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丝入扣,曲径通幽,以读促写,一课一得

2020-06-12杜宁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伏笔木桥议论文

杜宁

如何发挥“以读促写”的教学智慧,为学生构建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在近两学期的新教材教学中,我不断研究八册新教材的阅读与写作,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精彩故事中培养创编意识

六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的写作任务是“笔尖流出的故事”,这一单元中的阅读篇目有《桥》《穷人》《在柏林》。教师在规划这一单元教学时,就得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通过教读这三篇文章,培养学生创编故事的意识?

1.创编故事要真实。

观察三篇文章,从体裁上说都属于小说,虽然内容都是虚构的,但是学生们读起来却像是在生活中发生过一样,因为这些故事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影子。所以在教学时,就得让学生明白,创编故事的首要因素就是生活化、逻辑性,绝不是胡编乱造。

2.创编故事要完整。

写一个故事就得有头有尾,也就是需要完整,怎样才能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呢?在教读小说《桥》时,我就运用了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完整的故事情节:

开端

______之时,______咆哮,______无路可逃,______唯有。

发展

水深且急,人群慌乱,只有______,镇定如______。

情急之下,沙哑喊话,排成一队,______靠后。

老汉如______,揪出______,冲他怒吼,排到队后。

高潮

木桥______,痛苦______,村民渡桥,只剩两人。

结局

危桥______,巨浪翻滚,老汉小伙,都被______。

当他们填完表格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需要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这几部分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保证故事的“完整性”。

3.创编故事要生动。

《桥》中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悬念伏笔”的运用,那么如何使用这些手法呢?教学中我们就要慢慢渗透几个小技巧,让学生真正在阅读中收获写作技能。

第17段: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第19段: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前面写出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机情景,就为后面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由此提炼“伏笔”写作技巧:首先“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2或3段就要提到开枪,这里17段提到木桥发抖,19段就是木桥倒塌。其次“巧妙埋伏”,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再次,“隔段设伏”,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最起码中间隔一段,《桥》是篇全文500余字小小说,即便这样,也是第17段设伏,第19段照应,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显得枯燥了。

这样引导之后,初一的学生会对“故事”从写作角度有更理性的认识,为本单元写作“创编故事”做了准备,更为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写故事”,打下基础。

二、细腻描写中学会观察生活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是“学会观察生活”。如何做到阅读写作相结合,借助单元文章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呢?下面以《春》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1.学会观察顺序。

朱自清先生在描绘“春花图”时,先写树上,再写花下,最后写野花遍地,这是自上而下的顺序,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此处描写的顺序,明确观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顺序的。

2.学会观察角度。

比如在描写春花时,有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也有声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在描写春风时,有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有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可见,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观察,是进行细致描绘的基础。

三、经典篇目中提炼文体写作

相对于六七年级,八九年级的单元阅读和写作更体现了文体意识,很多单元的文章是什么文体,接着单元写作的任务就是这种文体:八上第五单元中,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几篇经典的说明文后,单元写作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苏州园林的特征,并进一步体会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九上第五單元中学习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等经典议论文,接着就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论证要合理”,那么教学中就要紧扣议论文的几个要素,结合阅读文章渗透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尤其关注论证方法的运用。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写作点,才能做到“以读促写”“一课一得”。

猜你喜欢

伏笔木桥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竹筷木桥
Single-Log独木桥
不达彼岸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