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食品类专业建设与改革探析

2020-06-29孟庆姚会敏闫泽华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乡村振兴

孟庆 姚会敏 闫泽华

摘要:依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探究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借助问卷星平台对平顶山区域内三所高职院校进行毕业生返乡意愿与创新创业意愿的调查,分析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困境。以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食品类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出路分别为: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培养学生乡土情怀,扎实就业指导。深化专业建设改革,不仅能够很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也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出口”,以“出口”带动“入口”,从而推进食品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作为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社会职责,食品类专业牵手农业和加工业,更应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专业优势,切实发挥好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基本职能,而如何培养出一批“素质高、技能强、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提高产学研融合实现科技服务农村,如何实现高职院校精准助力乡村振兴,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供给和技术支持,是一个值得高职院校每一位老师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卷样本总体概述

结合文献查阅和专家建议,借助问卷星网络平台对平顶山区域内的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以及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问卷采取网络答卷形式,在课堂、图书馆、食堂以及自习室发放调查二维码,并随机进行现场互动问答讨论,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个人背景、留农意向、政策了解情况以及返乡创业态度和意向,收到问卷894份,有效问卷890份,有效率近100%。

本次收到的问卷中,学生93.82%来自于河南,6.18%来源于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区,有效问卷中男性502人,占问卷总人数的56.4%,女性388人,占总人数的43.6%。其中在校大学生812人,应届毕业生52人,往届毕业生25人。

二、问卷项目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问卷项目调查结果

1、对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政策了解不到位。调查中发现41.46%的学生选择:“了解政府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在现场追问知道哪些政策细则时,多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回答,而约57.98%的人选择了并不了解。说明乡村振兴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工作并不到位,而这一点,校方是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2、返乡创业态度及返乡意愿形势喜人。从统计结果中看出,55.06%的学生选择了愿意尝试返乡创业,并且在看待返乡创业的态度上发现,有35.84%的大学生选择支持返乡创业,62.02%的学生保持中立的态度,说明更多的学生愿意从自身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更加谨慎地选择返乡创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只有极少数(0.79%)人员反对返乡创业。

以了解政策与创业态度和返乡态度做交叉分析的结果可知,在了解返乡政策的人员中,更多的学生选择愿意返乡创业,说明如果在政策宣传到位的情况下,加强学生自身技能的提高,给予更多的技术帮助和引导,为乡村振兴储备食品加工类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确实有效、可行的。

3、关于返乡创业促进因素和困难因素的分析。针对返乡创业促进因素和困难因素,根据有返乡创业意愿和没有返乡创业意愿进行了交叉分析统计,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根据返乡创业促进因素统计结果发现:愿意返乡的学生中51.12%选择了乡土情怀,42.77%的学生更期待借助家乡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来为自己谋求更好的未来发展,而从“不愿意返乡创业”的选择中可以看出,政策扶持和未来发展前途是他们更看重的因素。同时从返乡创业困难因素选择调查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愿意返乡”的学生中,家乡基础设施和福利待遇有待提高、专业不对口以及对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力度了解不够深入都成为了阻碍他们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而从“不愿意返乡创业”同学的选择中,恰恰也正是专业不对口以及家乡基础设施和福利待遇有待提高导致了他们不愿意返乡,导致对返乡创业态度不积极。我们还能看到在所有的创业困难因素选择中“其他”选项最多,通过随访和交流,很多同学表示“创业资金…‘创业环境与方向”以及“创业经验”等都是阻滞返乡创业的因素。

4、关于返乡创业领域和项目选择依据的分析。问卷中提出问题:如果您要返乡创业,那么选择领域和项目依据是什么呢?35.91%选择了与自身专业结合、31.76%选择了与家乡经济发展状况相结的选项,只有7.08%的人选择了当今热门专业,说明现在的大学生更愿意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家乡发展出发,而不会一味地追求新兴、热门行业。

问卷中还提出:您认为政府还应该从哪些途径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呢?35.84%的学生选择优化城镇乡村产业结构,深化改革、促進城乡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分析结果看出:高职院校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产教融合,加强学生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势在必行。

(二)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调查时的交谈内容,分析总结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要困境如下。

1、高职院校涉农类、食品类专业招生难。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难题:招生难,特别是涉农专业,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出现由于完不成招生计划而面临计划缩水、专业被砍的窘境。造成如此难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社会整体高考生源总量不足,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另一方面,由于从事农业生产较为辛苦,收入相较低,农村的教育、医疗、生活资源相对落后、不足,致使许多家长和学生不愿意选择涉农专业或者食品类专业。

2、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课程内容相对滞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各地的乡村特色产业也逐步形成,乡村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乡村企业需求的是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要求人才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不够贴合生产,同时也存在相关专业实习、实训项目存在与企业实际工作环节脱节的问题。

3、毕业生返乡留农形式严峻。从调查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于返乡、留农的理性态度值得肯定,但是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学生毕业后没有回到农村。他们更理想的职业是“起点高、职位高、薪水高”的“三高”岗位,更倾向于企业牌子响一点、工作内容轻松一点、工作名声好一点的职业,而农村大多数岗位都不能满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心理预期,也不能满足学生家长对他们逃离农村的期待。

4、返乡创业存在多角度困难。许多高职高专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认知误会和价值偏差。不少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误认为是教学生如何开工厂、如何当老板的,认为创新创业必须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和社会背景支持,认为与普通学生没有任何关系,特别是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一种奢望。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宣传,让广大学生明白:“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启发”。

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自信、人际交往障碍、从众心理强烈等问题。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往往对社会发展趋势、政府利好政策毫不知情,甚至不以为然,无法感受到大众积极创业、万众投身创新的良好氛围。

高职学生还存在缺乏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创新创造能力弱的问题,课堂上只能单向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对于知识难点、重点把握不准确,缺乏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和毅力,导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创业领域多数集中在专业性较低的中、低端产业,普遍存在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结合度差,创业优势弱,创业成功率低,创业持续时间短的诸多问题。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食品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一)结合区域农业特色产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平顶山区域有很多传统的特色农业:烟叶、张良姜、翟集米醋等,也有新兴的种植业、养殖业。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便于服务区域经济,尤其是食品类专业,可以实现与区域特色涉农产业无缝对接。

为了振兴国家提倡的供给侧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食品类专业在专业教学上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情况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标准,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要求无缝衔接。

综上所述,我院食品类专业将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调整为专业核心课,并根据河南省尤其是平顶山区域农业产业特点,设置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果蔬加工和乳制品加工作为食品加工课程中的重点内容,相应地调整了实验项目和实习实训内容。但是由于食品加工种类多,仅靠学院建设很难满足诸多实训项目的开展,使学生在部分项目的学习和实践方面需要加强。

解决的措施是政府、高职院校共同出台助力政策,加强校企、校社(合作社)合作,进一步整合课程内容,为农村企业培养高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融入文化,思政进入课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教师在制定课程大纲的时候,不仅要注重课程结构的调整,还要注重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探索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例如,我院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师一般将第一次动手实践课程安排在中秋节前,并将课程内容确定为广式月饼的制作,在课上引用历史故事,讲述“家团圆”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布置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上传父母享用自己制作月饼的照片。通过思政融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以赛促教,助力学生技能提高、产品创新

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一直是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备受瞩目的话题。我校积极组织并引导学生参与技能培训和各级别的技能竞赛,实现了提高学生技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助力學生更好就业的目的。

烘焙课堂上设置开放性教学任务:“中秋创意月饼的制作”。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团队协作确定制作方案,由小组共同实践制作出一款创意月饼,还可经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参加河南省大学生创意中秋月饼比赛。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还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创新创意的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促进产教融合,实现科技服务乡村

目前,政府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地推动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初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特色不够明显、品牌化不够、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不足、农产品多为粗加工等问题。因此,亟需借助高校科研人员提升农产品加工尤其是深加工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高职院校应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参与校企协同创新,另外,政府还应资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

(五)全方位开展教育宣传

在校园内开展教育宣传,不仅将服务乡村意识有机地融入课程和教学内容,还应该对非农专业的学生运用选修课、知识进座、主题班会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例如,邀请校内专家利用团组织活动以及主题班会开展《走进美丽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主题讲座,在校园内形成服务乡村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梳理和排除“鄙农”的负面心理,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思想上尊重“三农”,在心理上接受服务“三农”。

(六)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搭建返乡桥梁

针对调查情况,一方面宣传成功的乡村就业创业典范,一方面宣传国家、学校关于高职学生服务乡村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优惠福利。加大职业规划的教育工作,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学校各个系部不仅在主题班会、就业指导课程中展示农业产品创客空间的优秀案例,介绍现代科技兴农的发展趋势,利用双创板报、宣传标语、微信公众号、QQ群公告等网络形式进行渗透式宣传,扶持树立典型的乡村创业毕业生旗帜,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技术技能职业农民的队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地方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