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广孝塔背后的故事

2020-07-08水天

工会信息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塔朱棣

◆文/水天

在京西青龙湖镇的常乐寺村,农舍田畴之间,矗立着一座巍巍古塔。这座挺拔清秀的古塔,背衬着苍茫远山,成为这片平旷田野的点景之作。为什么会在京西旷野中,竖起一座高塔?这高塔的“主人”是谁,会在身后被人立塔纪念?古塔一层正面塔铭上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道出了古塔的“主人”和造塔的缘由,原来,这座古塔是为一个叫姚广孝的“荣国公”所建造。姚广孝何许人也?他的生平履迹为何?留在稍后再叙。且先看一看这座古塔的形制、结构和特色。

挺拔俊秀的密檐式塔

姚广孝塔的形制,属于密檐式塔。

中国古塔的形制,包括楼阁式塔(如杭州六和塔)、覆钵式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宝箧印经塔(如普陀山普济寺多宝佛塔)、经幢塔(如北京北海大西天双石塔)、密檐式塔等等。所谓密檐式塔是指,这类塔只有一层塔身,塔身之上建构层层叠叠的塔檐,塔檐层数的多寡,根据“塔主人”的等级而定,最少三级(僧人舍利塔),最多达十五级(河南嵩山嵩岳寺佛塔)。最后收于塔顶之上的塔刹。自辽金以后,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建造了众多的密檐式塔,这类塔,大多为实心砖构。

姚广孝塔,就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塔。该塔八角九级砖构,也就是平面八边形,有九层塔檐,由砖砌筑而成。这座塔自塔基至塔刹,高33米,在我国古塔中,属于中型塔。

姚广孝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檐和塔刹组成。

塔基是一个平阔的低矮平台,在塔基正中,是两层塔座,塔座采须弥座形式(须弥座是须弥山的象征,须弥山又称作喜马拉雅山,代表崇高),就是“工”字形有上下沿和束腰的台座,一二层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都有精美的砖雕花卉纹;束腰转角处,有椀花纽带式转角柱。

须弥座之上是砖雕斗拱承托的平座栏杆,栏杆之砖雕栏板上,有包括万字纹在内的吉祥砖饰。栏杆之上“盛开着巨大的莲花”,一层塔身就立在莲花(三层仰莲瓣)之上,代表着塔身洁净无染,离垢出尘。塔身八面,四个正立面有砖雕隔扇门,四个侧立面有砖雕花棂窗。此外,塔身八面都有砖雕倒垂云头(倒置的吉祥云纹)、额枋、斗拱;塔身八个转角处,砌出转角圆柱。

一层塔身之上,是九层塔檐。一层塔檐采砖雕斗拱承托方式,其它八层塔檐,则皆叠涩挑出,即塔檐下部由层层前出的砖砌成,塔檐上部由层层内收的砖砌成,形成屋檐的形状。与斗拱承托塔檐相比,叠涩出檐,自视觉上观之,不繁复臃杂,而显得清淡简约。

九层塔檐之上,是立于攒尖塔顶的塔刹。姚广孝塔的塔刹,由仰莲座承托金属大宝珠,大宝珠上立着细长的刹杆,刹杆自下而上串着五重相轮、圆光、仰月、四枚宝珠。

通观姚广孝塔,其审美特色可用挺拔俊秀、简约典雅来形容。首先,该塔体态瘦长,配之以刺向云天的塔刹,充分体现出挺拔俊秀的特点;其次,该塔装饰平素,不过多雕琢,不施以彩绘,显露着简约典雅的风范与韵致。在北京存世的古代密檐塔中,姚广孝塔堪称“婉约派”的典范之作。

“娱情山水”的诗僧

说过姚广孝塔的形制与特色,该说一说这座古塔“主人”的故事了。

“塔主人”姚广孝,原名姚天僖,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生于1335年。他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也是一位出家的和尚。

姚广孝出生之时,正值元末乱世,各地起义军纷纷起兵反元。1349年,14岁的姚广孝剃发出家,法名道衍。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姚广孝16岁时,红巾军起义在颍州(今安徽阜阳)爆发,一时间,黄河、长江、两淮之间,战乱四起。此后的十数年里,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徐寿辉等豪强,一方面与蒙元军队往来搏杀,一方面为争夺地盘自相残杀。江淮一带,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元朝统治亦已岌岌可危,用元朝末代皇帝妥欢帖木儿的话说,当时已经是“红军半宇内”了。

远遁山林,无意仕进,是身处乱世的元末文人向往的乐境。青年姚广孝也不例外。在元末纷乱的十数年中,姚广孝选择了避祸禅林、娱情山水、潜心学问、与友交游来打发时光。在诗友唱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姚广孝诗境日进,终成一代著名诗僧。

当时在以苏州为中心的吴中地区,出现了一个文人社团——北郭诗社,是由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等人发起。这些文人学士,对艰危的时局,采取漠然回避的态度,陶醉于琴棋书画、诗酒唱诵。姚广孝也参与其中。这个诗社的成员,提倡“复古”,提倡学汉、魏、晋、唐诸家,而摈弃唐大历以后的诗风。作为北郭诗社的同道,姚广孝深受影响,其诗歌作品追求古意,如清人所说:“清新婉约,颇存古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者解芳在评述姚广孝的诗歌创作时说,姚广孝的诗,既能以深挚之情感,写现实之生活;又能以冷静之理性,写空寂之禅境。他的诗作,结集为《逃虚子诗集》。现举一首他的《蠡口夜归》:

日没渡口昏,水风著人热。

渔灯带萤火,微光互明灭。

舟人报水程,路远行欲歇。

故山不分明,目尽心力绝。

遥想山中人,待人仍待月。

由于姚广孝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他位列“北郭十才子”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姚广孝虽为僧人和诗人,却不同于一般的僧人和诗人,他虽有出尘之想、避世之思,也有强烈的入世情怀,甚至还隐含着政治抱负。他的政治抱负,不同于一般仕宦的求功名达利禄,而是待遇明主,平定天下,展示自身才能。这种政治抱负,在日后辅佐朱棣时,充分显现出来。出世的僧侣,却有着入世的怀抱,难怪世人称其为“异僧”。最能体现其政治抱负的故事,莫过于姚广孝游历河南嵩山寺时,与相术奇人袁珙的一番交集,袁珙在给他相面后说:“你乃奇特僧人!眼眶三角形,如同病虎,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姚广孝闻之不惧,反而大喜。刘秉忠何许人?他以和尚身份而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臣!姚广孝闻听自己与刘秉忠为同类而欣喜,说明他也有着相同的政治抱负。

庆寿寺双塔

1954年拆除中的庆寿寺双塔

助朱棣“靖难之役”的和尚军师

姚广孝以和尚身份涉足军国大事,实现政治抱负,是在1382年。

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高皇后马氏病故,被朱元璋分封在各地的儿子(亲王)赶来京师(南京)奔丧,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四子,住在北平的燕王朱棣。

其间,朱元璋选高僧侍奉各亲王,为高皇后诵经荐福。47岁的高僧姚广孝由此结识了22岁的燕王朱棣,两人相谈甚欢,顿成“忘年之交”。姚广孝隐隐感到朱棣是能够令他施展政治抱负的有为君王,于是请求朱棣带他去北平随侍左右,并说要送燕王一顶白帽子:“王”加“白”暗喻一个“皇”字,深藏心机的朱棣闻之大喜,他如获至宝般携“知己”姚广孝回返北平,明面儿上请其就任庆寿寺住持(庆寿寺位于北京西长安街电报大楼一带,有著名的庆寿寺双塔,20世纪50年代初被拆除),暗地里拿他当“军师”使用。这正是“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姚广孝由此步入政坛。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此时,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都已经病故,子辈中朱棣成为最年长者,也是势力最大者。他本来就对朱元璋让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心存芥蒂,而朱允炆登基后,又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建议,实行削藩政策,欲图剪灭各位皇叔的势力,以巩固皇祚。燕王朱棣大难将临!当此之际,和尚军师姚广孝开始发挥作用。

一日,燕王朱棣忧郁地望着窗外寒冬的景象,随口说出;“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立在一旁的姚广孝马上附和了下句“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姚广孝的对联进言,不禁让朱棣心头一震。朱棣由此动了“靖难”图存的心思。

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担心道义上落了下风而犹豫,对姚广孝说:“民心向彼(指建文帝),奈何?”姚广孝答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在姚广孝的反复劝说之下,朱棣最终决定以清君侧为名,发起“靖难之役”,起兵反叛。正当出师之际,有狂风暴雨来袭,燕王府(在今中海、北海西岸一带)的青瓦被刮落,朱棣大惊,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姚广孝机智回应: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换上皇帝的黄瓦了。从而消除朱棣的疑虑,吹响“靖难之役”的号角。

朱棣起兵之后,建文帝派数十万大军征剿,战事几起几落。朱棣曾在北京东坝遭敌军围困,要不是他的胯下战马连越三道水沟,助其摆脱险境,他兴许已战死沙场。尤其在攻打济南时,朱棣大军被防守济南城的铁铉击败。正当进退失据之时,姚广孝建议朱棣不必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应挥师南下,直捣京师。朱棣采其建议,率军一路南奔,自瓜州(镇江)渡过长江,攻取防守空虚的京师,终于取代朱允炆而成就帝业。明朝历史进入永乐时代。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实为姚广孝一手劝说而成;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也实为姚广孝出谋划策的结果。清代政治家张廷玉曾说:

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姚广孝)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张廷玉还说:

惠帝(建文帝)承太祖遗威余烈,国势初张,仁闻昭宣,众心悦附。成祖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未尝有万全之计也。乃道衍首赞密谋,发机决策……于是收劲旅,摧雄师,四年而成帝业。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是这样评价姚广孝的:

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朱棣以燕地一隅之众,而敌天下之兵马,最终竟然成就帝业,开创永乐盛世,姚广孝居功至伟。

功成名就归隐禅林

愿汝结巢田野间,莫恋他家树枝好。这是姚广孝在《栖乌曲·去年庭树官尽伐》中的诗句。这两句诗,似是在说乌雀,要在田野间结巢,不要艳羡他人家的好树枝。其实,这何尝不是姚广孝对自己人生的自警与自戒呢?

1402年,朱棣攻破京师(南京),并于1403年1月23日称帝,是为明成祖。他以姚广孝“靖难之役”有奇功,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不带职事、以酬勤劳的文散官)、太子少师(正二品官员)。

朱棣特命姚广孝蓄发还俗,并赐给他府邸和宫女。姚广孝“莫恋他家树枝好”,坚辞不就,依旧“结巢田野间”——住在寺院,上朝穿官服,下朝换僧衣。朱棣赐给他黄金,他在回长洲省亲时,全部捐给乡里,自己分文不存。待到成祖朱棣命姚广孝等人去北京设计、营建紫禁城宫殿时,将元朝宰相脱脱的府宅赐给姚广孝,姚广孝则将这偌大的府宅,改建为北京最大的寺院之一“崇国寺”(即后来的护国寺)。姚广孝在永乐年间的表现,充分显露出这位入仕的僧侣,原本只是想实现一番政治抱负,而无意于锦衣玉食、冠盖华宇的生活。

姚广孝曾受成祖朱棣之命,与内阁首辅解缙主持编修《文献大成》,也就是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典》的中国古典文献的集萃,这部书编成后,有11095册,约3.7亿字,被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但姚广孝有才归有才(其才不在编纂《四库全书》的纪晓岚之下),编书归编书,却从不居功自傲。知进知退,能入能出。平素依旧守着他的青灯黄卷:余生辞世网,卷衣日跏趺。与他同修《永乐大典》的江西吉水人解缙,却因不知进退,性好直言,而不得善终。解缙卷入了成祖继承人的争斗之中,朱棣本意想立次子朱高煦为皇位继承人,可解缙认为这不合礼法,按照礼法应立长子朱高炽。这就忤逆了成祖的意愿,惹恼了成祖。后来,解缙的种种作为,进一步增加了成祖朱棣对他的猜忌,最终在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在朱棣的授意下,由大臣灌醉解缙,之后将其埋入雪中,活活冻死……解缙与姚广孝不同的人生态度,带来的人生结果,真是大相径庭!

在永乐朝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里,姚广孝在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知退避,终其后半生以和尚身份行走宫廷,始终与皇帝保持君臣情谊,可谓有政治上的大智慧。

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在北京宫殿开工一年后,84岁的姚广孝老病缠身,此时他以老僧的身份住在北京庆寿寺。尊为一国之君的朱棣,亲自到寺院探望,以表他对姚广孝的深重情意。该年,姚广孝圆寂。朱棣在废朝三日、追封他为荣国公后,以僧人之礼安葬姚广孝,卜地京西房山“田野间”,并建起33米高的墓塔,亲撰神道碑铭。

永乐大钟

古塔任风月 渐渐无人识

姚广孝对明朝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今人看到的紫禁城、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姚广孝都参加了堪舆方位、规划布局和设计;今人看到的永乐大钟(现藏北京大钟寺),也是由姚广孝设计监造。再加上总编纂《永乐大典》,姚广孝不啻为明代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奇人。可今人有几个知晓这位旷世奇才的呢?

姚广孝曾经在一首名为《宿幻住草庵》的诗中写道:

草庵寂寂住城西,寒夜重来乐旧栖。

谯鼓无声更漏永,满林残月听鸟啼。

正如这首诗所表露出来的心迹,功成名就的姚广孝,能够超脱世间荣名,甘愿守着寂寂草庵和满林残月。作为佛教徒,他最终还是回归到佛教空寂的哲学观,对宦途和人生,采取了半退半隐的人生态度,这让他客观上躲过重重政治险难,得以长寿而终。他去世后,其墓塔也是立于西山在望的莽原田畴之上,远离着滚滚尘廛。这种“远离”,颇符合姚广孝的本意:最终让世人淡忘了他,让他那长眠天地的灵魂,找寻到永恒的恬适与安逸。“是非成败转头空”“天淡云闲古今同”,世人记不记得他,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京西旷野中,古塔任风月;

悠悠数百年,渐渐无人识。

猜你喜欢

古塔朱棣
古塔数据采集预处理特征值提取与建模
朱棣“魂牵”建文帝
一箭之地
古塔
叶浓作品欣赏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景州古塔
一个古塔变形情况的分析
郑州:东方古塔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