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生涯代表性理论的比较研究述评

2020-07-14李畅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述评职业生涯理论

【摘要】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自20世纪初期得到蓬勃发展,职业生涯相关概念及理论应运而生。通过梳理、比较和分析当前较普遍、代表性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成果,可概括为三大职业生涯理论取向:一是职业生涯选择理论,二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三是职业生涯决策理论。同时,结合相关理论的核心思想,通过多角度、比较性、整合性的视角,探讨如何将职业生涯理论更好地运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

【关键词】职业生涯  理论  述评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视野下高职高专学生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GH18085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6-0001-02

1.职业生涯的概念演变

“生涯”这个词从字面来理解,即“活着的边界”,也就是人的一生。在英文释义中生涯可理解为生活阅历、事业等含义,而从事职业活动的时期可以说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一个人的生涯发展也就是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去界定职业生涯的概念。

有学者强调职业生涯尤指与个体工作经历相关的内容,如教育或培训活动、个体价值观、目标愿望、职位发展、工作经验等;有学者认为职业生涯应具有更广阔的维度,除了职业修改经历,还包括其他非职业角色、家庭生活、休闲娱乐以及社会与人际关系等各方面。[1]可见,职业生涯不仅与个人的工作经验直接相关,还受社会环境、其他生活角色及个体自身价值观、期望等方面的影响,是贯穿于人一生的历程。职业生涯是人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延续,更是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

2.职业生涯代表性理论

2.1职业生涯选择理论

20世纪初,职业生涯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差异,以及个人与职业如何匹配,并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以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为主。

2.1.1特质因素理论

该理论被认为是职业生涯领域中最悠久、最经典的理论之一,由美国“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人格特质,包括性格、天赋、志向和劣势等,同时,这种独特性又会有与之相适配的职业,个体只有在全面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世界的基础上,才能将自我“特质”与职业“因素”实现相对一致的匹配,从而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达到个体与组织的共同受益。

不过,特质因素论并没有在具体操作上得到完善的发展,而且,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忽略了学习、经验、工作变化等对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的影响,而是将人职匹配视为单纯静态、不变的关系。

2.1.2人格类型理论

基于特质因素论的思想之上,人格类型理论由霍兰德提出。该理论假设,在同一职业环境工作的人们,具有相近的职业性格和行为模式,特定的人格类型与相应的职业类型相匹配,职业选择便是个体人格的反映与延展。人的人格及职业环境均可以分为六类,且名称一致,即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事务型,当某一人格类型的人在同种类型的职业环境里工作时,更容易获得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

2.1.3職业锚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根据一项长达12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提出了职业锚理论。所谓职业锚,就是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所坚持的、不会轻易割舍的东西。职业锚往往来自个体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绝非固定不变的,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工作成就的实现而发展变化。职业锚包括八个类型:技能型、管理型、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造型、服务型、挑战型和生活型,每种类型都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能力倾向。

职业锚问卷在国外职业测评中应用广泛,该理论对于组织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有利于企业获取准确、有针对性的反馈,根据员工的需求和能力,为其设立有效、可行、通畅的职业发展渠道,实现组织及个人的共赢。

2.2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2.2.1职业生涯发展三阶段理论

金斯伯格将童年至青少年时期的生涯发展过程分为三阶段:

①幻想期,0-11岁,儿童以幻想、好奇为主,在游戏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②尝试期,11-17岁,生理与心理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学习开始接触社会,关注价值观、知识及能力的形成;③现实期,17岁之后的青年时期,能够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考虑现实工作环境的任务要求,个人已树立了职业目标。

该理论将生涯发展的重点放在未成年阶段,缺乏对成年之后的生涯发展探讨,此外,研究结论来自对美国富裕家庭的调查,使得该理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2.2  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融合了发展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内容,对个人的终生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生涯发展的五阶段:

① 成长期,0-14岁,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概念,需要、幻想、兴趣和能力都很重要,初步理解工作的意义;② 探索期,15-24岁,主要任务是明确职业偏好,通过学业、课外实践、工作实习等了解自我及工作环境;③ 建立期,25-44岁,明确自身的职业角色定位,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在工作中取得成绩;④ 维持期,45-66岁,维持自己既有工作成就和现状,适当帮带新人,并迎接其带来的挑战;⑤ 66岁以上,身心机能日渐退化,逐渐离开工作领域,主要任务是开发非职业性角色。

在上述五阶段的基础上,舒伯后发展出生涯彩虹图的工具,将人类的生活角色划分出学生、公民、夫妻、家长、工作者等九种角色,各角色活动于社区、学校、家庭和工作场所等场合,共同组成平衡动态的生涯发展过程。

2.2.3职业生涯发展九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爱德华·施恩将人的生命、家庭和职业周期结合起来,认为职业生涯可以包括九阶段:

① 成长、幻想、探索阶段,0-21岁,发展个人兴趣、价值观、能力和动机等,为未来职业奠定基础;② 步入工作世界,16-25岁,进入某组织开始第一份工作;③ 基础培训,16-25岁,熟悉职业环境,适应工作需要及发展;④ 职业早期成为正式人员,17-30岁,履行职业任务,为职业晋升做好准备;⑤ 职业中期,25岁以上,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或管理能力,朝成为行业专家而努力;⑥ 职业中期危机阶段,35-45岁,对职业目标、工作现状进行评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⑦ 职业后期,40岁到退休,成为某领域专家,肩负更大的职责,同时接受行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减弱;⑧ 衰退、离职阶段,40岁至退休,坦然接受生理机能的衰弱,尝试获得新的角色;⑨ 离开组织——退休,退出工作环境,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获得新的认同感。

该理论对个人生涯的发展阶段划分详尽,年龄跨度相对较小且交叉重合,遵循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将各种社会角色融入其中,是其独特之处。

2.3 职业生涯决策理论

2.3.1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克朗伯兹等人在研究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时,引入了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将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与个体目标三方面整合起来。他指出四种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

①遗传特征与特殊能力,包括:种族、性别、外表特征、身体健康、智力、动作协调能力等;②环境条件与事件,如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自然灾害等;③学习经验,即个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④ 任务处理技巧,如问题解决策略、心理定势、学习和工作习惯、认知及情绪反应等。

上述四种因素交互影响,形成了个人对自身兴趣、能力与价值观的解释及看法,其中,前两个因素很难后天改变,后两个因素则可以在努力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

2.3.2信息加工理论

盖瑞·彼得森等人共同提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对个体决策过程的探讨,澄清了人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思维加工模式,有助于个体明确当前所处阶段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质量的提高。金字塔模型是其代表性、具体化的研究成果。金字塔可分三段:

①层属于知识层面,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和对职业世界的认识,以客观存在的东西为表现形式;②层是决策过程,具体分为信息沟通、因素分析、综合选项、价值评估和决策执行五个阶段;③层是认知加工层面,又叫“元认知”,个体实现对自身状态的觉察、监督和调控。

3.三种职业生涯理论的比较分析

综合来说,职业生涯理论的三种理论取向各有侧重点和局限性,其中,职业生涯选择理论重在将个体人格特质与职业需求匹配起来,偏向静态性研究,忽略了社会变化、人格发展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把人的生命周期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强调通过实现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而实现生涯的连续性发展,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但现实生活中很难真正按照年龄划分去进行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理论充分考虑到社会外界因素与个体内在特性之间的互动,从信息加工、经验习得的角度理解生涯行动,但对人的情绪、情感有所忽略。

4.结束语

“生涯”之学即应变之学,职业生涯发展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活质量与价值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从诞生之始,便致力于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并尽可能地实现自我人格特质与职业的匹配,生涯发展贯穿于人生始终,在各年龄阶段都有着独特的规律和任务。对职业生涯的研究要继续以理论探索为切入点,加强理论对实践领域的指导作用,真正帮助人们在急速变化的社会进程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适应千变万化的職业世界,积极发挥自身价值,将个体成长融入到社会发展中。

参考文献:

[1]孔春梅,杜建伟.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3):5-6.

作者简介:

李畅(1990-),女,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研究。

猜你喜欢

述评职业生涯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