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五从军征》备课三部曲

2020-06-30韩晶

关键词:备课初中语文

韩晶

摘   要:古诗词篇目在初中部编本教材中的比重过半,古诗词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慢、散的现象,初中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的不合理现状,通过在课前三备、课堂三读中探寻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路径,探讨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也是语文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4-0015-03

一、课前三备

(一)素备文本

《十五从军征》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的第一首诗歌,教材在单元提示中将该篇内容定位于描写古人的社会生活,方法提示要“熟读成诵”,这里“诵”是在熟读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是“记诵”,正如教材课后练习指出的“背诵并默写古诗”。

换位学生视角思考,全诗共计八十字,内容晓畅,教材给出14个注释,初三学生凭借知识储备和教材注释已能自主了解诗歌大意。继而三思:文本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教师在本节课的引导作用何在?教给学生什么?思而后答: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节制的哀伤,留白的艺术想象;从“意”的视角,这一首朴素的叙事诗记录历史展现民生,一个普通人的爱与哀愁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印记,简练的文字蕴含着中华民族含蓄朴素的审美。这个老者形象蓦然让笔者联想到另一个普通人“卖炭翁”,二者均为普通劳动者,个人经历均着时代色彩,这两首诗一首为古乐府,一首为唐代新乐府,均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两首诗有如此多的相似点,如把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从辨析中走进这两首诗歌可否?

带着初备思考,笔者暂将本节课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定位于品析人物描写,教法暂定为通过比较阅读学习诗歌,素备文本后准备进入研读课标深入二度备课。

(二)研备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准绳,为找准备课定位,从课标的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和学习评价三个维度再次对接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四学段阅读第九条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怎么学:在阅读教学具体建议部分提到“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阅读方法“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还特别强调了“朗读”在各学段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怎么评价:课标对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在研读课标发现:“诵读”“朗读”是高频出现的词汇。“读”在古诗词学习中既是学习内容也是过程方法,最后的评价也是通过“记诵”来实现的,由此,笔者将本节课的教法定位朗读,知识与能力目标补充一项“记诵本诗”。另外,教学目标最终呈现是:在积累之上的感悟与运用,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这是一个联系发展的学习过程,笔者拟定用比较阅读助推学生运用与欣赏古诗的能力。

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实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走近学生了解学情,是备课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学设计的最后定音。

(三)详备学生

真实详细体察学情,主要从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两层入手,通过和学生交流谈话,发现学生从语文知识层面对古体诗、乐府诗相关知识了解模糊;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积累了一定量类似题材古诗,学生很熟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和《石壕吏》。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等宽,九年级学段的学生对战争和兵役题材的影视作品有较多了解,对战争和兵役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有较朴素直观的感受。

在了解学情后,将古体诗和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加入知识与能力目标。在三备基础上,确定本课目标。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诗歌,了解“乐府诗”相关知识,在理解诗歌意蕴基础上记诵诗歌。2.通过对比阅读人物描写的手法,了解“乐府诗”写实的特色。3.梳理诗歌情感脉络变化,感悟战争与兵役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阅读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叙事诗的写实风格和梳理情感脉络。

教学方法:诵读,对比阅读。

课前准备:1.课前请学生反复诵读两首诗歌。2.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正音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3.教师分发关于“乐府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课堂三读

(一)初读感知大意

学生活动:1.朗读诗歌,注意读音与节奏;2.交流初读印象。

教师明确:字音断句;《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位出征60年的老兵回乡,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战争与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二)再读异中求同

教师活动:提问这两首诗来自于汉乐府和新乐府,今天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大家觉得是否“违和”?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屏显提示:你可以从诗歌主题、诗歌题材、诗歌写作特点、诗歌意象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例如这两首从题材上有相似性,都選取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历,《十五从军征》写了八旬老兵返乡时的见闻,《卖炭翁》写了卖炭求生的老翁卖炭不得反被勒索的遭遇。

环节一:比读人物描写

1.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十五从军征》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

学生活动:朗读上述人物的动作描写诗句,进而思考其他人物描写手法。

教师活动:朗读指导,这两句都是连续的动作描写,第一句朗读语速慢,声音低沉,用以表现情真意切的哀伤;第二句刻画了卖炭翁在饥寒与疲惫中挣扎前行的情态,朗读要缓而低沉,第三句刻画了跋扈的宫使专横地趾高气昂蛮不讲理的面目,朗读声调要高,语速要快。

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语言描写语句,体味人物的情感。

教师活动:朗读指导,这两首诗中都有问答,读得要轻而缓,《卖炭翁》作者借问答来交代人物身份的特定写法,语句可相对平淡,体味“身上衣裳口中食”一句写出卖炭是老翁生活的唯一来源,要讀的深沉悲切。

环节二:比读情感波澜

师生共同梳理两首诗的情感波澜:老兵充满期待→希望渺茫→彻底失望→落寞茫然;卖炭翁辛苦期待→反常心理→天随人愿之喜→世道欺人之悲愤无奈。

学生活动:班级展示朗读整首诗。

教师活动:朗读指导,这两首诗均由情节带动情感节奏变化,具有相似起伏性,由卑微的期望到失落的悲哀,所以朗读时要注重情感的波澜变化,期望的相对高昂到失望的悲哀。值得注意的是,古典诗歌的含蓄之美在这两首诗结尾的时空留白、人物事件的留白中表现的很充分,所以结尾处要读出深沉隽永的味道,教师在此处要范读。

学生活动:模仿教师朗读。

(三)三读同中寻异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诗歌人物描写方法的不同点。

教师活动:指导点拨。

环节一:人物出场形象刻画不同

《卖炭翁》人物的外貌描写;《十五从军征》的白描写法。

教师明确:在介绍完卖炭翁的职业之后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精炼传神地肖像描写出场,可谓“浓墨重彩”,既交代人物的年龄苍老又暗示其生活艰辛;老兵出场相对平淡,未着意介绍其外貌,只有一组年龄数字的对比,在平淡中激发读者对苍老征人形象的想象,紧接下句急切的问句,在白描中突出急切盼归的人物形象。

环节二:人物心理刻画不同

教师活动:明确《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直接通过人物的反常矛盾心理,反映出老翁的悲惨生活遭遇,相似链接《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十五从军征》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是在动作与对话中展现人物心情,例如“羮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语言在克制中蓄势,将老兵的孤独悲哀推向高峰。

学生活动:在理解辨析基础上,当堂成诵,比赛背诵。

猜你喜欢

备课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