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与早期干预对降低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

2020-06-19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二聚体循证下肢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300)

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1],主要由各种因素导致不等量血小板、纤维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聚集于静脉内形成凝块,可继发脑栓塞、肺栓塞等风险,原则影响患者预后[2]。外科手术后常发DVT,围术期有效护理为避免DVT形成的重要手段,但常规护理却不能满足患者需求[3],循证护理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可结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和患者的需求以及临床研究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果[4]。本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0例,分组探讨循证护理联合早期干预在降低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0例,根据不同护理分为两组,对照组(n=55)接受常规护理,其中男38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41.54±4.62)岁;骨折类型:10例股骨远端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6例踝部骨折;骨折原因:32例车祸,14例跌倒,7例斗殴,2例其他;观察组(n=55)接受循证护理联合早期干预,其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41.55±4.61)岁;骨折类型:11例股骨远端骨折,17例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11例胫腓骨骨折,5例踝部骨折;骨折原因:31例车祸,13例跌倒,8例斗殴,3例其他;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骨折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③无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①血栓病史者;②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等内科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密切注意患者肿胀、疼痛程度和皮肤颜色、温度,抬高患肢,加强活动等,观察组再接受循证护理与早期干预:

1.2.1 早期干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原因,临床症状以及其带来的危害,提高患者对下肢DVT的认知,提前做好相关准备[5],克服对给并发症以及术后疼痛的恐惧,并告知术前需禁食、禁水,提前做好手术准备,术后忌高胆固醇、辛辣饮食,并让其了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以及重要性[6],卧床期间指导患者进行足背旋转、屈伸活动,用脚趾背屈伸,维持1~2 min,3~4次/天,术后2 d协助患者下床,鼓励并指导其行走,一次10~30 min,2~3次/天。

表1 两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1.2.2 循证护理

1.2.2.1 专业培训:选择具备丰富护理经验和高度责任心的护理人员组建循证护理小组,进行下肢DVT循证护理专业知识培训,让各护理人员掌握循证护理的方法及过程[7]。

1.2.2.2 确立循证问题:通过网络检索资料,关键词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获取循证支持,寻找可能影响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出现DVT的原因,包括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态者、血液高凝态[8]。

1.2.2.3 循证支持:根据确立的循证问题,再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确定实证的实用性、可靠性、真实性,将患者的需求、临床工作经验、实证结合一起,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9]。

1.2.2.4 心理指导:骨折患者创伤较大,存在明显的疼痛,因此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特别是术后,患者可能因担心手术效果而加重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以及巡视,并通过对比术前术后照片、成功案例等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告知患者需加下肢DVT强预防,降低DVT发生率[10]。

1.2.2.5 饮食指导:术后指导患者多食用低脂高纤维食物,多饮水,避免血流黏稠,促进血流速度增加,同时禁止高胆固醇、辛辣食物,以免影响恢复。

1.2.2.6 病情观察和护理:密切注意患者皮肤颜色、体温、伤口等情况,特别是皮肤脱屑患者,如果有红肿热痛情况,应及时更换辅料,避免切口感染,若患者切口渗血,应及时加压弹力绷带包扎[11]。

1.2.2.7 促进回流:术后在患肢下垫软枕或将床尾摇高,让患肢置于心脏水平上20~30 cm位置[12],促进静脉回流,并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受凉引起血管痉挛,降低血流速度。术后患者麻醉消失后,即可进行肌肉按摩和股四头肌、踝泵收缩运动等早期功能锻炼,若患者病情恢复得当,可进行下床运动,循序渐进,促进静脉血流提高[13]。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和DVT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①D-二聚体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试剂盒由安徽伊普诺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纤维蛋白原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试剂盒由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②下肢DVT判断标准:下肢疼痛、肿胀,腹股沟、大腿内侧压痛,浅静脉充盈明显,深静脉行径压痛,直腿伸踝试验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管发现血流缓慢,静脉管壁毛糙、增厚,管腔内出现低回声团块[14]。③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评价,包括沟通交流、专业技能、基础护理、行为举止、服务态度5个方面,总分0~100分,不满意:<60分;一般:60~79分;满意:>80分[15]。

1.4 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计数、计量资料以n(%)、(均数±标准差)表示,χ2、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4.38±1.28)mg/L,纤维蛋白原(4.84±1.18)g/L;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21±1.40)mg/L、(5.57±1.46)g/L,两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差异明显(t=14.9736、2.8839,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对比:观察组DVT发生率1.82%(1/55),对照组DVT发生率9.09%(5/55),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χ2=5.1240,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6.36%(53/55),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85.45%(47/5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χ2=7.1983,P<0.05)。见表3。

3 讨 论

DVT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由静脉血液异常高凝状态、静脉血流速度减慢、静脉壁受损等导致[16]。有学者研究显示,骨折可破坏其血管壁,同时手术属创伤小操作,也会损伤血管,再加上患者术后需要输注刺激性溶液,也会破坏血管内皮结构,众多原因促进凝血酶形成,导致血小板聚集,进而形成DVT[17]。有学者研究显示,骨折患者手术需要麻醉处,术后需长期卧床,下肢血流缓慢,肌肉松弛,血液也处于高凝状态[18],因此容易出现DVT,需及早进行预防,以免影响手术效果,加重病情,降低患者预后。

有效的护理是降低术后DVT的关键,而常规护理主要以经验为主,不能有效满足患者需求[19],循证护理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摆脱了传统观念,向最佳证据基础的现代护理进行[20]。D-二聚体为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志物,能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前体,可反映凝血功能状态[21],研究显示,下肢骨折且并发DVT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DVT患者,所以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诊断DVT中具有显著价值[22]。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4.38±1.28)mg/L,纤维蛋白原(4.84±1.18)g/L;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21±1.40)mg/L、(5.57±1.46)g/L,两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差异明显(t=14.9736、2.8839,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比差异明显,说明循证护理和早期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血液抗凝能力提高,避免下肢DVT。观察组DVT发生率1.82%(1/55),对照组DVT发生率9.09%(5/55),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χ2=5.1240,P<0.05)。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进一步说明循证护理和早期干预能避免DVT,分析是该护理方法提前做好了健康宣教,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术后又给予饮食指导、功能锻炼等促进血流速度改善。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6.36%(53/55),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85.45%(47/5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χ2=7.1983,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P<0.05),说明循证护理联合早期干预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23-24]。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联合早期干预在降低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供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二聚体循证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