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20-07-08王展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驳岸生态型景观

■ 王展华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近些年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高效推进,很多区域都展开了大面积的开发,用于打造和建设居住区,但是不少居住区在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以人为本”,明显呈现出破坏性,未能关注环境资源,也未能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共同发展。真正的生态设计应当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学的理念贯穿于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并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气候、经济等条件因素。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概念、内涵、设计的原则及方法等方面作出深入细致的剖析和论述,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打造新型生态居住区、实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一、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型居住区的定义

(一)生态学的概念

宏观上来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边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微观上来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共同影响的科学。生物需要依赖一定的空间、物质和能量才能进行生存、繁殖和活动,而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会对此形成特殊要求,例如光照、水分、空气、热量和无机盐等。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竞争与依赖关系。即使是同种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互助互争的关系。

(二)生态型居住区的定义

罗伯特·吉尔曼(Robert Gilman)是著名的生态学家,他认为生态居住区是以人类尺度为核心而打造的住宅区,具有多样化功能,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谓人类尺度,就是要能够对居住空间展开合理科学设计。对于功能而言,提升其多样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包括社交、休闲、游憩等活动。

二、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生态性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要尊重自然,更要准确把握地域文化,坚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利用当代先进科学和技术,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针对良好的生态要继续保持,针对不良的生态要结合有效举措进行改善,针对环境内的各类自然资源,要以保护和利用为基础,然后再进行开发创造。同时,人们的活动也有必要维持在自然环境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不仅要关注自然要素本身所具有的自净能力以及再生能力,也要确保结构的科学性、稳定性,提升功能的持续性,实现生态平衡。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把研究对象看作由各个构成要素形成的有机体整体,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特征与运动规律,进而研究其整体性质。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形式、空间规划、景观风格等都应与当前城市发展的整体目标相吻合,在居住区内,所设计的各种景观要素,既不可以是简单组合与配置,也不能仅局限于对局部区域的最优化处理,应当结合本地的各种自然因素以及文化、历史等,展开全面的综合分析与研究之后,精心设计出与城市、区域发展步调相一致的景观,保证景观的自然性和真实性,使其成为居民情感的归宿、心灵的寄托。

3.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们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同时充分体现当地民风民俗,不盲目地追求主题规划而忽略地方民俗文化。实际上,在梳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居住区景观时可以发现,导致景观面貌呈现出显著差异的关键核心就是文化差异以及审美差异,即使处于相同的国家或者区域内,由于自身的历史以及经济环境等,也会形成差异较大的景观。例如,日本的造园思想和艺术理论使得其在布局上偏重于自然山水园和自然式建筑庭园,其风格特征表现为景观偏于静态,追求风景如画的效果,有阴郁朦胧的特色;且在植物配置上多用常绿树与红枫,少用花木树,除樱花、杜鹃花等少数花木外,一般不用花木和草花点缀园景。

4.艺术美原则

设计是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生态型居住区景观设计除了满足功能性和科学性外,还需做到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将景观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美,例如大草坪的设计能勾勒出形式美,但因空间尺度过大,缺乏亲切感和安全感,从而失去了内容美,所以采用乔木、灌木、草坪(地被)立体绿化的方式来达到二者的融合。

5.生物群落多样性原则

这一原则在构建生态型居住区、打造多样化景观规划设计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各功能单元之间的生态位叠加,还能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打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对居住区的满足感、舒适感及幸福感。多样性主要体现于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以本区域内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为根基,充分展现乡土树种,并辅以其他物种的合理搭配共植,就此打造复合型立体植物群落,进一步保障生态稳定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搭配物种,避免各种间直接竞争,最好能使各种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种群丰富的稳定生态系统。

(二)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1.植被的生态设计

在衡量居住区的生态效益时,植被的生态设计是重要的标准之一,植物除了具备观赏特性之外,还具有调节园区内的温湿度、改善局部小气候等功能。植被的生态设计不是简单的多植树,而应以植物生态学为指导,采用科学的配置和种植方法。

植物群落的设置必须要严格遵循生态位互补以及互惠共生的基本原则,就此打造科学的人工生态植物群落。常采用的复层群落形式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结合植物生态性需求和居民的审美、活动需求,植物群落结构设计应合理地选配植物,避免种间竞争,这种复层群落结构,既提高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群落的稳定性,也提高了物种自身的功能性,所打造的生态环境不仅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还具备较强的自生能力,同时具备艺术美。生态型居住区内常见的植物群落配置如下:乔木与草坪,灌木与草坪,乔木、灌木与草坪,单一草坪(如表1所示)。

表1 植物群落配置方式与特点

此外,尊重原有地形、保留原有植被,也是植被生态设计中重要的一点。在实际规划中,尽量避免大规模改造,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及植被,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另外,乡土树种的应用也是体现生态设计的一点,乡土树种较容易和当地的其他生物构成和谐的生态系统,同时可构建特色的景观,亦可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

2.园路的生态设计

生态型居住区中的园路布局形式可分为自然式、规则式和混合式三种。中国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移步异景的效果,而自然流畅的曲线形园路正是发挥这一功效的关键。生态型园路可以根据功能需要收放宽度和尺寸,形成曲直相间、宽窄相济的园路系统,营造舒适而又生动的感觉。路口的设计,是整个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了增加居住区景观的美观度,应尽可能避免十字型路口,可以适度增加三岔路口,相交的道路,如果是锐角的交角,其角度应大于60°,还需有圆形转角的转弯半径。如果道路转角为阴角,可以维持直角的状态;如果为阳角,则可以将其设计为斜边或者圆角。

此外,园路与其周围的植物、建筑物的关系也非常关键。在与建筑物相接之处很容易形成路口,为了有效避免突兀感,可以设置一小块缓冲地带,于此连接建筑物。交接时,尽可能设计平行或者正对交接的方式,尽量避免斜路交接,以减少突兀之感。如果不能避免斜交,可以结合一小段直路,以此作为过渡,也可以将交接处的路角设为圆角。

3.铺地的生态设计

地面铺装是指用各种材料对路面、广场等场地进行铺砌、装饰。同其他景观元素一样,地面铺装也是展现规划设计中艺术创造的重要元素之一。之前在对居住区的地面铺装进行设计时,突出强调的核心在于美观,所以选择的是能够充分展现这一特点的硬质铺装材料,既不透水,也会阻碍植物生长,还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造成园区局部气候升温,直接破坏居住区的生态环境。所以,如何使铺地美感和生态兼并,值得设计师深思。

一般把地面铺装分为软质铺装和硬质铺装。虽然在软质铺装中以灌木、草坪为主,形式简单,但是却能够呈现出创新、个性以及独有的魅力,可以强化景观本身的统一性。但同时其本身也具有不足之处,因为缺乏耐磨性,所以需要和硬质铺装搭配使用,从而打造更优质的效果。用硬质材料进行的地面铺装就是硬质铺装,这些硬质材料包括混凝土、沥青、石材、砖、卵石等,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和风格。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展现硬质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丰富质感,体现其形状以及色彩的优势,还要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经常采用软硬质铺装有机融合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透水性铺装、多孔铺装、植草砖、植草格等。

4.水景的生态设计

(1)生态型居住区景观水系统的管理

在传统的水景设计中,大都只关注前期效果,强调美观性,而忽略了后期治理,时间长了,要么变成干涸,要么水体发生了改变,不仅浑浊发臭,还引来各种蚊虫,反而会成为景观中的败笔之作,只有经常换水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如果使用淡水资源,显然违背了节约用水的原则,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维护费用,因此如何对雨水系统和中水系统进行循环利用,对于水景的生态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①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雨水是天然降水,其利用成本较低,可以通过天然或者人工的方法来实现雨水的储留。较为普遍的雨水储留系统除了屋面蓄水、地面蓄水,还有一种是地下砾石蓄水。屋面蓄水是采用屋顶蓄水,可以实现隔热又可保温,还能保护屋顶防水层,延长防水材料的寿命,其包含五大系统构成,不仅要设立专门的集水区,还要完善输水、过滤以及储水系统,更要配备相应的配水系统,这也是当前极具发展前景的蓄水方式。地面蓄水是指在绿地中,通过挖池、开渠等方式来建造蓄水池,蓄水池的建造应当包含高低两种水位,雨量大时,可以自然渗透到绿地土壤中;雨量小时,雨水就储存在池底中,池底的材质宜采用不透水基质。地下砾石蓄水是将雨水在经过砾石后自然地储存于其缝隙中,然后渗透到土壤中。

②中水的收集与利用

中水是介于给水和排水之间的一种水源,其回用技术是指将居民生活污(废)水经收集、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标准回用于小区的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这一系统中既包括水源、集水处理,也包括管网、加压、计量等相关设备。中水水源宜采用优质杂排水,如:厨房排水、沐浴排水、洗衣排水等。中水处理缓解了下水道的负担,也压缩了污水处理费用,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助于推进水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③防止水体污染

居住区中避免污水排入水体是防止污染的主要保障,但是地表径流带来的泥沙、油污、枯枝败叶等也会污染水体,为防止这些污染,可以在水景周边采取生态净水技术,比如人工湿地。除此之外,自然水体也有一定的自净功能,当水面超过1000平方米,水深超过1.5米时,水体可以通过自净功能防止水体腐化变质。如果水面过小、过浅,则就考虑采用机械装置使之流动,如喷泉、瀑布就是使用这种方法使水体循环,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2)驳岸的生态设计

生态驳岸的特点是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其设计不仅能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还有利于河岸与水体之间进行水分交换和调节,保持地质、生态的稳定性。

驳岸材料的选择是生态设计的重点。根据驳岸材料的不同,可分为:①自然式。常见于坡度缓、腹地大的溪流以及河段等区域,设计时最好能够维持原态,搭配种植柳树、白杨、芦苇、菖蒲、鸢尾、美人蕉、风信子、剑麻、地锦、红叶小檗等亲水性的植物,植物的根系可以帮助稳固堤岸,其枝繁叶茂、花团紧簇可以大大增强驳岸的观赏性。②有机材料式。这种驳岸设计时采用的是可降解或者可再生的环保材料,同时辅助植物种植,待这部分植物的根系生长之后可稳固堤岸,通过这种措施,可以使岸栖生物丰富、形成自然景观、提升驳岸生态功能。③辅以硬质材料的生态驳岸。这种结构设计常使用混凝土预制、石材干砌等,具有高强度、多孔性等特点,再结合种植亲水植物或水生植物,保持驳岸线的通透性,创造岸栖生物生长环境,维持驳岸的生态功能。

5.景观设施与小品的生态设计

景观设施是指在公共环境为人的行为和活动提供方便并具有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景观小品在景观中既有装饰效果,又能增加环境的生动性,堪称是景观中的精美艺术品。在生态型居住区中,常见的景观设施与小品主要有:休闲桌、椅、凳;景观照明灯具;景观雕塑。

休闲桌、椅、凳:在设计时应尽量做到坚固舒适、造型美观,也可与花台、花架、景观灯、假山等结合布置,设计时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如:椅子的适宜高度为350-450mm,坐面倾角为6°-7°。景观照明灯具设计:在安全方面,其设计要考虑周全,灯具线路开关及灯杆设置都要采取安全措施,以防漏电和雷击,还应具有防水、抗风等功能,要坚固耐用,取换方便;在照明方面,照度要恰当,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地段,布置不同照度的景观灯;灯具布置高度要恰当,在人流活动大的干道上,灯柱高度一般在4-6m,一般步行和散步道路的灯具高度为2.5-4m,也可设置低于人眼高度以下,约0.3-1.2m的灯或者脚灯。景观雕塑设计:在设计时,要注意地域文化的挖掘,要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去聆听当地人的故事,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当地居民喜爱的雕塑,体现生态设计的原则。

居住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居住区环境的好坏既影响了居住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居住区环境要求的提高,而“生态”一词作为环保中的核心概念,渐渐融入到了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当中,形成了建设生态型居住区的理论。虽然以目前人们对生态的认知程度和建设条件,要完全实现生态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还需要展开更积极的探索,但是学者们的研究从未止步,可喜的是具有本土特点的景观生态设计理论正逐渐被推广于居住区景观建设中。

猜你喜欢

驳岸生态型景观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景观别墅
基于功能分区的城市人工湖景观驳岸生态设计
——以中山市逸仙湖为例
火山塑造景观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喷施烯效唑(S3307)对2种生态型鬼针草镉积累的影响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浅析人工湖驳岸类型在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