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2020-06-29王小燕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2期
关键词:初中教育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王小燕

摘 要:任何教学都离不开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是如此。因此,作为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应当融入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应该遵循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应当在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构建中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其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来源,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的回归之所,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施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学习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联想到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知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化教学是指在课本学习中融入生活中的知识素材,让学生在生活化素材和课本教材的融合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其实单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本身来看,是非常枯燥的,尤其是法治部分,因为涉及一些法律条款,学生更是看得头昏脑涨。在这样的情形中,自然也就无法深刻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但若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融入生活中的例子,那么就可以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让学生在创新的教学内容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当中,教师还可以以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对“接受教育是学生的义务还是学生的权利”进行探讨;或者教师也可以以学生视角对学校的霸凌事件进行分析,在分析后让学生了解到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方式。这样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以学生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深入课堂讲解,可以在提高教学效果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道德与法治自学体系

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道德与法治的自学体系。初中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时,可以结合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在充分联系书本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后,以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为基础分析生活实际,从而在生活中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内化知识,吸收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道德部分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不随地吐痰,给予旁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当遇到老人过马路时,可以适当扶一把;当公交车坐满而有怀孕的妇女上车时,可以为其让座;当清洁工阿姨累到跌倒时,可以将其扶到旁边坐一会儿,甚至可以帮助其一起清扫地面等。当教师在教学了法治部分的知识时,就需要让学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要遵法守法,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不做违法犯法之事,不随意伤害他人;遇到旁人被欺负时,利用适当的方式救助,如告诉老师、家长或者偷偷在一旁打报警电话等,以此帮助学生树立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有利于加强学习深度

就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看,教师过于注重对书本内容的讲解,而缺乏对知识内容的实践。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停留在表面,使其知识学习过于浅显。但若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够进行生活化教学,那么不仅能够更加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还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应用所学知识,更是能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诚恳待人、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等法治意识,能够在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时意义化学生的课程学习。

二、有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生活导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新课导入。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并不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也正是因此,学生才会缺乏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兴趣。而部分教师虽然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但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导入方式,只是用苍白的语言导入课程,以致学生的知识学习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理解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后,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发展需求为依据,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程。利用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或者事件,来强化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比如,教师在讲解《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时,就可以先以学生的成长顺序为依据,让学生自己准备与朋友的合影,并利用多媒体的PPT功能,充分展示出这些图片。在PPT的展示中,教师需要让其自主配上相应的音乐,可以是怀旧的音乐,也可以是与友谊相关的音乐;可以是古典音乐,也可以是流行音乐;可以是带歌词的音乐,也可以是纯音乐等。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以生活为立足点,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提升自己的学习参与度。

(二)整合生活化素材,激发道德共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其实有许多内容都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联系和整合书本中的教学素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和挖掘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因子原型,变抽象和空洞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为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教材资源的整合改造,实现对课外生活资源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事例时,对课本上的道德与法治内涵进行感悟。

例如,教师在讲述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遵守社会规则》时,首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案例,如公交车上年轻人为老人、孕妇让座;校园里学生捡到钱后上交;回家路上对老人、乞丐的一些救助等。在展示这些案例后,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在乘坐公交车时有哪些注意事项?若是答应了朋友的事情无法做到应该如何?在遇到有人受欺負时应该如何帮助受欺负的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所学知识为依据,以生活实际为前提,对不同行为中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对道德与法治的精髓和现实价值进行深刻感悟。如此一来,就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可以帮助学生感悟道德与法治的价值意义,促进其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树立。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实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事实上,在生活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化情境学习知识。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建立生活化的场景,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对其中的角色进行扮演,以此对内容场景、场景中的角色进行身临其境的感悟和体会。

例如,教师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一课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对自己所知道的社会中经常出现的违法案例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加强了解法律,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其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从而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尚小,多数有着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因而在模拟生活化的场景时,教师还需要对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进行转变,使其能够由枯燥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短剧,再让学生参与到短剧的表演中。或者教师也可以在課程讲解中选择热门话题,并让学生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如此可以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下,增强其课堂参与度,提升其话题讨论能力,增加其生活感悟经验。

(四)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际上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贯彻“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以新课程标准为教育背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优化。如教师在讲解法律常识内容时,就可以引入生活化的知识内容,并在讲解中指引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对社会中和法律常识相关的现象进行观察,而后进行生活实践。学生在这样生活化的实践中就可以真实地了解和感受到所学知识,可以内化感悟教师讲述的内容,从而在实际验证知识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此外,初中教师在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过程中,还可以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生活实践完成作业,这样可以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时也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他课程以知识技能为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辅,而此门课程以德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知识技能为辅。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此项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融入生活因素,应该在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后实现知识到生活的回归。针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融入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体现“生活本位”“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以此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魅力的感受,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姜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文渊(中学版),2020(5):432.

[2]娜孜古丽·越索勒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2020(31):241.

[3]胡婷婷.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20(24):221-222.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初中教育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