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治技术

2020-06-21李颜赵宏赵鹏陈振东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0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

李颜 赵宏 赵鹏 陈振东

【摘 要】小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进出口粮食之一,其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小麦赤霉病的流行日益频繁,严重地制约了小麦的生产质量。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特点、危害症状及综合因素特点,结合小麦种植分布情况从选育、种植、防治、管理等一系列角度,提供绿色科学的防治方法。以期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程度,实现小麦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绿色可持续;选育良种;科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常见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冬麦区,川滇南方的冬麦区及华南冬麦区,多雨的年份主要流行于东北三江平原的春麦区,大体而言来看主要是多发于潮湿的温带气候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期病穗率一般高达50-100%,小麦产量损失10-20%,中度发生期的病穗率为29-50%,产量损失5-10%,大范围的影响了小麦的生产总值。为此,本文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特征,结合国内外病原菌详细的研究成果,提出小麦赤霉病可持续防治技术的建议。

一、小麦赤霉病

1.1病原特征

该病菌是禾谷镰孢、燕麦镰孢、串珠镰孢、黄色镰孢、锐顶镰孢等镰刀菌侵染引起的病害。有形态的霉菌是玉蜀黍赤霉,归类于子囊菌亚门。紫红色或紫蓝色子囊壳聚集生长或分散生长在宿主组织表面,略包含在子座里,最上部疣状突起,呈有孔洞的梨状。圆柱状透明子囊里面包藏了8个纺锤形无色孢子,子囊孢子两头钝圆,大多数是3个隔层。无形态的霉菌大多为禾谷镰孢,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出来的孢子变现为镰刀的形状,有3-6个隔膜,最上端钝圆,单看其中的一个孢子呈透明状,多数孢子汇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的液态粘稠状。

1.2危害症状及时期

种植对象从幼苗时期到长穗时期均会感染病菌,危害症状表现为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

苗腐发生于小麦幼苗出苗、出土前后,根芽变褐发黑,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植株枯萎,多因种子感病或病残体传染所致。

茎基腐大多數病发于幼苗时期到成熟时期之间,茎基软腐呈褐色,产生白色霉菌逐渐变粉,致植株枯萎。

秆腐常出现在穗下第1、2节,位于叶鞘上会形成水渍状青绿色斑迹,逐渐变为不规则褐斑,感染部分的上端明显枯黄,最终导致抽取出枯黄穗或者无法抽取出穗。

穗腐多发于开花及开花之后的时期,特别是乳熟期,常表现出小穗和颖片上形成水渍状黄褐色斑迹,逐渐扩大,湿度明显较高时,产生胶状的、粉色的霉层,后期长出团簇分布的黑色的子囊壳,感病部位呈枯褐色,以致穗空瘪。

1.3小麦赤霉病综合特点

病菌感染所需条件:15℃以上,80%湿度以上。最适温度25-26℃。流行指标,雨日小于5天不流行,5-9天轻流行,10-14天中流行,15天大流行。

侵染循环的过程:病原菌通过菌丝体的形式分布在植株病残体、种植种子上或在泥土中营腐生存在得以保留。在南方的稻麦轮作区,主要侵染源为稻桩子囊壳、麦病残体;在北方旱作区、春麦区,病原菌分布在植株病残体越冬;在冬麦区,病原菌分布在植株病残体或玉米、甘薯等作物上越冬。等到春季,开始形成子囊壳并且释放子囊孢子,在风雨中随着气流的流动传播、溅落在花药上,营腐生生活,感染小麦小穗经过一段时间产生许多粉红的霉菌层,经风雨、气流再次侵染。

二、绿色防治技术

2.1科学轮作

采用轮作休耕的方式降低小麦的种植比例,分年度和地区改种作物进行轮作,甚至休耕,着重养护土地培育能力,强化藏粮于地的战略规划,减少侵染循环途径,降低小麦赤霉病流行风险。

2.2抗病品种选育

根据地区选用合适的抗性品种进行种植,提高小麦种植地区的整体抗病能力,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可选用杨麦、宁麦等抗性品种,避免种植高感病品种。充分整合已有的抗性资源,开发新抗性种质材料以加速抗病品种选育的进程。

2.3种子处理

推广种子包衣技术防止病原菌侵染,秋播前用吡虫啉、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药剂,采用拌种的方式来防止小麦赤霉病、黑穗病和纹枯病发生概率,减少后期用药的频次,保证植株抗逆性。

2.4农业防治

完善秸秆还田的相应措施,现行的秸秆还田措施遗留了大量的没有腐熟完全的秸秆,保留在泥土的表面,赤霉病病菌得以高速繁殖积累。可通过深埋秸秆,并将其掩埋在20cm深的土壤之下,添加辅熟剂催化秸秆腐熟分解以降低小麦赤霉病侵染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从根源上进行处理将秸秆资源化利用。

2.5科学防控

把握“立足预防、主动出击”的前瞻战略,落实“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灵活举措,减轻赤霉病病菌的侵略感染程度。紧盯小麦抽穗扬花的特殊时期,使用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等药剂于齐穗至始花期喷1次药,间隔5-7天喷第2次药,降低小麦感病风险,避免长期于同一区域使用单一药剂使病菌产生抗药性。种植植株成熟以后及时收获,并加以烘干,保证收获和储存的所有工序处在适宜的温度,破坏赤霉菌生长繁殖环境。

加强田间各项措施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运筹肥水,把控小麦群体分布的具体状况,及时清沟理墒保持适合植株培育生长的湿度,创造健康、适宜培育植株的良好环境。推广无人施药机等高技术器械,保证防治效果。

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种植人员应与相关部门或单位建立完备的合作关系。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关注小麦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情况,及时与气象部门做好沟通,协调把握种植管理的各项流程,如有预警,适时防治。同时,加强有关种植作物抗药性的监测,制订抗药性治理预案,合理用药。

完善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治技术体系,组织相关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企业联合对其进行研究,为绿色防治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选种、育种,科学管理、种植,科学监测、防治能够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流行的风险,坚持可持续发展,运用绿色科学的防治手段是解决小麦赤霉病最有效益的方式,它不仅要求种植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还要求各个单位能够运用其各自的能力为绿色防治提供技术支持。随着技术进步,在各方技术的支持下,必定能够研究出更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黄新动,赵云柱,韦加贵主编,农业绿色防控技术与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综述,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12,第142-144页

[2]韩晓.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9,(第6期):33

(作者单位:1.濉溪县农业技推广中心;2.安徽永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
郎溪县小麦赤霉病不同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研究初报
激健减量增产助剂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几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
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度判别指标
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睢宁县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