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传染病认知特点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2020-06-29王瑶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认知发展学前儿童传染病

【摘要】本文梳理了儿童关于传染病概念、病因和防控的认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建议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开展学前儿童传染病概念认知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前儿童传染病病因解释教育,在一日生活中灵活开展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控教育,从而更好地在幼儿园开展与传染病相关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前儿童;传染病;认知发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提高学前儿童健康认识,改善学前儿童健康态度,培养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1〕这一系列教育活动涵盖个人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控制教育等内容,有利于充实学前儿童健康领域的学习经验,提高他们对健康的认知水平,改善他们对待个人和群体健康的态度,培养有益于个人、社会和民族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2〕儿童是否具有正确的健康认知,是否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是教育者开展有质量的健康教育活动,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时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3〕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初始阶段,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水痘、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等。〔4〕如何认识传染病,关系到儿童能否在正确的健康知识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健康态度和信念,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传染病因其细分的病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和复杂的病程,使得儿童形成的传染病因果关系认知模式有其相应的认知发展特点。〔5〕本文旨在梳理儿童关于传染病概念、病因和防控等的认知特点,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儿童关于传染病概念的认知特点

传染病是疾病的一种,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群间、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互相传播的疾病,〔6〕具有较强的流行性和传染性,既会对感染者身体造成较大危害,也会增加其他健康人群被感染的风险。〔7〕儿童关于传染病基本概念的认知是其对病因和防控认知的前提。

早期研究采用皮亚杰的临床法,选取几种常见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心脏病、麻疹等,通过询问儿童对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的定义来考察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疾病的概念认知水平。〔8,9〕随着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不断反思,研究者开始用朴素生物学领域的特殊性和发展的连续性来解释儿童对疾病的认知发展特点,并认为早期的研究低估了儿童对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概念的区分能力。〔10,11〕研究表明,年幼儿童比起用现象解释疾病,更喜欢对疾病进行生物学解释,如4岁儿童就开始用“传染”来解释疾病。〔12〕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更新,研究者发现4岁儿童能认识到传染引起的疾病是不受意图控制的,甚至3岁儿童就能认识到看不见的微小实体可能是引起疾病的机制。不过,虽然儿童在7岁前已经认识到了传染在疾病中的作用,已经具有感知传染病概念的内在生物学直觉,但他们还难以对细菌的作用和传染过程进行详细解释。〔13〕学前儿童尚无法解释为什么从被别人传染到症状发作之间会有时间延迟。〔14〕

白利峰对儿童传染病认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传染病的概念认知要明显好于接触较少的传染病,比如对流行性感冒的概念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其他传染病概念的认知水平。〔15〕朱莉琪和刘光仪研究发现,儿童对疾病的认知表征可能有三种不同类型,即名词类、特征集合类和自然类,学前儿童对传染病的认知同样包括这三种类型,并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即从记住传染病名词到记住传染病的特征集合到记住自然科学对传染病的初步定义。研究表明,儿童3岁时开始认识到人会生病,4岁时逐渐将会生病的主体范围扩展为人和动物,而到了5岁就已经能在难度较低的实验任务中完成生物学的本体区分。〔16〕

王瑶通过调查中班儿童关于传染病概念的认识水平,将儿童对传染病概念的认知分为三种水平。第一种为儿童对传染病概念缺乏理解,即不知道。第二種为儿童能根据事物的具体实例、可感知的具体情境或外部特征掌握传染病概念。第三种为儿童能从事物非直觉的内在属性或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认识掌握传染病概念。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中班儿童对传染病概念的认知都处于第二种水平。〔17〕

二、儿童关于传染病病因的认知特点

病因是解释疾病的关键。〔18〕儿童对传染病病因的认识不是对复杂多样的具体病原体的理解,而是对传染病致病因果关系的理解,集中体现为如何解释致病因素引发传染病显现症状。

早期研究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到的儿童思维“前因果性”探讨儿童对传染病病因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2~7岁儿童的思维是“前因果性”的,儿童要到11岁以后的形式运算阶段才真正开始形成因果观念。〔19〕因此,早期研究主要认为儿童的疾病认知受直观思维限制,不能理解病因引起疾病的方式。此时,儿童对病因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无关的理由解释疾病,如认为疾病是从魔力、太阳、树或上帝等那儿得来的;另一种是用“传染”来解释所有疾病,认为接近感冒的人也可能会感冒。〔20〕刘光仪和朱莉琪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疾病病因的解释包括五种水平。第一种为不能陈述,包括无关的解释和不能陈述理由;第二种为现象学的解释,即用疾病的果来解释疾病的因;第三种为行为学的解释,即从行为的层面或用健康卫生行为规则来解释疾病;第四种为生物学的解释,即从生物现象、生物机制或生物功能来解释疾病;第五种为心因性的解释,即用情绪因素来解释疾病。在传染病的病因认识上,3~4岁儿童主要用现象学和行为学解释疾病,5岁儿童开始用生物学解释疾病。〔21〕陈华等人通过研究发现,5~6岁儿童对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解释已经存在显著差异,且在接受教育干预后,儿童对病因的认知水平显著提高。〔22〕

三、儿童关于传染病防控的认知特点

儿童对传染病概念、病因的认知最终需要落实到对传染病的防控上。了解儿童对传染病防控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应对传染病的积极态度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传播过程,传染病防控一般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内容。〔23〕密切接触是大部分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指出,“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24〕目前有关儿童常发手足口病的托幼机构健康教育、家庭健康教育和社区健康教育等的宣传对象主要为儿童身边的成人,如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较少提及健康教育如何影响儿童对传染病防控的认识。有研究者专门研究了儿童关于传染病防控的认知,发现5岁儿童对传染病的治疗多提到“去医院”“吃药”“打针”等,关于传染病预防多提到“多穿衣服”“多盖被子”“喝热水”等,还有儿童提到“打喷嚏捂着嘴巴”“多洗脸洗手,这样不会有细菌”“不要和那些得传染病的人说话,不能牵手”“多通风多洗手”等。可见,儿童关于传染病防控的认知主要来自生活经验,仍需要进行更全面的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和保健实践。 〔25〕

四、基于兒童传染病认知特点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策略

研究表明,采取适宜的教育干预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较为全面科学的传染病防控认知,丰富其有关疾病防控、自我健康教育等的朴素生物学知识,降低或消除影响他们健康的传染性因素。〔26〕基于儿童关于传染病概念、病因和防控的认知特点,建议幼儿园在开展相关主题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时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开展学前儿童传染病概念认知教育

开展学前儿童传染病概念认知教育离不开家园社区之间的合作。家园合作有助于促进儿童传染病概念的形成。幼儿园可以通过园所或班级的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家长讲座或家教学习资料等途径,引导家长开展适合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健康教育。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也可以开发利用社区医院、社区活动中心、居委会等宣传渠道,积极整合广泛的公共资源与信息,开拓儿童的健康教育视野。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儿童开展传染病概念认知教育时,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选取适宜的教育内容。对小班儿童而言,应当先帮助他们理解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知道传染病是可防可控的,避免故意夸大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引起低龄儿童不必要的恐慌。 对中班儿童而言,应当将传染病概念与具体情境或具体病例结合起来介绍,并以正面教育为主。幼儿园教师可以运用儿童喜欢的绘本、卡通形象等来解释传染病概念,便于儿童理解。 对大班儿童而言,用细菌或病毒的卡通形象,有趣、直观地介绍传染病概念,能够帮助儿童形成有关传染病概念的朴素生物学认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前儿童传染病病因解释教育

对学前儿童开展传染病病因解释教育时,应当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呈现生动形象的屏幕图像,符合儿童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而且这些图像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儿童传染病生活经验的不足,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病因。 当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当注意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教育内容。 例如,对于小班、中班儿童,可以多进行卫生习惯与传染病防控之间因果关系的病因解释教育,而对于大班儿童则可以通过电脑动画等来模拟演示传播途径,形象解释传染病病因。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还应当注意现代信息技术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儿童与成人、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感互动。学前儿童传染病病因解释教育应当结合儿童生活经验与现代信息技术一起开展,这样才能既满足儿童探究传染病传播过程的好奇心,又能帮助儿童形成对传染病病因的正确认识。

3.在一日生活中灵活开展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控教育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蕴含着传染病防控教育的重要契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当寓教育于生活,在进餐、盥洗、如厕、睡眠等环节灵活开展学前儿童传染病防控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小班和中班儿童,应当避免给予其过多的心理压力和行为约束,主要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快乐学习、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和巩固健康行为习惯为主。 对于大班儿童,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求知欲。传染病防控教育是科普性较强的健康教育内容。幼儿园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讨论活动、讲解示范活动等引导儿童认识传染病与传染病防控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儿童习得传染病防控的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游戏能激发儿童探究传染病防控方法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传染病防控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为儿童提供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知的机会。 例如,对于小班和中班儿童,可以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或动画作品开展游戏,或与儿童一起创编与传染病相关的表演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亲身体验传染病的防控方法。对于大班儿童,可以结合传染病防控背后的健康知识原理,创设适当的游戏情境,让儿童在游戏中探索传染病的防控方法,提高儿童对传染病防控问题的决策能力,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何淑艳,代军,包海英.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5.

〔2〕朱家雄,汪乃铭,戈柔.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54-155.

〔3〕蔡迎旗.学前教育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46.

〔4〕姜娜.探讨儿童传染病管理的基本状况及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32):6757.

〔5〕保罗·萨加德,刘学礼.病因何在:科学家如何解释疾病〔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26.

〔6〕〔18〕武广华,臧益秀,刘运祥.中国卫生管理辞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2.

〔7〕洪荣涛,吴生根,李群,等.中国大陆传染病监测与展望〔J〕.疾病监测,2015,(12):994-1001.

〔8〕〔20〕BIBACE R,WALSH M E.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ncepts of illness〔J〕.Pediatrics,1980,66(6):912-917.

〔9〕KISTER M C,PATTERSON C J.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causes of illness:Understanding of contagion and use of immanent justice〔J〕.Child Development,1980,51(3):839-846.

〔10〕EISER C,PATTERSON D,TRIPP J H.Illness experience and childrens concepts of health and illness〔J〕.Child: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1984,(3):11-24.

〔11〕SIEGAL M.Childrens knowledge of contagion and contamination as causes of illness〔J〕.Child Development,1988,59(5):1353-1359.

〔12〕SPRINGER KEN,RUCKEL JULIE.Early beliefs about the cause of illness:Evidence against immanent justice 〔J〕.Cognitive Development,1992,(4):429-443.

〔13〕CHARLES W K.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germs as invisible mechanisms〔J〕.Cognitive Development,1996,(1):79-91.

〔14〕MYANT K A,WILLIAMS J M.Childrens concepts of health and illness:Understanding of contagious illnesses,non-contagious illnesses and injuries〔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5,(10):805-819.

〔15〕白利峰.幼儿对有关疾病概念的认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6〕朱莉琪,刘光仪.学前儿童对疾病的认知〔J〕.心理学报,2007,(1):96-103.

〔17〕〔25〕王瑶.对中班幼儿进行传染病防治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皮亞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2.

〔21〕刘光仪,朱莉琪.儿童病因认知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6):658-662.

〔22〕〔26〕陈华,朱莉琪,孟月海.5~9岁儿童对不同疾病病因的认知及干预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5):595-597.

〔23〕刘建伟,谢玉茹.常见传染病预防〔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

〔2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传染病信息,2018,(3):193-198.

猜你喜欢

认知发展学前儿童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众人拾柴火焰高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分析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增强英语教学设计实效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