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0-07-09卢秋霞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课文

卢秋霞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覆盖广、跨度大、学时长等特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等的交流碰撞广泛而激烈,是学生最易受外来思潮和文化影响的课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外语知识的同时理应主动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意识,丰富英语教材的课程思政内容,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切实提升思政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财经大学2018年校级网络辅助课程,项目编号:41620400001/004。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 2014 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意指“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 。

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应该抓住“一点三面”,“一点”指的是每个单元的思政点,“三面”指的是在教学中把这一思政点融入主题、融入语言、融入现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从现实问题入手,锁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价值观来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使用英语来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表达立场、陈述理由,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同时,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

本文将以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的第六单元为例,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思政主题的挖掘。在单元教学设计之初,要充分挖掘该单元的思政教學主题,围绕该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形成思政教学的合力。思政教学主题的挖掘要注意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思政主题与单元教学内容相符,并在合适的环节上进行主题的拓展与升华。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有利于学生在接触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文化自信,进而弘扬中华精神。思政主题与单元教学内容相符,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方面的英语表达,提高外语学习在传播中国价值理念和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就本单元而言,思政主题的挖掘从标题和结构入手。从标题看,Unit 6的单元标题为Less is more,Section A的课文标题为Door closer, are you?单元标题和课文标题都充满思辨性,话题的核心都指向了“抉择”。从文章结构看,Section A的导入部分,通过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总结出放弃有时是一种得到的道理,进而引出单元话题choosing between the rival options。之后,文章的主体和结论都回应了这个话题,因此Section A课文的主题词是choice。在主题词choice的引导下,可以把本单元的主题定为choice, youth and opportunities,即抉择、青年和机遇。

其次,是思政元素的选取。主题中的三个关键词:抉择、青年和机遇,可以拓展为三方面的思政元素,分别是,青年时期的个人选择,面对选择时的正确态度,关于得失的辩证思考。确定思政元素之后,从中提取出关键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本课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时政热点,出自主流媒体;第二个方面是官方出版物,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各类讲话、十九大报告和两本白皮书;第三个方面是传统文化著作。

基于以上资料,开始对本单元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进行:pre-reading, while-reading, and after-reading,其中while reading细分为语言点设计和课文内容设计两小部分。

一、Pre-reading的思政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思路是由浅及深,教学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故事、金句、时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共情。教师可以采取易于互动的教学方式,如互动、口语等,引导学生思考单元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其三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备课资料要有趣、生动,可以从官方新闻媒体挖掘。

本单元的思政主题是抉择。青年面对的选择很多,但选择越多,越容易乱花迷眼,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失去了辨别力和判断力,怎样才能做出正确、令人无悔的抉择呢?可以引用习总书记对于青年的寄语:“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引导学生理解,面对抉择,青年要执着于梦想,不要浮躁。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学生也可以利用朗朗上口的语句进行口语练习,学习金句,朗读寄语。此外,pre-reading也可以从单元标题Less is more入手,引导学生就“多”与“少”进行辩证思考。辩证的思考方式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之中,道家哲学的精华之一就是阴阳相成、福祸相依的思想,“塞翁失马”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典故也表达了这种思考方式。这与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也是一致的。教师还可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结合破釜沉舟的典故升华这一思辨性话题的讨论,通过这种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更可以唤起学生的文化自信。

结合以上两点思政元素——青年的个人选择和得失之间的辩证思考,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主题升华为家国情怀。中华文化是家国本位的,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儒家伦理的基本倾向就是重义轻利,在儒家思想中,所谓“义”即公义,“利”即个人私利。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既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是支撑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无数中华儿女个人拼搏与奋斗的力量来源。

二、While-reading的思政教学设计

语言点思政教学的设计思路是由点及面,依据课文中的语言点,结合官方政策、报告、文献、白皮书等素材,补充例句讲解。在补充例句的时候,特别关注各种例句中的时政热点词、高频词、政策背景词、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英文表达,其中时政热点词和高频词可以从传统文化角度追根溯源,挖掘其价值观方面的内涵,以此来引领学生的价值认同。设计目标是,在语言能力上注重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在价值引领上注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备课资料要求用语规范、正式,可以从政府工作报告、白皮书、习近平重要论述等官方出版物中挖掘。

课文内容思政融入的思路是由表及里,以课文内容为表,作为处理素材,通过评论、阐释、提问等方式,对课文中的文化现象及价值观进行辨析,鼓励学生进行思辨性思考,引领价值认同。例如课文第二段提到破釜沉舟的故事,但没有详述,教师可以通过两点展开:①引导学生了解破釜沉舟不是赌博,而是赢得胜利的抉择,需要勇气、自信和智慧;②结合时事,对典故进行升华,例如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战。此外,教师还可以就课文第八和第十四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青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对此,教师可以引用习总书记的话结束课程:“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三、After-reading的思政教学设计

这部分的设计思路是复习课内所学,进行适当拓展。练习内容要有趣,练习形式要灵活。本单元课后练习围绕着新冠疫情期间人的抉择,通过听、说、读、写、译五种形式展开,具有热点性和可读性。

大学英语课程覆盖面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同向而行,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设计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下的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更突出了英语在传播中国价值理念和中国文化中的作用。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杜刚跃,孙瑞娟. 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课文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