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

2020-06-29张小龙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2期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策略探究核心素养

张小龙

摘 要: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变革方面的难题,在课堂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开展多样化教学实践,帮助受教育者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受教育者卓越的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实践中,教师要高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转移教学实践的关注点,即关注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模式、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和多角度评价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核心素养目标的制定深受课堂知识与实践技能、素养形成过程与教学实践方法等各方面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对素养形成过程与教学实践方法、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与价值观塑造的完成度质量考察和程度测算较难,继而对课堂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过分重视造成素养形成过程与教学实践方法等目标不能高效率落实。综上,初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理应构建素养培育理论系统性框架,保证受教育者在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吸收中形成良好健康的价值观。

一、在教学实践中“活学”

(一)提升教学活动体验性

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推动早日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活学活用”要求教学实践用“活”信息技术课本,而不是利用信息技术削减受教育者对学习的渴望。教学实践中,教师理应将抽象的技术型计算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的真实案例相结合,提升受教育者的实际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生活中的计算机实例处理情境出发,帮助受教育者快速吸收符号化计算机知识和了解处理方法。教师如果一味地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单调灌输书本知识,缺乏对受教育者核心素养深层培育的教学实践策略只能达成知识传输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进行深度思考,真正认识到将课本知识单方面灌输给学生仅单独实现了表面上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的计算机核心素养还未能真正形成。教師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明白计算机知识只是实现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目标的途径和媒介,却不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教师在教授七年级下册初中信息技术第四章“文字处理”中的第四节“图文混淆”时,可以将图文知识和生活情景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习图文混淆的相关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将计算机知识和生活情境有效结合才能高效锻炼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所以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设置具体情境,在一系列的生活实践、知识操作和教学介入等真实的学习体验感下,增强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感受,拓宽学生全面发展道路,感受计算机知识在生活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所需的实践、创新和思想品德能力。

(二)重视“有效”教学实践

有效教学实践包含课堂有效提问和教师巧妙设计问题,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提问有益于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中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多角度、高深度展开课堂知识,有利于形成高效率的实践性教学[2]。课堂有效提问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实际发生内容及大致情况,在计算机技术教学中具体、实际且创新的有效提问,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参与积极性及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最终解决问题。有效提问是否全面、高效还取决于是否具有科学性。教育工作者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不断设问,最终合作助力新教学思想的产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理应正确认识自身和受教育者的教学地位,开展创新的教学实践模式,追求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不同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太过于看重技术技能知识的教授,忽视提升受教育者的思维,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死板、僵化和封闭,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开发头脑的深度思维能力,大幅降低参与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兴致。如,教师在教授七年级下册初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美化文档”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不断训练完成对整章知识点的掌握。在缺乏主动性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过于依赖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分析、解答从而错过锻炼自身能力的时机,教学实践的重点在于发现受教育者的价值、学习潜力及个性,在不断的创新变通中最大化地开发教学实践价值,按照受教育者的需求制定教学实践方法,顺势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转变为“主动求学”

(一)自主探究技能培养

“人本化”教学实践,以接受知识为主,丰富实践学习方式为辅,变革传统信息教学纯灌输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全方面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将关注点转移到锻炼受教育者发现问题、研究难题和探索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充满创新探索性的课程,所以教师更不应坐而论道,束缚受教育者的学习成就感。例如,第一册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教育工作者只是一直按照“灌输式”教学的方法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一味地按照书本知识点顺序讲授Word 2003计算机知识,片面地认为学生会高效地接收,这只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探究和思考具体问题的能力。最好的教学实践方法应是最大化开发学生的构想及思维能力,要求开展创意的图文内容展示,让学生在完成设计图文、寻找展示素材的同时探究接触社会现象,增强核心素养中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

(二)批判、质疑的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白盲从信息技术知识会在无形中削减理性意识和独立精神。用批判思维看待教学实践中的信息技术知识才更易发现真理性的规律,并且赋予学生开阔自身视野的能力[3]。例如,第一册“文字处理”上用Word制作“麦积山”小报,教师一般会对Word小报细节进行讲解分析,教授学生文字处理方法,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从学生角度来看,其真正需要的是发现自身所缺少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思考和能力锻炼,教师应将其他景点的小报制作也作为课堂实践拓展性的要求。

(三)独特的学习定制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发每个受教育者的天赋及偏好,并且最大程度利用其优点培养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例如,第二册“演示文稿”的相关制作内容,教师如果规定演示文稿制作范畴,不准有任何一处的制作个性,那么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无疑是完全失败的。学生在制作学习上的个性在最初教学就会被毫无余地的压制,可想而知,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社会上更难有发展专长和兴趣的机会[4]。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与需求,按照他们的接受度来更好地利用更有效的资源。当学生被迫接受教师单纯概念性的知识讲解方法,将会限制和约束他们的思维,导致学生习惯性接受知识,很少会积极追求自己的个性及兴趣偏好。所以,教师采用独特的方式制定教学实践策略更易于受教育者发展。

三、结语

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不仅可以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还可以实现“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伟大目标。培养文化素养体现在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充分高效学习技能、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素养在于学生可及时运用信息技术处理相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在人文、学习、创新、健康和责任方面长远协调、全面发展,才是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真正远大目标。信息化时代生活形式复杂易变,当代青年人理应高效应用信息技术、探究思维和多角度思考方法来处理实际生活难题。高效率的教学实践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脱离教学目标,更规范地制定教学实践的最长远目标,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毛盛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39):1.

[2]潘梅.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0):42-43.

[3]尚云.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14):140.

[4]柏燕婷,宋慧军.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探究[J].新课程,2019(34):67.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初中信息技术策略探究核心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