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2020-06-06张龙梅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初中生法治道德

张龙梅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作为初中生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的重要渠道,更倾向于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以达成学科素养提升的目标。初中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尚处于成长阶段,因此,初中阶段是培养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时机。教师应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

道德与法治作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与法治教育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观念教育。例如,现在有些初中学生只顾学习,缺乏社会道德观念,平时不关心同学,不尊重长辈和老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这些行为在有些教师和家长看来是无关学生成长的小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少数学生在公共场所不遵守公共秩序,大声喧哗,乱丢垃圾等。如果不对这些学生加强教育,就会使他们养成不良的道德行为。有一个八年级学生,学生成绩很好,就是喜欢“占别人便宜”,今天要别人给他点零食,明天要同学给他玩具,时间长了,就形成了随便拿同学物品的习惯,最后发展到盗窃学校公共财物。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守纪观念,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

1.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育人先育德。”初中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人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是学生终身成长的需要,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定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正是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教师可以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为国家发展储备大批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正确价值观的人才。

2.学生的法治观念意识。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教师有必要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开展法治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知法、懂法,清楚法律所赋予的权利,知道哪些法律武器可以保护自己。同时,让学生理解守法、用法的真正含义,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能顺利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3.学生的健康生活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各种生活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加上部分网络及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对初中生树立并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造成了困扰。教师应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使其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从而促使学生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的阻碍因素

1.教师层面存在“重教学、轻育人”的思想。

由于道德与法治属于中考必考科目,所以,有些教师往往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作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评判标准,在教学中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抓背诵、轻理解”为主,没有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更没有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真正含义。这种“重教学、轻育人”的思想,不利于学生个人未来的终身发展,更不利于国家、社会发展对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需求。

2.学生层面存在“知易行难”的现象。

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正确的法治观念以及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才能在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目前,有些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方面普遍存在着“知易行难”的现象,对课本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有利于个人利益的事情“争先恐后”,而对不利于个人利益的事情“能躲就躲”。学生层面的“知易行难”现象,严重制约着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三、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1.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身体力行感染学生。

教师在学校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引领作用,同时,教师的个人学术水平也对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素养及个人素养如何,对学生有着极大影响。教师应积极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并积极思考,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反思,并能身体力行地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言行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2.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养平台。

植根于心灵深处的法治意识是立德之基、树人之根。一个具有规则意识、认可法治、遵从法律的公民,能够成为合格公民。初中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的学科,而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思考,为学生搭建提高核心素养的平台。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八上中的《遵守社会规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社会秩序?学生可能会说“马路上的交通秩序”“车站售票点的排队秩序”等。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同学们都知道红灯不能闯,那自己有没有闯过红灯呢?是在什么情况下闯的呢?学生会说“看周围没车时闯的”“上学快迟到妈妈带我闯的”等。然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当时自己是什么想法?难道不害怕吗?如果人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么交通秩序会变成什么样子?从而将课堂教学带入基于社会层面的思考中,引发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社会秩序需要人人自觉遵守,那么,我们应怎样去维护社会秩序呢?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达成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3.基于学生认知设定目标,明确素养培养方向。

教师要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应先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能力,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从哪些方面入手,寻找培养核心素养的落脚点,然后再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中的《生命的思考》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刚刚迈入初中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仍有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心理认知,以及对生命的独立性及社会性缺乏必要的认知及理解的现状,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及敬畏生命的意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一些常见小事,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及“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念,而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社会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巩固并践行课堂所学知识,是非常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由于道德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活动中的认知而产生并人人都应遵守的公共意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从国家的政体到个人的言行,均需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因此,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最佳方法。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的《积极奉献社会》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参加主题为“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活动。通过这样一个志愿活动,让学生充分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也让学生知道,自己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社会、对别人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讓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积极奉献社会的意义。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打通了课堂内外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总之,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终身成长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更是为国家储备大批德才兼备、有着良好个人素养的人才的需要。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虚无不着边际的,教师可以充分体现教材的生活性及实践性,结合学生身边常见事例,将核心素养融于课堂教学中,并身体力行地用自身言行感染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初中生法治道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