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津喷”探讨新时代年画的创新与发展

2020-07-13张云飞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球鞋年画天津

张云飞,秦 杨

(1.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独特的画种,古时候,我国的古典绘画主要是为了取悦于上层社会,其创作者也多属于上流社会知识分子。而年画则是属于民间平民百姓的艺术,题材多来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劳作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年画通常是平民百姓在辞旧迎新的年节之际,用来迎接新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意愿而创作的一种民间通俗艺术。千百年来,它记录了华夏民众的理想与感情以及审美情趣,不同时期的年画也都反映各朝各代的世俗民风。年画的题材种类丰富繁多,历史事件、野史传闻、戏剧说唱和民俗风情无不涉猎,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还传入了世界各地,对世界艺术也有着各种影响。

一、年画的濒危与保护现状

(一)濒危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年画逐渐不被世人所关注,因此慢慢走向消亡,近年来,随着冯骥才先生走访全国各地,调研挖掘各地年画并撰写系列丛书对其进行高度评价,让各大媒体争先报道,才引起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先后被各地政府列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使得年画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时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画的濒危现状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改善,依然是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发展与传承前景不容乐观。在《年画手记》一书中,作者冯骥才详细地介绍了年画的濒危现状:“多数年画从业人数量已不足十人,且后继无人,仅存的年画作坊经营状况也十分糟糕,大多数年画艺人只是兼职在逢年过节时开张印刷制作一些作品供人选购作为礼品或者收藏品。”[1](P204-207)年画之所以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二)濒危原因

1.对年画的文化思考较为片面

年画脱胎于我国历史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它最宝贵的财产不单是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形式和装饰美感,更是它传递出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农民智慧。年画所流传下来的文化内涵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理念,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它不仅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艺术,更是和主流艺术形式、主流文化珠联璧合形成了我国特色的文化差异。二十一世纪初,由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领导开展对我国年画的挖掘抢救行动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重视做出譬如建立年画博物馆的保护措施,然而因为年画源于农民的特点,相当部分种类的年画都是在一些较小的区域被挖掘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各地区政府在保护过程中陷入较为片面的道路,没有发挥年画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脱离了农民群体,只在发掘初时取得了社会的关注,随后又落入到无人关注的尴尬地位。

2.年画需求市场的萎缩:古时候,年画作为老百姓的一种艺术形式,上层社会对其有着很大的偏见,认为其形式粗糙,不登大雅之殿,这种偏见就算是放到现在也有着不小的影响,以至于人们对其了解甚少,不愿深入研究,在谈及艺术时往往视而不见。近些年来,伴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飞速转变,更是对传统年画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2]。十年动乱时期,年画又因为其迷信题材的原因,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与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商品经济的大时代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离大众越来越远,年画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年画”二字仿佛只是个普通的词语存在着。从前,每到春节之际,家家户户在门上张贴年画用于辟邪或祈祷。今天,年画已经变成了收藏家或者学者研究才会需要的东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年画的保护就越是不上心。

3.年画艺术后继无人:年画需求少了,也就意味着市场在急剧萎缩,没有了市场,年画艺人也就渐渐放弃了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转而另求出路。目前还在坚持年画生产的老艺人屈指可数,且大多数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轻人对年画又戴着有色眼镜,不愿从事此行业,甚至连子承父业的情况都只是少数。多数年画艺人仅在春节期间进行少量制作以表怀旧。

4.年画品种减少及制作工艺退化:市场和继承人少了,一些年画的传统制作方式就会被舍弃,有的作坊想要创新,却只是对其他影响较大的画种进行模仿,丢失了最重要的地域特色,反而不利于年画的创新使其发展走入了死胡同。优秀的年画艺人的缺乏,导致制作工艺下降,有的作坊为了单纯的销量,在制作过程中追求生产数量,简化工艺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使得那些有意购买者兴趣大减[3]。

(三)保护现状

年画作为大众文化日用品无法避免的退下了历史舞台,这一点也许无法挽回,但是其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品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所存在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近年来,国家政府的重视虽使得年画保护的现状有所成效,但年画二字却始终出现在特定的小圈子内,无法获得多数人的关注,这也使得其保护工作越来越难以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数年画产地就已经在各地方相关政府单位的支持下创办了本地的年画销售及研究机构,演变至今发展成了现在的年画研究所,这些机构在各地政府的帮助下有效的集中了人力、财力以及年画资源,为年画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天津杨柳青年画社已经具备的相当大的产业规模,每年的销售利润非常可观。但是除杨柳青年画之外的其他各年画产地却不够乐观,经营惨淡,收益过少,甚至到了无人愿做的地步。

在各地方政府文化部门政策的宽容与鼎力支持下,一些民间作坊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采,这保证了年画的种类百家齐放的景象。此外,各地年画博物馆的建成收藏了近千余幅古版年画,保存了相当数量的重要年画资料。对于年画传承人的培养,各地方政府积极与相关美术类院校展开合作,培养专业人员,但是民间艺术的模式化特点使得那些院校学生不能依照个人想法随意创作,限制了个人绘画技巧的展现。又因为市场限制,经济利益不达标,多数学员也无法长期坚持从事该行业。

二、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天津喷”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最早始于明朝万历,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给杨柳青地区的交通带来了巨大增益,经济比较发达,各地的纸张、颜料都汇集于此,使得年画行业快速发展,对年画的题材风格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既充斥着浓郁的北方特色,同时又融入了细腻的江南韵味。杨柳青木版年画造型上活泼生动、用色鲜明大胆、题材充满吉祥寓意,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4](P40-44)。

近年来,球鞋文化在潮流圈中的地位越发的举足轻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关注球鞋文化。天津作为“喷泡之乡”,球鞋文化萌芽较早,九十年代尚未出现专卖店的时候天津就已经有几家鞋店做的全国有名了,其中喷泡文化最为出彩。以前,人们对乔丹这一品牌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思,跟潮流更是打不上关系,但是喷泡的外形却能够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好看、炫酷,自然而然的关注度就高了。2015年春节之际,耐克推出了“Nike Air Foamposite One (Tianjin)”天津喷(图1),这款球鞋以经典的发泡材质加上在篮球鞋面上印有天津著名杨柳青年画图案“莲年有余”,这是耐克第一次以中国的天津为主题来设计的全球限量版杨柳青年画喷泡球鞋,是官方向天津篮球文化以及民俗艺术致敬的一个经典代表作,一经推出便风靡于整个球鞋潮流文化圈,发售当天更是人山人海,好不壮观[5]。在天津喷获得如此之多的关注过后,2019年Nike“CNY”(中国新年)Air Max 98(图2)采用了与天津喷同款的年画图案综合设计,发售时,同样火爆全网。

图1 耐克天津喷

图2 耐克中国新年系列

年画鞋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耐克的品牌加持,更是因为它牢牢地抓住了天津人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熟悉和喜爱这一要素,得益于天津浓郁的球鞋文化以及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地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年画鞋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保护与传承年画艺术的另一种途径。跨界合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更是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推出的天津喷并没有获得所有人一味地推崇,有些人认为鞋身上较大的莲花图案与我国古代传统的“寿鞋“高度相似,批判设计师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偏见,但还是值得我们重视起来,盲目的追求所谓的“中国风”,却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必然会遭人口诛笔伐。而2019年的“CNY”系列则是选用了不同的款式,在不改变年画本身体裁、色彩的同时,借助球鞋本身的外形特征,很好地避免了大片莲花出现的尴尬场景,也彻底摆脱了“寿鞋”的称呼,赢得了鞋迷们的真心。

三、新时代年画创新发展

“人一代一代的地逝去了,而文化还活着,文化以仍然生存着的人的活动而活着。”[6](P370)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文化的积累也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年画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成果,呈现了数千年来中国的民俗艺术、社会生活、历史变革等,包罗万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现阶段年画保护现状与成果不难看出,虽然各地方政府对于年画保护工作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大部分年画仍处于勉强生存的状态,从年画的文化价值上出发,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圈,才能在做到年画传承发展的同时不丢失年画本身的艺价值。另外,年画受关注程度过小,其传播方式通常是博物馆以及旅游纪念品,这种方法效果偏低,且旅游纪念产品创新程度不够吸引人,年轻一代因为对年画形式存在偏见,认为其风格过于粗矿,主题低俗而不待见。耐克的“天津喷”与“CNY”(中国新年)系列球鞋的成功离不开网络宣传,因此,网络媒体的传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有关部门对于年画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没有问题,但是关注度不够,市场不够,传承人的动力就不够,一切扶持手段都难以长久的发展下去,只有人们对年画的关注了解程度上来了,那些保护手段及相关工作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并且会取得更佳进展。

(一)资源整合巩固文化生态圈

非物质文化是无法独立存活下去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共生性,不同种类文化的元素之间相互交融,我国种类繁多的年画风格特色的形成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要以各地区文化生态的现状为根本。传承保护年画不仅仅是保护年画这个种类的艺术,而是它作为载体所体现的本区域的传统文化,因此,不仅要保护年画的实体形态,更要重视其所表现的传统文化习俗等,这些传统文化存在方式比较特殊,所以对它们的保护方向要转变为文化所存在的环境。重视传统文化习俗,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年画的文化所在,而不是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社会的发展免不了其他地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融合,年画这一古老艺术所表达的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看似格格不入无法立足,但是中国的现代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各地的年画都直接的反映出来独具风格的地域特色文化,表现出的生活习俗、社会风气为我们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一条珍贵的路径。

(二)文化生态圈为基础的跨界合作

传统文化因为其表现形式较为特殊要想被人民群众接受较为困难,因为其在大众眼里是比较严肃刻板的,因此与其他被众人所熟知的文化品牌进行跨界合作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将打响知名度作为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第一步。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底蕴丰厚,有着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大IP”,与商业品牌进行跨界合作不仅可以借助传统文化独有的历史民族感情提升品牌知名度及好感度,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另类宣传,使得年轻群体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农夫山泉与清宫文化的元素结合,将清宫文化的特点与风格体现在包装瓶之上,推出了限量版的“故宫瓶”,当时正值清宫剧热播,让那些严肃庄重的宫廷人物形象十分接地气地出现在包装瓶上,借助文字传达图中韵味情感,让年轻剧迷们实实在在地了解到了清宫文化。而耐克“天津喷”与“CNY”(中国新年)系列球鞋与杨柳青年画的成功跨界合作说明了一个问题,也许现在的年轻群体对传统年画持有偏见,认为其只不过是一种过时的艺术,但是耐克这种潮流品牌却是年轻群体经常关注的,而天津浓郁的球鞋文化氛围使得年画与球鞋结合改良设计出来的具有国风韵味的产品一样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关注与追捧,产品大热的同时,也让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年画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提高其曝光度。初期需要与国际知名品牌进行合作以打响知名度,后期可进行原创产品设计。

(三)年画文化衍生品开发

现在的时尚界风刮起了一股复古风,对于中国人来说,国风韵味便是最好的复古潮流,恰当的设计能将年画中的那些生动形象的图案与产品巧妙结合,注重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观念。近来火遍互联网的台北故宫文创就是个非常鲜明的例子,2013年推出的风靡一时的康熙手书复制品“朕知道了”纸胶带和2015年推出的“朕又来了”系列文创产品包括运动手环、圣旨文件夹等都大受欢迎[7]。将传统元素应用到日用品如手机壳、手提袋、挂饰、年历等小物件中,无需对年画样式做过多改变,只需要在不同载体上合理截取画面,必然能像“天津喷”以及“CNY”球鞋系列一样刮起一股年画风。在漫画、动画及儿童绘本等领域中,年画因其题材含有各类故事、民间传说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创作,如桃花坞年画中的四大名著系列、杨家将系列等,都是极具创作空间的故事,此类主题的漫画、动画及儿童绘本必定受到家长们的追捧,既拓展了市场,又能让儿童从小了解年画这一传统艺术。

(四)年画文化数字化建设

现阶段年画保护工作离不开政府和个艺术院校的专业支持,但目前看来只做到了濒危抢险,了解渠道大多数通过当地博物馆,真正普及还任重而道远,最关键就是年画在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就算是做出了如故宫文创一般的精品文创,没有互联网的传播也无济于事。以广告软文的样式将年画及其文创产品进行宣传,通过微博、公众号等年轻人常用的社交软件,加大曝光,改变人们对年画的偏见,去真真正正的接受它,培养兴趣。要学习其他民俗艺术的成功经验如南京云锦、苏绣等,善于利用名人效应,例如各地的年画传承人,通过包装与宣传带动年画相关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年画发展受阻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现在人们对其存在的偏见难以消除,所以不愿多加关注。但同时冯骥才先生也曾说过:“商品化是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这种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确实本质性的消亡。”[8](P353)创新虽要与时俱进,适应潮流发展符合人们的需求,消除偏见,培育年画发展土壤,但更不能丢失年画艺术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以及手工特色,这个过程充满危险与机遇,逆流而上,总结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不可忽视年轻群体的审美目光,为年画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开辟出新的阳光大道。

猜你喜欢

球鞋年画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牛年画牛
年画
天津卷
缸鱼年画之旅
《天津之眼》
季后赛最伟大的球鞋
球鞋名人堂
天津
白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