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回归

2020-07-03徐丛茹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初中美术传承传统文化

徐丛茹

摘 要:初中美术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人文特性体现的格外明显,学科特点给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更多选项。美术教学活动布设时,教师要将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呈现出来,促进教与学的创新。当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被激发出来时,学习活动自然顺利推进,文化素养也会得到形塑。

关键词:初中美术;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C-0004-02

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观、人生观,激活情感体验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要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就必须从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方面着手,展开渐进式地挖掘和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继承,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一、艺术作品内容呈现

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创造性,而美术课程相对固定,如何将二者进行融合、渗透,需要教师深度探讨,尤其要从导入环节着手,激发学生感知体验。学生对美术课情有独钟,这是美术教学实践最大的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单一的导入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想方设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要从艺术作品视角出发,进行导学。作品呈现是课堂导入最常见的形式,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能够给他们带来感官上的触动。教师要发挥艺术作品优势,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作出适当选择。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下册《色彩的魅力》,在导入环节,教师没有直接运用色彩导入,而是独辟蹊径,给学生观看了一部皮影戏。皮影戏主要依靠影子感受人物形象,学生没有任何颜色的感知。虽然如此,但是,观看皮影戏引发了一系列的课堂效应,学生兴趣点被激活。这时教师将皮影展示出来供学生观赏,并让学生上台观看、触摸皮影。皮影本身是有颜色的,经过这样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得到提升。

在课堂导入时,教师采用带领学生观看皮影戏的形式进行导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同时借助皮影丰富的色彩资源,给学生视觉、触觉带来冲击,让学生的情感迅速升温,对色彩的探究意愿更加强烈。艺术作品呈现的方式是多元的。视觉冲击带给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激发的效果非常显著。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媒体技术强大的展示功能出发,从艺术作品内容的丰富性着手,进行课堂导学,教学活动呈现出开放性、趣味性、灵动性的特点。

二、艺术作品内涵解读

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需要借助作品这一载体才能凸显出来。大量优秀作品的呈现,给学习活动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美术是以线条、色彩等形式展开造型处理,塑造出平面景物的艺术形式。因此,美术作品是作者情感、认知的载体,具有深刻内涵意味。如果学生能够对作品的内在含义进行解读、剖析,那么,获得的教学动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从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展开教学引导,可以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学生只有在直观、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才能把握作品的色彩运用、线条构图等特点,最终在思想上才能与艺术创作者形成共鸣。

例如,学习《春天的畅想》一课,教师展示刘燕姣的山水画作品《春山聚宝》。这幅山水画将春天青山妩媚、流水脉脉的图景展现得恰到好处。首先,教师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学生在观看中能够迅速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如绘画中有山、有水、有红日。绘画中树木错落有致,山群宁静辽远。学生对基本内容的把握是解读作品内涵的基础,要让学生尽情表述。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抓取细节进行观察。“这幅作品中的树有什么特点,你能站在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吗?”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锁定了树的特点。通过对树的特点分析,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把握了绘画的内涵。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相对单纯,缺乏分析、解读意识,教师站在专业角度展开点拨,将课堂教学带入了更丰富的境界中,让学习活动变得有趣起来。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是物质材料的叠加与形象的展现,更是创作者通过构图、色彩、线条等将自身对世界的认知进行表达的形式,是其思维认知、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作品内涵进行解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创作者的相关资料,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快速把握了作品的内涵。

三、艺术作品技法传承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元,剪纸、陶艺、布艺,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艺术形式其構造特点存在差异,采用的技法也不尽相同。在对艺术品进行鉴赏、探索时,教师要着重对艺术作品的技法特点展开深度挖掘和探索。艺术作品主要是由材料和技法两部分组成。美术材料是基础,技法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对作品技法展开探究时,教师要让学生寻求观察角度,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观察视角的不同,学生获得的感知和信息资源也不尽相同。初中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差异性,对事物的观察视角和解读视角也不一样,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知作品。

例如,在学习《独特的装扮》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传统布艺作品,着重对布艺技法展开探究。让学生在观看中探寻制作布艺的技法,生发出想法。教师及时给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积极参与表述活动,小组内展开热烈的探讨。学生的认知在交流中得到升华,并很快找到了制作面具的灵感。艺术作品凭借形象可感的画面和娴熟的技法给学生带来了思维启迪。教师从技法角度展开切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凸显,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得到继承和发扬。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察时更多的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而学生的观察则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相对来说不够专业。如何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展开技法剖析并进行传承,需要教师进行创新设计。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发挥集体的力量,给出一些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对比、观察、总结、归纳中获得启迪,推动教学进程。

四、艺术作品主题衍生

从本质上来看,美术教学是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只有经过消化、吸收,学生的创作能力、美术素养才会有质的飞跃。当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作品本身特点有了很好把握后,教师就要从更专业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借鉴,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完成知识学习的延伸。

传统实践训练一味追求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训练活动变得单调而缺乏味道。教师必须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创新,从内容和形式上展开突破。艺术作品都会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如果教师能够顺着作品主题展开延伸,并布设关联性的训练,收到的训练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例如,学习《广而告之》时,教师由剪纸艺术讲起,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逐渐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时,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海报设计。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海报,海报的主题是向世界宣传中国的剪纸艺术。这样的设计既契合了教学内容,又很好地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一举多得。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设计。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讲解作品的独创之处,课堂教学氛围立刻活跃起来。

创意任务设置给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了良好土壤。主题延伸的内涵是丰富的,只要与艺术作品主题相关的内容都可以选入训练活动中。当然,在布设训练任务时,教师要关注学习主题,找到学生兴趣、学习内容、艺术作品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获得多重能力。

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课堂活动参与中进行渗透。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艺术作品为载体,从内容呈现上切入,使学生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形态。在此基础上,对作品丰富深刻的内涵展开解读,传承精髓技法。这时,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表现欲望被点燃,智慧萌生,思维延伸,再进行主题拓展、趣味训练自然会变得轻松自如,使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中顺利回归。

参考文献:

[1]姜博.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中国农村教育,2019,(7).

[2]申堃鑫.论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6).

[3]吴光俊.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8).

猜你喜欢

初中美术传承传统文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