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式教学助力地理综合能力提升

2020-06-06钱思慧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共研东北三省情境

钱思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问引思,将地理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共研,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与重建,促进批判思维的形成以及地理问题的解决。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在分析、筛选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提升他们的地理能力。

一、依托情境,以问促思

教师以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与思中培养探索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只有依附于情境,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八下中的《“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时,笔者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并呈现东北三省的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东北三省在我国的哪个方位?东北三省在我国四大地理区的哪个区?东北三省濒临哪些海洋?纬度有何特点?东北三省是哪三个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得感知,让他们产生进一步了解东北三省相关地理知识的期待。笔者让学生从地形图上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思考:被山脉环绕的东北三省内部是什么地形?东北三省的主要河流有哪些?黑龙江是中国和哪个国家的界河?图们江呢?鸭绿江呢?我们常以“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环”是指什么?“水绕”是指什么?“沃野千里”又指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看地形图回答问题,能增进他们对东北三省地形、河流的了解。

二、小组共研,归纳构建

在小组研讨交流中,学生可以将问题细化,让大问题变成若干个小问题。但学生往往受地理知识储备与认知视野的影响,不能主动提问,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问题进行细化。每个学习小组要对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将问题转化为问题链,从教材、网络、杂志上收集图文资料,整理成文在组内汇报。学生在整理归纳时,可以采用记录法记录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用图示法记录地理现象的演变与分布,用列表法归纳地理内容,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八下中的《祖国的首都——北京》的教学中,学生依据自学目标提炼出教材中的主干信息,并依此构建思维导图,分别从地理位置(经度、纬度、海陆位置、相邻省市、温度带等)、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城市职能、历史古城(古城历史、旧城格局、名胜古迹)、现代大都市(发展现状、发展目标)等方面入手。小组在完成资料的收集、筛选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对小组形成的观点加以完善。在小组共研中,能促进信息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使他们的认识更完善、思路更清晰。

三、展示汇报,大胆质疑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例如,在教学《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时,教师让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学习内容。有的学生以“初识台湾”为主题,介绍台湾省的概况,展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温度带、台湾岛山脉走向、湖泊河流、人口数量等内容;有的学生以“台湾之根”为主题,介绍了台湾省与大陆的地缘、血缘关系以及历史与文化的渊源;也有的学生以“美丽富饶”为主题,介绍了台湾之“宝”——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重要的矿产资源。学生在展示汇报中不仅能获得知识结构的完善,也能提升表达能力。

四、总结反思,促进内化

课堂小结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的迁移,教师要立足于全局,引领学生梳理知识,并借助问题链整合所学知识。课堂小结的方法多样,如逻辑脉络法,教师按所学内容的顺序、事物演变的规律等整合认知结构,借助提问、谈话帮助学生整理、归纳信息,并可以添入新的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展他們的知识视野。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下中的《巴西》时,教师提出问题:巴西的主要经济作物及出口农产品有哪些?铁矿分布有何特点?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主要能源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巴西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一个工农业大国。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挖掘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让他们去发现、解答、归纳,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共研东北三省情境
同行 同道 共研 逐梦
——广州市阮铭健名教师工作室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治胃寒痛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治胃寒痛
东北三省滑雪产业的空间拓展路径
用课程标准审视教材、思考教学——以“‘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的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