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在高中哲学课堂中优化问题设计的探索

2020-06-29韩静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2期
关键词:规律哲学教材

韩静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仅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样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提问更需要智慧。高中政治新课程确立了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的三维目标,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和高中学生一致认为哲学知识的学习是最吃力的,因为哲学是具体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最一般、最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而对于中学生来说,缺乏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此,很多教师在优化哲学问题的设计上作出过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只是简单地围绕教材中的概念、原理来直接设计问题,内容单一,形式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的注意力。怎样才能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既轻松又扎实地把哲学课学好?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在课堂上,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难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很难一次性完成。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合理安排好问题的梯度,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要么偏难偏繁,只适合引导优秀的学生思考,而其他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要么又过于简单只侧重基础,让一些优秀的学生有“吃不饱”的感觉。优化问题串的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在问题的提出和设计上要有层次感,要循序渐进,设置的问题要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话说”,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我在讲授“辩证否定观和创新意识”一课时,先简单提问:我们身边有哪些创新的例子?学生踊跃举例。进而又问道:同学们知道他们是在什么基础上创新的?保留了哪些?又对哪些部分做了调整?你觉得这样改进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得出“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以及“创新的意义”的观点。

二、优化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生活出发,让学生有话可说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问,学生才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所以,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如果问题脱离生活实际或导向不明确,会导致课堂“僵局”,学生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

如在哲学第一课的教学中,有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串:(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对于刚刚接触哲学知识的学生而言,这些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对于那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问题,教师不能强行灌输,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个难点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问题间具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学得入脑、入心。

三、伺机而动巧设问,让提问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助推器

伺机而动的提问就是针对学生表现,把握最佳提问时机。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这个时候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教师的提问特别凝心。

例如,在讲授《认识的源泉》一课时,我引用了葛洪《肘后备急方》和屠呦呦的材料。

师:东晋的葛洪寻书问义,阅读大量医书是借鉴别人的经验,这是一种间接的经验。他在行医实践中总结治疗心得并搜集民间医疗经验,又是他的直接经验。通过实践,他获得《肘后备急方》这一认识的成果。而今,屠呦呦又从《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到了启发。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同时请大家一起思考: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为什么屠呦呦还要阅读中医古籍?

设计意图:在学生本身很熟悉的材料基础上,找到两则材料的“关节点”,在此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通过引导,最终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結论,并能区分认识的来源与途径。

伺机而动的提问不仅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科学预设学生的思维障碍,还要灵活处理课堂生成情况,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在学生“需要”时,及时地提出问题。事实证明,伺机而动的提问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

四、基于两个规律优化哲学问题串的设计,注重问题的逻辑性思维

高中哲学课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阅读性,教材按照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设计,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但是,有的节段内容跨度较大,部分知识专业性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欠缺,对教材中某些结论性的观点不容易接受,思维出现“断层”,往往就会产生疑问。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可以基于两个规律:一个规律就是知识的逻辑顺序,一个规律就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调整知识顺序展开提问。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

根据教材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结构。这是由中学政治教材的特点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的。但教材结构毕竟是凝固了的,要把它升华为学生的素质,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但调整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依据一定的原则为特定的目标服务的。我们要遵循教材的科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教学需要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应该充满哲学智慧。教学对象不同,提问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以上几种提问策略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运用。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规律哲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