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2020-06-23袁莉莉王琎

网络空间安全 2020年3期
关键词:区块链

袁莉莉 王琎

摘   要: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疫情信息披露不及时、各种虚假消息、善款物资去向不明、确诊患者行程难确定、病原鉴定复杂、责任追溯难等问题,引起全国人民热议。我国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经历了一次大考。文章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响应机制的痛点问题,结合了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公开透明、可追溯、防篡改的特性,包括智能合约等技术,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机制、公益慈善追溯、患者及接触人员行程追溯、舆情监管、病毒溯源中的作用,推动了区块链应用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治理;医疗体系;区块链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2019-nCoV has touched many Chinese.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epidemic, the problems, such as untimely disclosure of epidemic information, various false information, unclear whereabouts of donation materials and traces of confirmed patients, complex pathogens of 2019-nCoV, and difficulty of responsibility traceability, aroused heated debate among the whole nation. China's scientific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also encountered a big test when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view of the pain points of the medical system under the maj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this paper u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such as openness, transparency, traceability, anti tampering, including smart contract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o analyze the role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maj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charity tracing, patient and contact person journey tracing and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These has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in the governance of maj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scientific governance; medical system; blockchain

1 引言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预警水平和响应能力的一次检验。在2003年SARS病毒发生之后,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在此次疫情中,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并没有及时发挥作用。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再一次冲击了我国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机制。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断蔓延,出现了并未有效整合的数据和前期信息失真现象,尤其是部分瞒报现象,公众还是被笼罩在“数字疑云”之下。疫情之下,为何不提早警告预防,为何不提早封城切断传染源,武汉红十字会医疗物资管理是不缺还是缺,这些问题引起了全国热议。甚至,还有诸如“2019-nCoV基因片段存在人工编辑痕迹”“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肺炎”的虚假消息不胫而走,给民众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后一传闻更是在多个地区引起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的情况。

面对此次疫情,从国家层面实施行为切断传染源,采取了14亿人的隔离,军队配合联防联控,对肺炎患者进行拉网式排查。在危机时刻,中国通过这次疫情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速度”,10天建成总建筑面積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但疫情之下,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机制的不足也一一暴露出来。本文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且采用具有分布式、防篡改、可追溯的区块链技术,解决上述不足,不断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疗体系信息化的建设。

2 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

目前,我国的医疗体系主要是由行政管理、医院体系、保障体系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行政管理结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结构,其数据传输则是自下而上进行的。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组织是在医院被推入市场时,社会办医形成风潮、医保萎缩等现象,表现突出,且随着药品的滥用、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应运而生。

在行政管理架构中,疾控中心、卫健委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分别是行政隶属、业务管理和业务指导与协作,如图2所示。市、省、国家疾控中心之间是业务指导与协作关系,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市疾控中心、省疾控中心分别隶属于市政府、省政府。市疾控中心、省疾控中心、国家疾控中心则分别受市卫健委、省卫健委、国家卫健委的业务管理。省政府、国家卫健委行政隶属于国务院。

2003年SARS病毒袭击中国之后,中央政府在疾控系统打造了中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简称网络直报系统),对各类传染性疾病展开监测,不明原因肺炎更是监测、报告的重点,如图2所示。

网络直报系统可以概括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所谓纵向到底,就是全国所有乡级以上的卫生机构都纳入系统,可以登录上报信息且联网;横向到边,就是覆盖全国所有的卫生机构,包括医疗、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的机构。在网络直报系统中,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协和医院、解放军301医院,只要医生发现临床传染病例,都需在规定时限内将信息报告至医院传染病科或防保科、院感办,由专人填传染病报告卡,登录网络直报系统的账户,录入信息、上报。甲类传染病和个别乙类的报告时间是2小时内,大部分乙类传染病是24小时内报告。各级乡镇、市级医院等省内医疗机构将病人病历信息上传至国家疾控中心。若疫情严重则撰写专门的报告上传国家卫健委,并核查案例,采集疫情样本等,给出疫情防控指导意见。

3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机制的不足

3.1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不足,延误处理时机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从2019年12月到2020年1月10日,武汉市相关部门内部处理情况外界无从得知,但是在社会层面信息披露严重不足,造成了人们对疫情的预防不及时,导致后期的疫情加重。中国已经建立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然而这些并未起到应有的预警作用。如果说响应机制是一个合约的话,在这次疫情中它并没有被智能地执行。

3.2 相关责任人责任不明晰,无法及时进行责任追溯

疫情爆发,责任追溯涉及到三个方面。

(1)核实地方政府早期未采取强制措施的原因。而在2019年12月底,第一组赴武汉专家给出了调查报告。

(2)上述调查报告中,专家组在当时获得了多少数据。如果与现公布数据一致,则第一专家组根据情况承担判断失误的责任;如不一致,则地方有瞒报的可能。

(3)第一专家组同时有向国家卫生部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责任,如果未如实上报,是专家组责任;如果如实上报,则是卫生部门责任。

这些关键时间节点的数据及时取证和明确,关键证据的存储、发生时间等有待追溯。而人工验证需要很长的时间,还需确保其真实性。

3.3 公益慈善不透明,捐赠医疗物资去向不明

此次疫情,武汉红十字会医疗物资管理不利,引发了各界人士的不满,是捐得不够、派发效率低下,还是存在其他原因有待进一步明确。虽然,有报道显示九州通协助武汉红会医疗物资管理,派发效率得到改善,但是捐赠总量、是否符合标准、对一线的供给情况等仍然是一个问号。信息不透明,使得人民和国家不清楚真实情况,无法更加有效地进行决策和判断。

3.4 确诊患者行程复杂,紧密接触者难以确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潜伏期为1~14天,半数人为一周左右,而在这14天内患者的行程复杂,包括其本人的社交关系和行程路线,这些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目前,确诊之后的患者行程复盘是存在遺漏的,难以确定其行程中的紧密接触者,故存在着较大的病毒扩散风险。在万物互联时代,如果集合所有公共场所的摄像头、通讯运营商、信用卡、支付宝、社交网络等各类手机APP采集的数据,确定任何一个人的行动路线以及当时周边人群都不是难题。但是,如何整合利用这些数据,且确保信息不泄露,这将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3.5 虚假舆情信息泛滥,造成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2003年的SARS“一疫”中,从病毒来源到传播途径到治疗偏方,各种谣言不断出现,一度引发物资哄抢等事件,给经济、民生带来重大困扰。而这次疫情的发生,同样,伴随着虚假舆情信息的泛滥,诸如“2019-nCoV基因片段存在人工编辑痕迹”“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肺炎”都对疾病防控和民众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截止到2020年2月15日,微信号丁香医生的辟谣栏目中,共统计有超过100条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谣言。其中,不乏对病毒来源、传播途径、预防手段等疫情防控中关键信息的造谣。

3.6 病原鉴定耗时长,患者不能及时获得确诊,病毒溯源困难

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鉴定采用了基因组测序、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方法,对病人的肺泡灌洗液、咽拭子、血液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病原鉴定中的核酸检测大约2~3天可以获得结果,但病因溯源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确认,需要2~4周。病毒分离培养是较为耗时的程序。

在最终确认一个新病毒之前,研究者必须要把新病毒分离出来进行培养,再从病毒本身来进行检测。如果说很熟练地将病毒培养起来,一般时间为一个星期左右,但是如果是新病毒,要确定受体、培养不同的条件、测试不同的细胞、加入不同的样品浓度进行长期探索。所以,整个过程可能要有相当的一段时间。

4 区块链应用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分析

4.1 区块链应用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上报和监控,确保信息披露及责任追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是逐级垂直单向上报机制,审核层级多,且医院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利用区块链分布式机制,建立区、市、省和国家级电子病历区块链,全国各个区、市、省份内全部医院的电子病历信息上链,各家医院对于特殊病例予以公告并上链,提交给上级单位予以处理。凡符合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条件,涉及到政府管理机构、医院、疾控中心等,将这些机构产生的重要疫情信息上链,则可以实现疫情重要节点信息及时发布和追溯,实现责任认定,确保信息真实和及时发布。

区块链的链式结构、时间戳,可以实现重要疫情信息发布追溯并进行验证,识别重要疫情信息误发、延迟的节点,予以追责。重大疫情的发布采用区块链智能合约自动予以执行,推动关键数据的及时共享。区块链上存在的电子病历信息,结合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模型,还可以实现传染病感染人数的预测和疫情拐点的预测识别。

猜你喜欢

区块链
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塑与挑战分析
区块链技术在国内外金融领域应用动态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上散装液体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方法
保险企业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方向选择研究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前景研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区块链”发展现状评述及展望
“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辨析
智能合约与金融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