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检验技术对住院患者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

2020-07-08李淑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7期
关键词:客观因素耐药性抗生素

李淑斌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明集中心卫生院,山东 滨州)

0 引言

所谓的住院患者感染,即为院内感染。通常情况下患者在住院期间因接触或消毒、卫生等工作不到位而使其受到病毒感染的情况发生[1]。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中对患者的治疗药物运用也逐渐变得复杂。虽然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上有了较好的疗效,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受到感染的情况发生[2-3]。为了提高对患者感染的控制力度,本次针对采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对患者感染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 2017 年 2 月至 2019 年 2 月收治的 180 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90 例,男性 53 例,女性 37 例,年龄 25~76 岁,平均(53.39±9.36)岁,住院时间 2~15 d,平均(8.28±3.98)d,其中外科患者 35 例、内科患者28 例、骨科患者27 例;对照组90 例,男性50 例,女性 40 例。年龄 23~79 岁,平均(54.25±9.08)岁,住院时间 3~16 d,平均(8.35±3.51)d,其中外科患者 32 例、内科患者31 例、骨科患者27 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于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无精神性疾病且自愿配合的患者。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脏器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均已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医务人员以自身治疗经验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为依据,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ID32 试条检验患者可能受到的感染细菌;对患者进行药敏实验则采用超ATBG-5;通过K-B 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确诊;而判断患者是否产生ESBLs 则采用头孢或克拉维酸进行。在进行ESBLs 检验中,若添加克拉维酸后,其抑菌圈直径增大5 mm 以上则认定为产生ESBLs。

完成对患者的各项指标检查后,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检验时,需要根据相关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且采集菌株的鉴定率则在95%以上。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控制效果。包括治愈概率、医患纠纷以及投诉事件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和χ2表示及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和t表示及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院内感染情况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n(%)]

2.2 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控制效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 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控制效果[n(%)]

3 讨论

通过对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进行研究发现,住院患者发生感染主要由患者与病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其诱发因素主要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种。主观因素通常为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菌操作以及消毒措施,从而造成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还可能因为医护人员缺乏对感染方面的认知,从而对院内感染的认知不足,对消毒隔离工作等不够重视,从而造成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而客观因素通常因在临床中对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所引起,包括手术、插管等操作,都有可能引起患者感染的情况发生,此外,当前在对抗生素类以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过于广泛,因而形成了引起患者院内感染的客观因素。由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患者体内的菌群提高了其耐药性,因而增加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可能性[4-5]。

在对院内感染的管理中,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当前极为有效的管理措施,且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通过对患者采用微生物检验,能够对患者的感染部位以及感染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继而提高对患者感染情况的控制[6-7]。此外,通过采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还能够有效地对感染源的传播途径进行明确,从而能够有效地对感染源进行控制。此外,还能够为相关人员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进行微生物检测,能够准确地对受感染人群进行分别,继而能够尽快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从而减少感染范围,防止感染的扩大,降低感染所带来的危害[8-9]。随着抗生素的使用日渐广泛与普遍,因而造成部分患者体内的病毒耐药性得到了提高,从而造成了抗生素效果较差甚至无效的情况发生。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的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均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细菌的耐药性同样也存在差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抗生素也逐渐丰富起来,从而造成了耐药性逐渐复杂化。因此,需要加强对发现的多重耐药菌株的关注,从而尽早对感染进行预防,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10-11]。

通过本次采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取得以下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因此,我们认为,采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在住院患者的感染预防中具有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生物检验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能够有效地对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控制,减少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提高了对患者的疗效,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客观因素耐药性抗生素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不孕不育女性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159株淋球菌对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实验研究
抗生素的故事
抗生素耐药性并不新鲜——它早在人们使用药物杀菌前就存在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提升策略
抗生素的使用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