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如何真正走进校园

2020-07-03顾之川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进校园中华传统

顾之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1月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启动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学习诗词歌赋、亲近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校园的一道风景线。然而,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重形式轻实效,有舍本逐末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让学生穿上古装读经典,上课前要拜孔子像向圣人行礼,老师穿古装、拿戒尺上课,甚至在幼儿园就推广少儿读经;有些高校举行毕业典礼时也以穿汉服相标榜,等等。第二,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本来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是传统的都是好的,更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应该进行扬弃,有选择地吸收。哪些内容适合进校园,哪些内容不适合进校园。适合进校园的,还要进一步地进行区分,哪些内容适合哪一个年龄段的孩子,等等。但是因为学术界、教育界研究不够,有让学生背“四书”“五经”的,有让学生背《弟子规》的,这些不仅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有可能使他们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第三,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较弱,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没有跟上,致使许多教师适应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要求,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这种现象还相当严重。第四,社会参与度低,家长更多地从功利目的考虑,即中考高考有没有用。这也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效果。

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在我看来,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教育政策层面的,有学校管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不宜简单粗暴,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关于形式化问题。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学术界、理论界尤其是教育理论界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给中小学提供可资利用的科学理论成果,尤其是缺乏可以借鉴的实用案例。广大校长、教师为了响应中央号召,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还处在摸索、探索与试验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现一些偏差,走些弯路也是正常的,没必要大惊小怪。相反,应该保护大家积极探索的热情,允许试错。第二,社会的浮躁心理与急功近利意识,反映到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新任务、新要求上,大家希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导致出现舍本逐末、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第三,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没有做到认识与实践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统一。为了突出学校特色,只能在形式创新上打转转,玩花样儿。

2.关于内容质量问题。目前,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科教材,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一些社会机构编写的课外阅读教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除了研究、实验不够外,还有许多社会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利益驱动,大家一哄而上,必然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种现象,必然给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传统文化里面有好东西,但不应该当作哗众取宠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牟利的工具。

3.關于师资问题。一般说来,除个别校外培训班外,中小学校没有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其中多数是语文、历史、思想政治课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三科统编教材普遍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现有教育体制机制下,一般中小学没必要也不可能配备传统文化专职教师。传统文化进校园,关键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关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理念问题,二是提高三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靠中小学,还需要家庭配合,更需要社会参与。文化界、教育界、文学艺术界、出版界要密切配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教材体系。有关社会团体应积极推荐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读书活动。结合青少年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国家公园等公共设施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为学生研学旅行提供方便,拓宽学校综合实践渠道。

猜你喜欢

进校园中华传统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