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视角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0-06-29张丽莉冯小燕

出版广角 2020年11期
关键词:媒介微课素养

张丽莉 冯小燕

【摘要】  大学生作为未来数字化社会的领军者,其新媒介素养的培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当前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培养还沒有形成独立体系。为充分利用微课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生层面来看,应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培育与管理能力,建立新媒介素养微课教育框架,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一流教学团队;从宏观层面来看,要建立新媒介素养微课教育发展体系,实现多主体合作的教育格局,创建智慧校园,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关  键  词】微课;大学生;新媒介素养

当下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这个时代对人们的媒介素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新媒介素养是基本要求。我国对新媒介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虽然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新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还未形成相应体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具备新媒介素养至关重要,本文从微课视角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新媒介素养

1.媒介素养与新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一词来源于英文“media literature”,被译为媒体素养、传媒素养、媒介认知能力等[1]。新加坡学者林子斌指出,媒介素养包含传播学、媒体研究、文化研究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ture Education)对媒介素养的定义为:在不同媒介形式中利用、分析、评估与沟通信息的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是对传统媒体信息的读写能力。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提出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选择、理解、批判、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及理性的反应能力。这是目前研究者普遍偏向的媒介素养定义。

媒介素养经历了印刷媒体时代的阅读、理解、书写素养,电子媒体时代关于广播、电视等的视听、数字化素养,电脑及电子存储设备时代的信息素养,发展至互联网和多媒体时代,新媒介素养出现。对新媒介素养的理解,一些媒介素养研究者提出是在Web2.0时代面向新兴媒体的媒介素养。美国学者Henry Jenkins指出,新媒介素养是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具备的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他认为当代青少年应紧跟时代文化发展潮流,提升自身的技能、知识及其他能力。学者余秀才认为,新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触、解读和使用新媒介及新媒介信息时表现出的素质与修养[2]。由此看来,新媒介素养是与时俱进,具有多元、动态开放等特征的,“新”主要体现在个人关注互联网和新媒体、与新媒体进行交互方面;“素养”主要指新媒体环境下个人所具备的读写能力。

2.新媒介素养的核心技能

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为受众呈现多样化的信息,受众除了体验感官上的刺激,还形成交流互动、在线视频、虚拟现实场景等多样化的感受,能真正沉浸于媒介中。这些信息可以活跃受众思维,调动其创造性与积极性,但如果受众缺乏较强的新媒介素养,也很容易被其中隐藏的信息欺骗。因此,新媒体时代受众必须不断提升新媒介素养。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新媒介素养更应该得到良好的培养。

Henry  Jenkins在课堂传统素养、研究技能、科技技能、批判分析技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需要掌握的11项新媒介素养技能,具体包括游戏、表现、模拟、挪用、多任务处理、分布式认知、集体智慧、判断、跨媒介导航、网络、交流等,并对每项技能做了定义,形成了技能框架[3]。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技能框架将传统媒介素养技能与新媒介素养技能结合,将大学生需要的技能分类分层,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应具备综合、评估、创造、参与等能力,明确了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的方向。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将新媒介素养技能概括为使用消费、参与创造、交互协作三个维度。其中,使用消费包括对新媒介的使用、获取、辨别、分析、评价能力;参与创造包括社会参与、生产创造能力;交互协作包括交流互动、协作探究能力。

3.利用微课开展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变革,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为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者突破时空限制,碎片化、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各种“微”教育融入学习者的学习思维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自我管理能力也在不断发展。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有关的问题包括手机依赖度过高、信息判断力不足、表达协作能力不够等[4]。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新媒介素养水平势在必行。首先,利用微课进行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大学生的学习以课堂学习为主,通过微课定期更新学习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这样既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又加强了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其次,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水平不一,利用微课进行新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

二、微课视角下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1.提高大学生自我培育与管理能力

首先,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介及信息的认知和管理能力。教师可在微课程中设计相应内容,介绍一些网络中常见的新媒介,让大学生认识到除娱乐外,通过网络还可以汲取很多有用的知识,了解各种常见新媒介的功能及特点。其次,帮助大学生认识新媒介的作用。媒介之间的竞争导致媒介传播信息泛滥,要帮助大学生进行反思,分析媒介信息,形成科学判断,进而寻找适合自身的信息获取模式。大学生应提高分辨信息的能力,多方面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后再进行讨论和评价。再次,在信息传播方面,可总结多个实际案例,比如朋友的QQ、微信账号被盗等案例,提醒大学生收到信息时先分辨再传播。总的来说,各种平台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要让大学生养成冷静思考、分析的习惯,客观地传播信息,保护自身及他人的信息安全。

2.建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微课框架

新媒介素养教育微课的制作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进行,要在新媒介素养能力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各技能涉及的要素细分知识点搭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微课框架,具体如表1所示。新媒介素养教育微课框架,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还为大学生提供了评价的参照。大学生可根据框架评价自身的新媒介素养水平,进而不断学习与提升。另外,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与时代接轨,方便大学生学习新技术与新知识。

3.创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微课在线学习平台

要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必须依托互联网集聚相应的移动学习资源,结合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在构建新媒介素养教育微课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框架设计开发基于移动设备和PC端的学习平台。学习平台可包括基本的课程学习模块、讨论区模块、资源共享模块、评价模块及后台管理模块;将设计好的微课程上传到对应的课程学习模块中,可设定相应的关联设置,方便管理。讨论区模块为大学生提供了讨论场所,大学生可结合新闻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和分析等,还可以针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提出问题,互相答疑。资源共享模块包括课程相关知识及拓展知识资源,大学生可以上传和下载自己使用的软件、文档等。评价模块包括大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及课程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及家长意见等。通过后台管理模块,教师可收集大学生的学习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课程的建设效果,为课程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总的来说,为普及新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應联合校外力量,完善课程资源,建立课程体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4.建设一流的教学团队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经过一番探索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初见成效,信息技术全面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促使教育产业逐步向智慧教育方向发展。智慧教育的建设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积累,从教学师资力量到教学的各种设备、资源的储备都必不可少。目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处于发展阶段,存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的情况。因此,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必须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尤其要注重新媒介素养的提升。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促使教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迎接时代的挑战。教师要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如对教学设备的操作,教学软件的使用,教学资源的发现、加工、综合、评价等。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教授新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师,其他教师也应学习新媒介素养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养。高校可结合各学科知识,从教学目标、学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资源制作方面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站在时代前沿的优质教师队伍。

三、微课视角下宏观层面的新媒介素养培养和保障策略

1.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新媒介素养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因此要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实行政府监管、学校负责,部门落实、教师实施的策略。政府要做好政策规划、资金补给;高校要探索新媒介素养微课教育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教师发展、课程实施、经费保障等举措,并由教务处领导配合相关教师及专家开展实践。高校相关部门要设计微课培养体系,维护学习平台,整合资源并制定评估标准,将新媒介素养融入学科课程;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及整体学习进度合理安排课程,与各部门分工协作,开展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20世纪30年代,英国已经注意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都对媒介素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将媒介素养加入学校课程建设,尤其澳大利亚的大学生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接受媒介素养教育,而我国的高校学生媒介素养尤其是新媒介素养培养一直相对薄弱。因此,只有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学生时代就抓好个人的新媒介素养培养,才能促进新媒介素养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2.形成多主体合作的教育格局

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不能一蹴而就,应从新媒介素养的技能维度出发,探索“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筛选大学生适用的微课理论和实践教育课程,进而保证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构建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开展团队合作,组织教学带头人、教学专家、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研究,发掘新媒介素养与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关系,成立交叉学科研究团队,从理论建设到实践融合,促进新媒介素养微课与学科课程结合,探索新媒介教育评价机制。其次,参考国外一些图书馆与远程学习中心的合作模式,成立新媒介素养工作小组,为有新媒介素养培养需求的学员提供实践环境。国内可以成立相应层级的新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关注前沿动态,加强实践训练,鼓励高校建设新媒介素养教育试点。再次,为了推动全球新媒介素养发展,近年来,国与国之间也开展了许多新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建立国家媒介教育组织交流平台,如国际教育媒介理事会与视听传媒教育欧洲协会等,这些现实情况表明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3.创建智慧校园,加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

新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方法,为他们搜集学习资源节省了不少时间。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智慧校园成为各高校的首选。一方面,智慧校园突破了高校的边界,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提出了一定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智慧校园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协作交流、实践探索,这对他们新媒介素养的培养有一定帮助,可以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新媒介素养。由此可见,智慧校园使大学生获得新媒介素养实践的机会,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珠三角等发达区域已建立大学生智慧校园,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整合优化学校各部门资源,为大学生与教师打造了集学习、科研、事务办理于一体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新媒体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对全民的新媒介素养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新媒体既是接受信息的载体,也是输出信息的载体。互联网时代加强了人与媒体的交互,对新媒介素养的要求也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新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他们面对未来数字信息冲击应提前做好的准备,大学生只有达到这一阶段新媒介素养水平的要求,才能为下一个阶段的新媒介素养培养奠定基础,进而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雷颖,张倩.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2):63-68.

[2]余秀才. 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 (2): 116-119.

[3]李金城. 新媒介素养:概念与能力框架[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2):15-19.

[4]谭筱玲,陆烨. 中小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核心路径研究——基于成都十二所中小学的实证调查[J]. 新闻界,2017(12):76-84.

猜你喜欢

媒介微课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