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西铁冲皮影戏及其表演艺术考

2020-07-13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皮影戏开花

宋 蔚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地处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交界处,北瞰淮河,南临长江河,虽隶属皖西金寨县,呈现出皖西文化的地域风采,但地处淮河以南,且南部与河南接壤,历史上又与湖北有地域联系,受到豫南文化和荆楚文化的浸润,使得地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自然生态特征。这种自然文化生态进一步影响到百姓的生产生活,逐渐形成独具一方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铁冲皮影戏,正是这种具有豫风皖韵文化生态特征的地域民俗文化的典型性代表。

一、历史渊源

据铁冲皮影戏传承人易乃益回忆,1949年前,曾有河南皮影戏班组来到金寨境内,先后在汤家汇、南溪、双河、铁冲、吴家店、斑竹园、燕子河等地巡回演出。当时金寨县南溪区南溪公社长岭大队斗树小队农民廖肇耘(1914—1992)、南溪区南溪公社南溪大队龚家湾小队农民林志祥(1915—1990)都曾参加过皮影戏班的演出。1955年冬,金寨县全县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大办初级社和高级社,私营商业、饮食业、手工业蓬勃兴起,铁冲乡跟随形势发展办起了“金刚(前营)高级社”,金寨县双河区铁冲公社高畈大队叶楼小队农民易乃益时任高级社会计。1972年前后,河南固始人杜绍成(1917—1985前后)翻越大别山豫内主峰金刚台,来到金寨县铁冲乡表演皮影戏。时年33岁的易乃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遂拜杜绍成为师,学习皮影戏表演艺术。之后跟随师傅辗转于固始、商城、潢川、金寨等地,流动演出。

易乃益最初从“旦”角表演学起,后来发展至“生、旦、净、丑”诸行皆能演出。1978年前后,易乃益自筹资金,在铁冲乡组建起金寨县第一个皮影戏表演班组,开展商业演出。现今的班组成员有易乃益(1939—)、洪念才(1950—)、项庆华(1954—)、蔡邦全(1966—)、易春播(1995—,易乃益孙)5人。铁冲皮影戏在延承和稀融河南南部皮影戏的基础上,植根于金寨本地的民间仪式和民俗民风,迎合当地民众的生活娱乐需求,经过半个世纪的腾挪变化,已经成熟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惊堂木、鼓、大锣、小锣(丝锣)、镲、简板、扁鼓(一般由竹根做成,配有鼓条)等打击乐器构成完整,唱词道白雅俗共赏的地方性戏曲艺术,并于2017年9月入选金寨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最为鼎盛的阶段,每天表演1—3场不等,每场表演持续时间约3—3.5小时,观众人数最多时半天可达千余人次。就表演形式、影偶造型、剧目形态等构成元素而言,铁冲皮影戏是豫南皮影戏艺术与皖西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相互渗透、交融的产物,呈现出豫风皖韵的综合性艺术特征,与豫南皮影戏艺术同属一个体系。

二、剧目形态

铁冲皮影戏迄今能够表演的剧目繁多,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都有涉及,涵盖历史典故、民间寓言、神话传说、近现代社会风貌等多种题材,除去后期改编的剧目,其余剧目和唱词皆由师傅口传心授,多为口述本,并没有留下影卷。

易乃益迄今能够回忆起全部或部分唱词的影戏剧目计有六十余部,多为无本之本,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给予艺人在演出时较大的即兴发挥的自由。依据表演剧目的题材类型,可将铁冲皮影戏部分表演剧目归纳如表1。

表1 铁冲皮影戏部分表演剧目

从革命战争年代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顺应时代发展,铁冲皮影戏改编并表演了《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等一系列反应社会变革和歌颂新生活面貌的剧目。1965年起,全国掀起弘扬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浪潮,铁冲皮影戏根据文化部门及革委会统一下发的样板戏剧本,改编并表演了《白毛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林海雪原》等红色影戏,以黄梅调为主要唱腔,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文革”期间,铁冲皮影戏被列入“四旧”,一度遭遇禁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历经了坎坷与沉寂的铁冲皮影戏得到解禁,重新活跃在皖西、豫南地域的田间地头。

三、表演艺术形态

铁冲皮影戏的剧目脚本多是“过桥本”,即“戏路子”。通常从“戏路子”到演出,还有一个“带路子”的过程:即授徒或者上演新剧目之前,由师傅讲戏,交代故事情节,安排人物,设置表演场次等。负责表演的艺人一般需要通过“戏路子”和“带路子”两个环节的培训,方可登台开演。

(一)舞台设置

考虑到山区演出的地理特殊性,铁冲皮影戏的舞台用料及设置均便于拆卸和安装。艺人通常在影窗的四周缝制套管(能穿竹竿和木条的布套),演出前事先搭好底座和两侧框架,随后将影布穿过木条或竹竿形成影窗框架,用布条或麻绳困紧影窗的四角,使之伸展、绷平,垂直立于桌面,并预留出可供表演操作的区域[1](P134)。舞台的立柱、横梁、照明灯架等皆由十余根粗细长短不一的竹竿搭出,最后将整个舞台支架覆以红色的幕布,一个山区流动的皮影戏舞台就搭建出来了。为了让影偶的显影效果好,表演场景适宜,铁冲皮影戏影窗的长度和高度的比例设定为2:1(长约170厘米,高约85厘米)。

皮影戏表演俗语有云:“白天靠太阳,晚上靠灯光。”铁冲皮影戏表演初期就地取材,使用木梓油作为照明光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使用过洋油(即煤油),如今使用的是功率在40W以上的节能灯一盏。光源一般放置在幕布与表演艺人之间,距离表演艺人头部前方约30—40厘米处,以方便表演、投影效果好为主要原则。影窗下沿落于台案,在台案上放置一段与影窗等长的横木段,以便支立影偶不易滑倒。从影窗两侧的竹竿向后,至舞台最后两根立杆之间,依次拉起三道红线,分称为大线、中线、小线,用于悬挂影偶。褂衣、文净、官补、八团等男性角色都挂在大线上,靠子、马褂、武净、鬼怪等用于表演武打的角色都挂在中线上,凡是女性角色都挂在小线上(图1、图2)。艺人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使用哪种角色,可以顺手取走,确保实时表演的节奏感和连贯性。

图1 用于悬挂官补、褂衣等男性角色的大线

图2 用于悬挂女性角色的小线

(二)表演流程

中国民间各流派皮影戏表演,自有一套为艺人和观众均熟悉的演出程序,南北各地差距不大,铁冲皮影戏也是如此,约具如下数端:

1.亮台

铁冲皮影戏开演之前,照例要三通锣鼓。一为催促班组成员做好表演准备,二为吸引观众尽快入场坐定。灯光熠熠之下,乡亲们拥坐于影幕前,一时间人声鼎沸、喜气盈盈。待开场锣鼓等乐器打过,班组说过开场白,皮影戏表演便开始了,因而铁冲皮影戏也有“满台锣鼓半台戏”之说。

2.过场戏

在亮台结束之后,开演正戏之前,通常表演一折短小的“过场戏”,时间多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内容或为祈神赐福,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景;或为生活轻喜剧,用于插科打诨,活跃现场气氛;一时间台上台下喜气洋洋,乡里乡亲喜笑颜开。常见的过场戏剧目有《蓝瑞莲担水》《打长工》《老王骂鸡》《八肆八行》等。例如:《蓝瑞莲担水》中的唱词选段,质朴生动地折射出普通民众追求日子红火的美好愿景,吸引观众:

瑞莲担水脸朝东;刺麻(苔)花开一扑棱;桃子开花红似火;石榴开花吊金钟;三样花开一样红。

3.正戏

过场戏一结束,正戏就开始了,现今每场表演时长约2—2.5小时,每天最多表演三场。为了投合观众的娱乐心理,正戏唱的都是全本戏,务求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因此在演出时间上,铁冲皮影戏设置了日场、夜场、包天等多种名目。表演时完全由艺人根据唱腔的需要添加道白和唱腔,韵脚不固定,灵活多变。为了唱词有韵有势,朗朗上口,铁冲皮影戏的唱词沿袭“十三条大韵”韵脚,与河南坠子“十三条大韵”接近。为便于记忆,易乃益将韵脚总结为一段小词:春(en,in,uen,vn)二三月方(ang,iang,uang)温暖(an,uan,ian,van),桃(ao,iao)红柳(ou,iou)绿(v,i)不一般,河(e,o,uo)东(ong,iong,ing,eng,ueng)冰裂(ie,ve)鱼出(u)水(ei,ue),来(ai,uai)对鸿雁(an,ian,uan)落沙滩。如剧目《隋唐演义》程咬金觐见唱词选段,其韵脚押的就是“雁(an,ian,uan)”韵:

迈开虎步进金殿,八宝炉中冒青烟;站在金殿虎目看,没见君王管江山;

打开虎口高声喊,叫声太监听我言;快到宫闱把信转,请出君王国事谈。

正戏唱词多以七七七七句式为主,兼有七七四七四五七、五五五五等多种句式。表演采取的基本是戏剧形式,没有演出者的夹叙夹白,而是以剧中人物的身份唱或白,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充分沿袭了说唱文学中叙述体的痕迹,清晰地印证了铁冲皮影戏的唱词与民间俗讲、白话的渊源关系。此外,耍签和伴奏人员都分配有表演角色,每个组员或多或少地承担了唱、念、白的任务,并且在演唱过程中,还要根据剧情表演的需要,搭茬和声。至于演唱词汇,直接考验表演艺人的文学功底,艺人们必须集演唱、操纵、编词、乐器、舞台调度等多种素质于一身。

4.梢戏(扫台戏、扫尾戏)

正戏表演结束后,铁冲皮影戏最后要表演一折短小的戏作为尾声,称之为“梢戏”“扫台戏”“扫尾戏)”,一般对应于过场戏,同样具备反映民众生活、祈祷福祉的仪式意义。如梢戏《十二月开花》唱词:

正月里,什么子开花在屋里?灯笼开花在屋里;

二月里有个二月二,什么子开花两个瓣?初二到十二,荞麦开花两个瓣;

三月里有个三月三,什么子开花香满山?初三到十三,兰草开花香满山;

四月里有个四月四,什么子开花一身刺?初四到十四,黄瓜开花一身刺;

五月里有个五月五,什么子开花过端午?初五到十五,石榴开花过端午;

六月里有个六月六,什么子开花楼上楼?初六到十六,芝麻开花楼上楼;

七月里有个七月七,什么子开花扯黄旗?初七到十七,丝瓜开花扯黄旗;

八月里有个八月八,什么子开花像喇叭?初八到十八,南瓜开花像喇叭;

九月里有个九月九,什么子开花做黄酒?初九到十九,菊花开花做黄酒;

十月里有个十月十,什么子开花飞满池?初十到二十,小雪开花飞满池;

冬月里有个冬月冬,什么子开花飞天空?初冬到十冬,大雪开花飞天空;

腊月里有个腊月八,什么子开花过腊八?初八到十八,蜡梅开花过腊八;

十二月下月月都开花,花开花香落万家,要问这是什么花,家家户户开的是幸福花。

(三)唱腔音乐

铁冲皮影戏的唱腔音乐在整体上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徒歌、锣鼓伴奏、一唱众和的帮腔。影戏艺人的唱念水平,往往参差不齐,班组成员们通常身兼数职,不仅要一人分唱多角,还要负责影偶操纵、奏乐和声,极为忙碌。唱念的主要任务在于记住戏路子、唱词和道白,顺利完成演出。

这种音乐唱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豫南、皖西的民歌小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音乐曲调以皖西大别山山歌、民歌、秧歌为基调,旋律或平稳或高亢,拖腔或短小或悠长,节奏自由,唱词结构多为七言四句体,声腔主调具有四句牌子、四平调及山歌调的艺术特征,兼有地方戏曲的曲调,如“黄梅调”“花篮板调”。整个音乐由唱腔、帮腔和打击乐(鼓、大锣、丝锣、小吃镲、惊堂木、简板、扁鼓)三部分购成,从人物出场到起唱词的音乐顺序通常是:先敲惊堂木,随后响起鼓、锣、丝锣和镲,镲音结束敲起扁鼓,最后打起简板,简板一停,人物即开始道白,交代故事背景或人物关系,最后才开始起唱。文场戏人物的唱腔起落平稳、清扬、板式舒缓、悠扬婉转;武场戏的唱腔高亢激昂、起落有致。在帮腔上,没有采用唢呐,纯用人声帮和,艺人称之为“护台音”,帮腔的音高、节奏要与前台演唱者相同,多采用“哎、嗨、啊、呀”等衬字。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当地民间唱念艺术的较高水准。

(四)影偶操纵

就人物角色操纵来说,铁冲皮影戏支配影人动作的操纵杆有三根:后领处一根,叫“主杆”,或曰“命棍”;左、右手各一根,叫“手杆”或“手签”。主杆用于控制影人的体态活动及平衡,如前进、后退、躺卧、起身等动作。主杆的拿法有要求,单手满把攥紧,既要拿捏稳固,又要兼顾灵活自如;手杆的拿法由另一只手操纵,拇指和食指夹住一根手杆,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另一根手杆。两组手指要求灵活配合,时张时合,提高就低,有紧有慢,只有经过刻苦练习,才能达到配合默契、运用自如的程度。

铁冲皮影戏的影人握杆讲究男女有别:男性角色一律左手操纵“主杆”,右手操纵“手杆”;女性角色一律右手操纵“主杆”,左手操纵“手杆”。不止于此,影人的悬挂、出场、下场,都严格遵循“男左女右”的传统思想。例如:男性角色贴上影窗后,从左侧上场,提影艺人用右手食指将影人前脚靴底微微一抬,随即放下,左手向前平推主杆,同时右手操纵手签甩动,即完成影人的走路入场动作;而女性是从影幕右侧操纵入场。两将对战时,或两名艺人各提一个角色,操纵相互对打;或一名艺人,两手同时操纵两个影人,一只手同时掌握主杆和手杆,用拇指和食指舞动手签,或挑枪,或劈刀,或抡锤,基本能实现上下接打的动作。只有在下手帮忙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丢盔弃甲、断头残肢、梳头脱衣等特技表演。操纵影偶,对于提影艺人来说,全凭勤学苦练,反复摸索,方能自然生巧。

(五)表演组织及收入分配

诞生并繁盛于农业社会的中国皮影戏,无论其组织结构、经济分配、酬金分配,还是传艺授徒、班规班俗,皆具有东方传统农业文明的特征[2](P217)。纵然今天的铁冲皮影戏已尝试走入城市发展,成为市民小众化的文娱形式之一,本身的乡土气韵犹存。

图3 铁冲皮影戏部分行当造型(头茬)

严格来说,中国皮影戏艺人,完全依靠影戏表演为生的人极少,一般都是兼业,另有从事的主业。乡村的影戏班组基本不会脱离农业生产,这同近代城市商业化的曲艺表演剧团,有着根本区别。铁冲皮影戏班组隶属于乡村班组,接到演出预约后,由班主易乃益联络,并约请班组成员,搭伙结班,共同演出,所得演出酬金按照事先商定的比例分配给组员。每场演出,班主易乃益所得酬金最高,约占总酬金的三分之一左右。铁冲皮影戏最初表演时每场酬金约16元,到了九十年代每场酬金(一开锣)达到30元、两场(两开锣)50元,三场(三开锣)60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演出每场收取酬金500元,外加一条香烟。铁冲皮影戏班组的成员规模一直保持在5人左右,现有的5人班组中,其中4人能够提签演唱,所有组员皆能操纵响器兼帮手。每个艺人皆一专多能,充分体现出小型民间表演机构的精简构造、道具简单、流动方便的特点。

四、影偶造型

在业内,影偶的大小通常以“水”衡量,一水影偶高度约为80厘米;二水约为50~60厘米;三水则为30~40厘米[3](P49)。根据测量所得的尺寸,铁冲皮影戏属“三水皮影”,影偶、帐幕较小,适宜在山区乡村流动演出。虽然是三水皮影,铁冲皮影戏影偶雕刻朴拙,可以唱大本连本戏,打斗场面激烈,再加上唱腔高昂,显得很是大气。

影偶头茬尺寸约10*8厘米,影偶总身高一般为37厘米左右,上半身高约12厘米,下半身约12米,腿长约13厘米,全身十四个关节(帽、头、胸、腹各一,下肢二,两个上肢各四块),头帽分离。影偶上肢通常为四节,上臂雕刻为两节,这在全国的皮影造型中较为独特。就影偶的整体造型而言,上半身段的造型以绘制为主,下半身段多雕镂工艺,与皖南、皖北地域的影偶造型相比,呈现出多描绘少雕镂的造型艺术特征。

影偶脸部五官的绘制最具特点:头型呈高额圆颌形态、鼻翼内环;头部多为正侧面(五分脸)的造型,嘴部通常绘制成四分之三侧面的形状,有的绘制出清晰的人中凹;内脸谱满脸描绘,须发皆绘其上;帽盔等头饰多雕镂,头帽分离;眼睛绘制出双眼皮的形态,眼球前立看向前方,上眼皮线条向后拖延接近鬓发,绘制有清晰的耳廓形状;女性通常绘制钗、花、耳环等装饰,突出女性角色特征(图3)。正面角色面部白净、五官规整;反面角色面部多用色块、斑点或变形的线条或五官表征。

由于皮影戏的表演要求影偶具有透光性,因而身段的雕刻通常以镂空的团花或线性图案来调剂视觉。文官多在腰部下方雕刻出玉带;武将则在前胸雕刻护心镜、后背刻有令旗、腰部下方雕出剑柄;男性官靴、女性小脚,手部皆简化为一整块没有雕镂与描绘的掌形形状,人物角色一看便知(图4)。总的来说,影偶的造型沿袭了戏曲文化中“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耳”的传统造型理念,糅合了戏曲脸谱、服饰及民间艺人个人的审美情趣,具备了一定的程式化造型谱式。

图4 文臣与武将(女)造型

五、民俗功能

中国皮影戏向来是农民的艺术,历来盛行于乡间,与广大中国乡村民众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脉相连,是朴素多彩的农村民俗的重要组成。

铁冲皮影戏的生存与发展,除了与其植根于当地民间,适应当地民众的欣赏和娱乐需求之外,还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民间仪式等密不可分。究其民风民俗及成因,离不开佛教文化的浸润。金寨县境内至今仍矗立着兴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寺响山寺和花石乡三官庙,另有梅山镇观音禅寺、白马寺、丁家埠大王庙、小南海寺、九龙山迎水观玉皇庙等多家庙宇,佛教渊源深厚。在其教理体系中,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世界观倡导信徒积极的许愿还愿,去恶行善。这种宗教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民众的心理行为和民风民俗的形成。如果许愿达到了目的,那就必须还原,即使不能亲自前往庙宇还愿,请一台皮影戏演出,表达感恩上苍赐予、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对当地民众来说是非常普遍的。久而久之,在当地就形成了请皮影戏酬神、表演家庭愿戏的传统。

早期的表演中有求雨、送神等酬神戏。近些年的表演,多为人生礼仪的大贺喜戏为主,如乔迁新居表演《全家福》、老人做寿表演《福禄双全》、考取大学表演《五子登科》、家中添丁表演《麒麟送子》、职场晋升则表演《一门四状元》等家庭愿戏。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具备了传递和延续本地民风民俗的功能,铁冲皮影戏才得以生存下来。

六、结语

据易乃益回忆,早年主要向师傅学习了皮影戏的表演技艺,班组所用的影偶部分由师傅传赠,部分是跟随师傅前往河南固始、商城、光山等地表演时购置,只会修旧,并未经手完整的制作工艺。这种肇始于乡间、繁盛于地头,为地方民众带去半个多世纪欢乐、希望的民间艺术,由于之前并未有过系统的文字记载,随着表演艺人的年龄增长和记忆的流失,部分唱腔唱词、表演艺术、发展演变、民俗文化等珍贵的历史资料已无法准确回忆和考证。如今,易乃益已年届80岁,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近年很少组织皮影戏表演活动,加之城乡文化生态的不断变迁和新陈代谢,观众群体日益流失,铁冲皮影戏已不可避免地走入传承乏人的困境,正在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皖西地域民间艺术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半个世纪以来,铁冲皮影戏承载了皖西民众深厚的乡土情感和文化记忆。这种“活态”的地方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珍贵的社会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皖西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亟待从剧目形态、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影偶造型等艺术层面进行系统详尽的收集、整理和记录,才不至于使珍贵的民间记忆继续流失。

猜你喜欢

皮影戏开花
我们来演皮影戏
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以宿州市灵璧县皮影戏为例
五指开花
皮影戏
《一棵开花的树》
雨开花
抹布开花
浅谈皮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