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医院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观察

2020-07-08任小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7期
关键词:内镜黏膜病灶

任小杰

(陕西省洋县人民医院 消化科,陕西 洋县)

0 引言

上消化道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组织与器官的统称,主要以口腔、咽喉、食道、胃、十二指肠组成,其主要负责人体进食、消化的工作,但由于直接与外界相同,上消化道易受到各类病原体感染与影响,出现上消化道疾病。上消化道疾病是临床中危害人类健康重大疾病之一,其主要包括:上消化道息肉、早期癌、癌前病变、间质瘤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临床中消化道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水平有所提升,临床中对上消化道疾病,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1]。本次研究,为探究县级医院开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或挖除术对治疗该疾病应用价值及可行性。选取2016 年10月至2018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探究这两种术式在县级医院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所有患者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 例与观察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 11 例,年龄 30~80 岁,平均(50.3±7.5)岁,病灶直径0.48~3.00 cm;观察组中,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 34~79 岁,平均(54.7±7.8)岁,病灶直径 0.45~3.50 cm。本组 60 例患者中,食管病变患者14 例、食管胃结合部病变5 例、胃病变36 例、十二指肠病变5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在病灶边缘0.5 cm处内镜下Dual 刀电凝标记;将1 mL 肾上腺素、2 mL 靛胭脂与100 mL 浓度0.9%氯化钠溶液混合,于标记点实施外侧多点黏膜下注射;使用Dual 刀或IT2 刀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将黏膜切开;借助透明帽对病灶组织实施完全剥离;并在内镜下检查是否存在残留病灶;使用钛夹缝合创面、止血钳电凝止血。手术完成后吸干管腔内液体及气体,留置胃管负压吸引观察;并给予患者适当的抗感染、抑酸、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病灶完全切除、未完全切除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 20.0 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用(%)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30 例患者一次性完成整切除率为100.00%,对照组30 例患者一次性完整性切除率为96.67%。两组所有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率均100.00%。两组患者切除率、手术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3 讨论

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除消化系统本身症状以及体征以外,还伴有其他系统或全身性症状,但部分消化系统症状不如其他系统症状突出。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发生于人体消化系统的疾病的统称[2]。此类疾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由于消化道对患者日常的生活工作均有较大联系与影响,因此需在患者发病后尽早检查诊断,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表现,提升其生活质量[3]。

消化道是人体一条起自口腔并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管的肌性管道,其中上消化道主要由口腔、咽喉、食管、胃、十二指肠组成[4]。当食物自口腔进入人体后,将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嚼碎食物后,将二者混合,并借助唾液的润滑作用以及其中的淀粉酶,将部分碳水化合物分解,便于后续消化;食物通过咽喉、食道,进入胃进行进一步消化,胃壁黏膜将分泌胃液,使食物被充分消化,并杀灭食物中的细菌,保护胃部黏膜以及润滑食物,使食物在胃部易于通过[5]。但上消化道中各组织及器官,均可能受到各类细菌感染或细胞病变影响,形成各类上消化道疾病,例如上消化道息肉、胃间质瘤、胃癌等疾病,导致患者出现各类消化道疾病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导致患者出现疼痛、体重减轻、食欲下降、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是一类对患者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均有较大威胁的疾病[6]。

上消化道疾病是临床中高发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既往临床中对上消化道疾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病变组织>2 cm,其无法一次性有效切除病灶,往往需要多次分块切除,导致病灶切除不够完全彻底,导致术后患者疾病复发,对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等较深病灶切除困难或无发切除。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内镜技术的到较大突破,ESD 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方法[7-8]。临床治疗中,该技术可一次性剥离大块病变组织,有效减少病灶复发率,提供完整的病理资料。有研究显示,虽然ESD 可有效剥离大块病灶组织,但该方法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发生出血、穿孔几率较高。随着ESD 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学者在对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将ESD 技术进行延伸应用,取得较为显著治疗效果,并命名为ESE[9-10],使得固有肌层病变实现了内镜下微创治疗,扩展了ESD 的适应证。临床中有大量研究证实,ESD 与ESE 技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疾病中,其主要并发症为穿孔与出血。这对基层县级医院开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随着ESD 技术的成熟、尼龙圈荷包缝合法及新型组织夹、OTSC 等缝合材料的开发研制,明显降低了穿孔及出血的可控性。在实施剥离治疗过程中对创面血管实施预防性处理,对于大血管采用分离后止血钳电凝,对于小血管采用Dual 刀直接电凝处理,进而预防出血发生[11]。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全国近10 年的推广,各大三级医院已完全掌握该技术,但在基层县级医院开展较少。我院作为西部落后地区县级医院,通过外出进修学习已经掌握了该先进的内镜下微创技术,并通过自主开展的60 例病例对照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上消化道疾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挖除术治疗效果良好,且手术侵入性低,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低,适应范围广,值得临床推广,且适合基层县级医院开展。

猜你喜欢

内镜黏膜病灶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辣烫”出来的口腔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