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实验教学,让化学课堂更有“化学味”

2020-06-29张庆华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2期
关键词:课堂效率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张庆华

摘 要: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是实验的能动参加者,只有学生积极能动地参加,才能保证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这是有效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且必要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核心素养;化学味

【案例背景】

1.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化学老师都疲于应付提高均分,弱化了实验教学,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追求的方向。化学课理应加强实验教学,让课堂更有“化学味”。

2.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区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教学擂台赛),所上的课题是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经过认真紧张的准备,最终获得了一等奖。在压力下激发的潜能让我有了平时不曾有的发现和收获,现对“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设计过程做如下总结。

【案例过程】

几年前上过本课题的校公开课,当时听课老师的评价还是挺好的,随后的教学中,对该课的教学我基本上沿用原来的思路,未做大的变动,感觉效果还不错,但这次是参加赛课,需要我重新反思这节课。

原有的设计(取部分导学稿)

一、火——人类的朋友;燃烧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1.你知道生产生活中哪些方面要利用火吗?

2.什么叫燃烧?

二、如何得到火?——燃烧的条件

三、火有时是魔鬼,火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反思:

1.较好的方面

(1)重点突出:一是燃烧条件的探究,二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引导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以上重点。

(2)突出燃烧的利和弊,PPT中呈现了较多火的应用、火灾和救火的图片,应该说对学生视觉上有强烈的冲击,通过三个环节的安排让学生较好地认识到燃烧的两面性,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2.不足之处

(1)课题的引入比较平淡、直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2)燃烧的定义得出比较直接,缺乏思考归纳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演示实验是按照教材的方法来做的,没有创新,容易产生污染,“水下生火”的实验也容易失败。

(4)缺少学生实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显然,以这样的设计去参加赛课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突破,获得亮点,让这节课上得出彩?我不断地去思考、琢磨每一个环节、细节,备课稿改了又改,始终都不那么令人满意。机缘巧合的是,有一天看到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我也尝试着去“格”了一下化学,追本溯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于是我有了思考的方向。

▲新的设计

(引入)

投影:燃着的火柴的图片   标题:火柴的秘密

让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分别点燃火柴,其中一个将火柴头向上,另一个向下。让学生观察两根火柴燃烧的现象。

提问:1.你知道火柴为什么可以燃烧吗?

2.两根火柴的燃烧现象为什么不相同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燃烧的有关知识。

(新课学习)投影:燃烧与灭火

一、什么是燃烧?

投影:蜡烛、硫、木炭、铁丝、镁带等可燃物燃燒的图片

让学生归纳燃烧的定义。

二、怎样才能燃烧?——探究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7-1 (改进:将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入试管并用气球密封,用清洁球固定在倒放的橡皮塞上,把白磷卡在清洁球中,利用清洁球防止白磷滑动。)

分析:(1)燃烧的条件。

(2)改进后的实验和教材上相比有什么优点?

学生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组汇报,讨论。

解决问题:解决引入时提出的两个问题。

问:1.点火柴时火柴头是怎么让火柴达到着火点的?

2.猜一猜:火柴头燃烧时产生的白烟是如何产生的?闻到的刺激性气味又是怎么回事呢?

3.火柴头中含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它们又是起什么作用呢?

4.为什么火柴头向下比向上时容易燃烧呢?

过渡:1.聪明的人类早就掌握了燃烧的条件,并让燃烧为人类服务。

投影:生产生活中利用燃烧的图片

讨论:燃烧的利与弊

投影:火灾的图片

2.当燃烧威胁到生命财产安全时,就要想办法让燃烧停止。

三、怎样让燃烧停止?——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完成课本129页“讨论”内容,并同步投影相关的灭火图片。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火场练兵】

1.学生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用尽可能多的办法将其熄灭,并解释其原理。

2.演示实验:130页“探究”

投影:介绍常见灭火器

播放火场自救的小视频

四、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

1.知识主线: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方法主线:科学探究法、对比实验法、控制变量法。

【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较好的方面

1.加强了实验教学,彰显学科特点,让课堂更有“化学味”

(1)对比原来的设计,首先,引入更具有吸引力。(原本想用“魔棒点灯”的实验引入,考虑到相关原理不易解释,故放弃。)火柴是学生在实验中常用的物品,问题的设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其次,在探究完燃烧的条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火柴燃烧的“非主要现象”,结合燃烧的条件一步步对火柴燃烧的奥秘完成了解密,帮助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并且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2)关于燃烧条件探究的演示实验,我采用的是改进实验,现象明显,且很环保。①通过与教材实验的对比,提高了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更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提高环保意识。②通过对三处可燃物燃烧现象的对比、分析掌握了燃烧的条件,进一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3)增加并改进了学生实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课本上的实验活动3是通过对乒乓球和滤纸的燃烧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国际乒联推行新塑料乒乓球代替原来的赛璐珞乒乓球,而新塑料不易燃烧,无法完成本实验探究,当然,如果用原来的赛璐珞乒乓球做燃烧实验则会产生有毒气体,所以我采用煤块、小木条和小石子来代替乒乓球和滤纸完成了实验探究。(实验准备中的一个发现:采用浴室锅炉用的煤块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容易崩裂,后改用蜂窝煤避免了这种现象。)

(4)在探究灭火的方法時,让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把蜡烛火焰熄灭,然后分析相应的灭火原理,学生踊跃上台进行了展示。(有学生在解释吹灭的原理时认为是吹出的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我立即提供信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约占百分之四,同时氧气仍然约占百分之十六”。学生稍加思考后,很快明白不是二氧化碳的原因。再告知灭火器中的风力灭火器,学生就对这个吹灭的原理不难理解了。这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备课的重要性:备课时不光要备教材,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多一些预设就多一些上课的把握。)

(5)增加了自制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实验,让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高潮,并且提供相关物品和药品的图片让学生尝试设计简易灭火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理解了一般灭火器的原理,为灭火器的学习打下基础。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思维

(1)燃烧定义的得出。我把教材上出现过的蜡烛、硫、木炭、铁丝、镁条等图片逐一进行了投影,首先是让学生看图片猜可燃物(比赛),然后让学生对比以上燃烧现象,归纳燃烧的特征,进一步得出燃烧的定义。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气氛热烈,很好地体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理念,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整节课通过“什么是燃烧”“怎样才能燃烧”“怎样让燃烧停止”三大问题的设置,明确了课堂的主线,让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帮助学生培养了化学思维能力。

(3)带领学生既归纳了知识线又归纳了方法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不足之处

(1)上课时间只有40分钟,关于灭火器的学习,由于临近下课,仓促解决,一带而过。另外,没有准备灭火器的实物,这也是不足之处。

(2)在演示自制泡沫灭火器时,由于疏忽没有用力按住橡皮塞导致橡皮塞冲出,(当时心里一慌只是说“好猛啊”)课后我很后悔,本来可以借助这个意外去引导学生分析泡沫灭火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同时也能发现这类灭火器的安全隐患,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素材居然让我错过了,怪自己的应变能力不强、实验能力不强,更怪自己的备课存在疏忽和遗漏,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案例后记】

1.教学是一线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我们经常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对教学的研究和反思,导致我们的教学能力停滞不前,教学质量也就很难提高;缺少了研究和反思,我们只能终年在机械重复中打转,专业成长成为空谈。

2.国外很多学校化学老师的办公室就在化学实验室,而学生的化学课也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化学味”十足,很期待我们也能有这么一天。

参考文献:

刘知新,梁慧姝,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80-183.

编辑 常超波

猜你喜欢

课堂效率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