,学校领导要积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增强以区或者学校为单位,以德才兼优教师为主导方向的座谈交流会,加强教师学习意识,促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职业观和教育观的形成,唤醒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激发教师投身于武术教学的热情,同时要对品德高尚的教师进行表扬,并大力宣传,促进整体风气的改变[10]。

(3)加强继续教育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武术教育普及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持续不断的继续教育是教师与时俱进的保证以及中小学武术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缺少继续教育,中小学师资就如同折翼的翅膀,后继乏力,

研究调查显示,在广东仅有30.1%的教师参加过对外专业培训,而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仅有2.7%[7],同时这些培训更多的是以服务竞技武术为目的,如教练员培训、裁判员培训,或者武术气功教学和武术段位制培训等等,鲜有针对中小学武术发展而进行的师资培训,这种情况教师如何能够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为此,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单位应积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培训班。具体而言可以邀请体育教育研究方向的武术专家定期组织以区或者以市为单位的中小学武术师资培训会,将理论和技术知识相结合。其次可以定期举办交流座谈法,交流经验和心得,并将开展较好的作为示例,供大家学习,形成以市区等为单位的教师交流学习机制。如此可以为中小学武术师资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6.保障师资建设制度的连续性

制度的保障是一项计划得以落实和实施的保证和前提,即兵马未动,制度先行,如此才能保证计划的畅通实施。虽然现阶段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促进武术的发展,但更多的依然是以“校本课”和“社团课”的课程属性存在。此类课程其核心的目的就是以兴趣为导向,当此类课程和国家身体素质相挂钩的“田径,体操”等项目相遇时,就不得不退居次位,而导致此原因的重要根源是中小学偏重升学率,以及上级主管单位缺乏硬性要求导致的。

没有政策的倾向性和硬性指标的要求,也就没有强制性,武术在中小学的存在就是一种飘忽的状态,可有可无,项目本身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建设则更是无从谈起,校领导对教师的要求仅也限于完成简单教学任务。

因此,中小学武术师资的培养首当其冲的应是制度的保障,即将武术纳入中小学武术必修课程,确定武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另外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形成上令下行制度,转变学校领导对武术课的态度,加强其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03).

[2] 康戈武,洪浩,马剑,等.《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0).

[3] 牛清婷.武术师资现状与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4] 刘文武,杜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09).

[5]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川村英男.体育原理[M].杏林书院,1986.

[7] 赖锦松,余卫平.大武术观指导下学校武术师资的培养路径探析——以广东省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05).

[8]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 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10] 曹爱春,杨晓艇,郑遨鹏.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

[11] 刘文武,岳庆利.武术师资培养问题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03).

[12] 马文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武術教育与学校武术[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8.

[13] 及丽丽,高飞,屈丽蕊,等.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瓶颈与破解途径:以天津市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03).

[14] 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1).

[15] 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3).

[作者:杨默衍(1995-),男,山东淄博人,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硕士生;何英(1972-),女,辽宁沈阳人,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中小学师资武术
中华武术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武术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