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西学院社会实践金课的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0-07-13姜培培陈拥军刘仁金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皖西金课红色

姜培培,王 庭,陈拥军,刘仁金,孔 敏

(1.皖西学院 教务处,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 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打造“金课”是教育部提出的建设一流本科的目标与规划。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金课”的概念,要求把“水课”变成有难度、有深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随后,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2018〕8号)中明确提出“金课”概念。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强调:要建设更多“金课”,淘汰直至消灭“水课”[2]。同时提出重点打造“五大金课”,其中,如何打造社会实践“金课”,围绕着“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各高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区域性与专业特色,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金课体系”。

皖西,地处大别山北麓,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皖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了独特的皖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凝练[3]。随着“互联网+”及其“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在皖西金寨连续两年开展实施,为打造成全国最大最生动的一堂思政课,并提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皖西学院探索围绕赛道促课程思政,围绕筑梦活动促创新创业实践,并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着力探索以红色育人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新模式。

一、构建皖西学院社会实践金课实施路径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 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提供高水平本科人才[4]。吴岩在《建设中国“金课”》中特别指出,中国最大的社会实践课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5]。皖西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实行重点领域突破,大力改革思政课程社会实践,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一)以“互联网+”大赛为龙头,探索有激情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皖西学院打造以“互联网+”大赛为龙头的创新创业课堂,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学校建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众创空间,与六安市四县三区政府、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40个,其中21个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六安市政府合作共建六安大学科技园,28支学生团队获得孵化。皖西学院依托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自2015年首届互联网+大赛以来,皖西学院共有3000余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报名参加,参与人数近20000人,项目团队从“互联网+”现代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文化创意等方面,针对现实需求与问题,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创意方案,部分团队创立公司,构建商业模式,开展市场推广。在五届互联网+大赛中,皖西学院共获得国赛铜奖5项、省赛金奖8项、省赛银奖18项、省赛铜奖64项,获奖质量与数量处于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二)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载体,探索有温度的国情体认实践金课

皖西学院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为载体,打造有温度的国情体认课堂,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融合。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属性,组织理工、农林、师范、法律、新闻等各专业的大学生,以科技小分队、健康小分队、教育小分队、法治小分队、政策宣讲小分队等形式,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学校有300余支学生项目团队到各自对接的县、乡、村和农户,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电商兴农、教育兴农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涌现“从创业培训到创业扶贫——创客组织新能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乐汇”“黄精种苗快繁、林下栽培和产业化开发”等一批典型团队与项目成果。

(三)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践为阵地,探索有体验的德育实践金课

皖西学院以思政课程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学校先后与六安市四县三区共建了18个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红色遗迹的育人功能,通过育人基地构筑青年大学生理论课堂外的成长空间。校内也成立了皖西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皖西红色美术创作研究基地、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室、红色旅游视频设计制作研究室、大别山红色文化创新实践中心等,建设红色皖西网站。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以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为重点,以课程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教学竞赛为抓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见表1)。

表1 皖西学院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奖

(四)以志愿和社会服务为内容,探索有收获的社会责任实践金课

涵盖三下乡实践、志愿服务实践、赛会专项服务的社会服务实践,通过与第一课堂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实践能力。暑期三下乡为主要载体,组建团队10000余人奔赴10多个省市,开展了包括新思想宣讲、爱心支教、公益帮扶、生态保护、主题调研等在内的多种实践活动。学校成立大学生志愿者联盟,合作共建54个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持续开展雷锋志愿者服务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校园文明督查团等常态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开展敬老救孤、文明劝导、环境保护、支教助学、社区服务、法律咨询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0余次。服务六安市重大赛会活动,为六安国际马拉松、亚洲赛艇锦标赛、金安国际网球公开赛、六安国际羽绒节等十多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赛会提供志愿服务活动,获得市(区)政府领导高度肯定。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姚基金“十年组织贡献奖”、红十字协会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等。

二、皖西学院社会实践金课的成效

皖西学院社会实践金课体系,以传承红色基因为特色,在“三层次、四平台”路径下,通过“六融入、八载体”红色文化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师生深度广泛参与,育人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示范引领强,并以此为基础,荣获2019年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一)通过红色文化育人,实现思政教育的全员融入

在“三层次、四平台”路径下,通过红色文化“六融入”,打造红色文化“八载体”,将皖西红色文化融入课程、融入教材、融入平台、融入作品、融入校园、融入活动,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精品课程、编撰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筹建红色文化省级平台、设置红色文化育人展厅、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园地、设计红色文化标识系统、编创红色歌舞剧、展开红色实践活动。“映山红”大学生艺术团,原创话剧《我背父亲上大学》获省大学生原创话剧展演二等奖,歌舞类作品《中国在赶路》《寻找大别山》《长相思》获得六安市“五个一工程”大奖。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红色育人,以及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深入开展下,每年参与师生超过2万人次,体验红色文化,实践红色活动,学校的思政教育实现了全员融入机制。

(二)通过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的全程融入

皖西学院社会实践金课覆盖人才培养过程,师生参与面广、融入度深,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1%以上。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从2012年的69项增加到2019年的207项。在校大学生获批专利数量,2019年比2013年暴增了500%,并处逐年上升态势。学科竞赛省级以上获奖数量,由2015年的167项上升到2019年的642项。其中,包括全国智能制造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全国智能汽车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特等奖、一等奖,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中,皖西学院在全国1172所本科高校中排名244,连续两年进入全国TOP300。安徽省教育厅首次“双创之星”评选中,皖西学院8名同学荣获安徽省大学生“创业之星”“创新之星”称号,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表2 皖西学院学生重要获奖统计

(三)通过社会实践金课体系的探索,实现金课模式的可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皖西学院社会实践金课的探索,通过理论总结,发表《地方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新探》《校企合作: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20余篇教研教改论文理论成果。同时,《皖西学院学报》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研究”特色专栏总结推广。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安徽教育网、安徽卫视等对皖西学院实践育人与社会实践课程宣传报道100多篇,在社会上形成积极反响。皖西学院社会实践金课特色,先后受邀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年会、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年会等国内会议上交流经验,获得好评。同时,在第二届中国—瑞士应用科学大学合作研讨会、第十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等国外高教学术交流中产生积极反响,吸引广西、云南教育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青干班考察团等省外教育行政部门,临沂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池州学院等兄弟院校组团考察调研。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实践育人工作和社会实践金课模式,得到广泛认可与借鉴。

三、皖西学院建设社会实践金课的思考与探索

地方应用型院校主要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6]。学科设置上要面向地方产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社会实践金课应融入地方文化,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抓好融入课程、融入教材、融入平台、融入作品、融入校园、融入活动,提升社会实践金课的教学效果。

(一)突出“地方应用型大学”特色,提升创新性

首先,学校应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校地融合,构建校地共建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实践类课程应多维构建,实践课程的渠道多元化、项目多元化、平台多元化;其次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服务社会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实质有效的师生共创,全方位育人;再者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组建专业特色的实践团队,利用实践平台、创新工场、实验室等开发产品,通过“互联网+”比赛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现成果转化。

(二)完善实践活动服务体系,利用孵化平台资源优势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需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一是充分挖掘校内社团组织实践活动的平台潜力。发挥双创社团的作用,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培训、讲座、论坛、经验交流会或是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加强学生对双创知识的学习与体验。二是充分发掘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建立更多形式的校企实习、实训教育基地、创业示范等基地,以模块化嵌入的形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7];三是充分发挥教学实践平台的作用,构建多维度、高强度、有深度的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园、科技园一体化的双创实践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社会实践机会。

(三)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确保实践课程有效开展

首先,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制度管理,出台相关实践金课管理制度,确保对实践金课的全过程管理,健全社会实践课程的从立项、认证、考核、激励到分享的全程管理机制。其次,强化社会实践课程师资保障,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确保校双师型师资比例达到80%以上。再次,建立全程考评机制,实施实践体系的学分学业优化管理,依托校园PU、易班平台实时动态记录实践活动等,实现实践效果可视度。最后,建立全程分享机制,利用两微一端线上平台、党团学习、专题培训等,组织学生实践团队分享实践经验成果和感悟。定期对优秀实践单位、实践团体和个人、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奖励,积极推选社会实践课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

(四)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凸显实践课程的红色育人特色

首先,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教学,重点是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和校本文化育人。找准地方资源与校本文化的结合点,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的熏陶作用,开发出其精神思想的独特魅力、物化环境的影响带动力、制度化管理的助推力和人格化的榜样力量[8]。皖西红色文化作为皖西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目的在于教育皖西学子不忘初心,传承“牺牲、奉献、创新、争先”的皖西精神,激励他们在生活实践的挑战中开拓进取,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人生超越。其次,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平台和载体。建立思政课教学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开展的最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最后,优化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看、听、思、访、议、讲”一系列体验来理解理论、验证理论,使理论知识真正入心,使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用[9]。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育方式三者构成课程思政完整的教学体系,让大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高度。

皖西学院的社会实践金课以“互联网+”大赛为创新创业平台、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国情体认平台、以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为德育平台、以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责任平台,旨在提高大学生国情民情体认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将皖西红色文化融入课程、融入教材、融入平台、融入作品、融入校园、融入活动,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精品课程、编撰红色文化校本教材,通过建设红色文化育人省部级平台、搭建红色文化育人展厅、培育红色文化育人园地、设计红色文化标识系统、编创红色歌舞剧、推进红色实践活动,形成以传承红色基因为鲜明特色的“三层次、四平台、六融入、八载体”的社会实践金课体系,培养一大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沟通、特别能创新”的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猜你喜欢

皖西金课红色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红色是什么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红色在哪里?
回马枪
追忆红色浪漫
回马枪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