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即时性表演”的教学要点

2020-06-15杨蓉莞

关键词:生长点学情辩论

杨蓉莞

摘要:即时性表演能让学生于思考、讨论、揣摩、辨析中领悟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身临其境地体会文本内在的情感价值。由此,教师能获取真实的学情,捕捉教学生长点,实现良好的课堂效益。语文课堂中运用即时性表演,要注意几个教学要点:观照“训练点”,精心择取表演内容;驱动“兴趣点”,开发多种表演形式;发现“生长点”,适机点拨表演方法。

关键词:即时性表演语文课堂训练点兴趣点生长点

“即时性表演”是指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其根据文本情境做个性化的表演。它侧重以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再现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常见的“课本剧表演”不同,即时性表演是即刻呈现的原生态的情感表达,即形式上,表演前没有大量时间进行二次创作或合作排练;内容上,以词、句或片段为单位,并非一定是完整的情节。

即时性表演能解放儿童天性,唤醒学生的创造力、表现欲,使他们于思考、讨论、揣摩、辨析中领悟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身临其境地体会文本内在的情感价值。教师则能从中获取真实学情,捕捉教学生长点,实现良好的课堂效益。

一、观照“训练点”,精心择取表演内容

即时性表演基于教材文本,但并非所有内容和题材都适合表演。表现壮烈行为、悲惨情节、邪恶形象或远离当下的庄严的历史性时刻等的文本都不适宜演绎,因为这些内容忽视学生是否有类似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是否有驾驭角色的能力,难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同身受。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出发,择取教材中能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直指教学目标的内容,观照文本中有训练价值之处。

(一)选取词句的精妙处

即时性表演要为教学服务。教材中选录的文章大多较为经典,但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文本的核心价值高效地“演”出来,需要教师精心择取表演内容。片段中精妙词句的赏析是常规教学点,将此引入即时性表演,能让学生加强对词义的理解,并感知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内蕴。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赏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中“挨挨挤挤”一词的妙用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句话所在的段落。为了让他们感受到“挨挨挤挤”这个词的动态美,我创设了“教室是一片荷塘”的情境,再请全体学生起立演荷葉。起初,学生只是站在自己的座位上“随风摇曳”。我提醒他们关注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几个活泼的学生带头簇拥在一起。很快,学生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聚集在教室中央,嘻嘻哈哈,充满乐趣。表演结束,学生发言谈感受:最初只明白“挨挨挤挤”表明荷叶很多,但通过这样身临其境的表演,觉得这还是一片充满生机和乐趣的荷塘。后续的朗读环节,学生通过表演感知到的这份欢愉仍然延续着……

运用即时性表演,让学生在演中推敲,在演中锤炼,在演中感悟,他们便切身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和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二)借助文本的留白处

很多文本都有留白处,教师应巧妙地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依托课文情节,结合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合理地补上文本在情节、言语或情感等方面的空白,从而训练逻辑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文末就有这样的“留白”,课文没有明说蜘蛛的店是继续开下去,还是关门大吉。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即时性表演。有的学生发挥想象,流畅运用“扫码”“微信支付”等当下流行的语言,并设计了曲折的情节;有的学生发挥搞笑特长,扮演了买婚纱最后却将婚纱穿成破布条的刺猬……整个过程,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呈现个性化表演。

二、驱动“兴趣点”,按需开发表演形式

单一的情景剧式的表演难以让“慢热型”学生得到展示机会,容易造成课堂的“冷”(观看的学生参与度和兴致不高)“热”(表演的学生积极)不均。小学生普遍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学情,开发多种即时性表演形式,鼓励更多各具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表演。由兴趣驱动学习任务,学生便能更好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

(一)穿插快板

快板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一般由演员站着以手持击节的小型打击乐器,自行伴奏说唱。它操作简便且韵律感强,非常适宜穿插在低年级的诵读环节。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的“讲故事”拓展训练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把“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的要求误解为“背课文”。于是,适时打断,先肯定学生对文本掌握牢固,接着拿出快板,在PPT上出示一篇“小提示”:“小哥儿俩(liǎ)捡(jiǎn)奶酪(lào),开始拌(bàn)嘴把架吵(chǎo)。狐狸帮忙分不匀(yún),哥俩嚷(rǎng)着还在闹。狐狸过来瞧(qiáo)一瞧,便把奶酪全吃了(liǎo)!”随即,学生表演边打板边读儿歌。强烈的节奏加上儿歌原本的韵律,让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关键情节,还巩固了生字词,调动了课堂气氛。

(二)融入辩论

在课堂中融入辩论,是让学生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示同伴或者老师言语的矛盾之处,以便达成共识。它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升其逻辑思维和临场应变能力。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在学生充分交流学习内容之后,教师组织了一场即兴辩论会。辩论前,学生8人为一组,分正反方相对而坐,教师介绍规则并提醒学生要认真倾听、做记录。辩论时,教师以“主持人”“引导者”等多重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场面激烈时提醒学生文明表达。辩论后,辩论学生和观战学生对辩论过程做总结。学生在话题情境中踊跃表达,于聆听中敏锐地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反驳辩论,让学生快速跨越了最近发展区。

除了即兴的快板、辩论之外,即时性表演还有许多有趣且有效的形式,如即兴作画、即兴舞蹈、即兴演说等。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情开发更多即时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三、发现“生长点”,适机点拨表演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在学生进行即时性表演时出于“教”的本能,常常打断“演员”,对“演员”的言语、肢体、情绪表达等方面提出意见,以简单直白的告知代替学生的体验想象。显然,这违背了设计即时性表演的初衷。即时性表演应是学生自主实践的活动,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教学中多做停留,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原初体悟。由此认知学情,发现课堂新的生长点。之后,选择适宜的时机介入,变“灌输”为多元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二次接触中重组经验,于自悟中思辨,于纠错后表达。

(一)引入协商性对话

当即时性表演难以进行下去时,教师要及时干预,以一个平等的姿态,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对话,达到引导点拨之目的。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转述》时,一位学生扮演向请假的小丽转达通知的同学。在转述过程中,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通知准确、全面地表述出来,我走近学生,俯下身子,搂着学生的肩膀说:“不要紧张,想一想,在哪里集合?”学生说出“学校北门”后,我则给予鼓励。接着,又循循善诱:“还有吗?下面这句话很重要,如果说不清什么时候去,不就误事儿了吗?”几个来回之后,学生逐步将通知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了。

这样平等的对话为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会为了迎合教师而刻意生硬地表达,教师也可以在对话中因势利导,及时了解学情,调整、优化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二)设计卷入式体验

当学生无法与文本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时,教师可以在“即时性表演”中设计卷入式体验情境,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把自己幻化成文本人物,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融入表演。

如,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句子,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童年的美好。基于部分学生没有吹过泡泡,我引导学生进行卷入式体验: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肥皂水,表演文中吹泡泡的情节。这样,学生对文中描绘的随泡泡转动的“五色的浮光”,扯出大泡泡后“颤巍巍”的感受,目送各种形状的泡泡被吹向天际的“满眼希冀”等内容便有了更深刻的感触。这不仅是动作上的演绎,更是深入角色的体验。

卷入式体验能让学生与文本人物的情感高度契合;让他们穿过文字,与作者进行跨时空地对话。

(三)进行互助型示范

即时性表演结束后,若教师或同伴对表演有更好的建议或不同的想法,可直接上台用示范代替讨论,帮助学生借鉴他人的“观点”,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逗号、句号和省略号,上台表演与小青蛙的对话。刚站定,臺下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对站成一纵列的“省略号”提出了质疑:“演省略号的同学应该站成一排!”台上学生对 “一排”和“一列”没什么概念,再加上有些紧张,顿时不知所措。这时,我让提建议的学生做示范。只见几个学生有的帮助调整队伍的方向,有的数人数,还有的帮忙排高矮个儿。我顺势让全班学生都参演了“省略号”这一角色。如此,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圆满完成表演任务,加深了对省略号形象的记忆。

教师必须跳出对表演内容过于细致的引导,敢于放手让学生浸润在文本中,独立形成自己的认知,让学生本然地展示自己;要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总结即时性表演的教法,进而发现课堂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 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Ⅱ(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湖南:岳麓书社,2005.

猜你喜欢

生长点学情辩论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例说直接证明之分析法
直接证明分析法
小学数学学习的生长点
同影子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