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爱教育视角下的小学德育课程开发

2020-06-03沈颖刘润梅孙海利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关爱教育教师发展课程开发

沈颖 刘润梅 孙海利

【摘要】教育以德育为基,德育课程是德育理念实施的重要载体。在建构小学关爱教育文化的背景下,学校逐步确立了德育课程文化理念。同时,开发了“两善”德育课程,让德育课程“立”起来、“实”起来、“统”起来。此外,通过专业引领和完善评价体系两个方面培养了一批具有关爱品质的教师。学校德育课程在文化理念、实践开发、师资培训方面得到自上而下的层层保障。

【关键词】关爱教育 课程开发 教师发展

“爱的教育”似乎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频繁出现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从弗洛姆爱的艺术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念再到顾明远先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无不强调着爱在教育中的地位。但是“爱”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庞杂,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关爱”品质。为此,学校逐步确立了“关爱教育”的文化理念,并且在这种理念引领下逐步探索德育课程发展的方向。

一、建构“关爱德育课程”文化理念,明确课程方向

通过以往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关爱教育”也有其丰富的内涵,不同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关爱品质,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让其首先形成初级的关爱品质,主要包括爱护自己、关心父母、友善同学、爱护自然和公物等,这种品质的形成在课程层面主要体现为以德育为抓手开发系列关爱课程。

为此,我们逐步梳理出以尊重生命为内涵、以德育课程建设为抓手的关爱课程文化理念——“生动课堂,共享生命”。在课程层面深化“大做工夫,小立课程”的思想,着力创建“生动课堂,共享生命”的德育课堂文化,从而实现具有“生命·价值”色彩的生动课堂,让学生做到“心动、情动、灵动、行动”,从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通过以爱育爱的方式让学生在被尊重生命中学会体会关爱的内涵。

二、开发“关爱德育课程”实践体系,激发课程活力

檀传宝认为:“德育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我们深知,无论多么玄虚的教育理论,若不能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可能都不是真学问。而要解决德育的实际问题,实在更为不易。”而把德育转化为有活力的课程也更为不易,我们在关爱教育的文化中不断思考如何焕发德育课程的活力,逐步建构出“两善”的德育体系。“两善”德育以“向善”“行善”为两条主线,培育学生关爱品质。“向善”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做好人、表达爱;“行善”则引导学生践行价值观,将爱传递出去,能够做好事、传递爱。

首先,构建“两善”德育,将明远德育“统”起来。学校秉承关爱教育理念,同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两善”德育体系,一方面,学校将积极心理品质贯穿于“两善”德育的始终,引导学生向善,做好人;行善,做好事。另一方面,学校以“五爱”的形式来承载“两善”课程,“五爱”的设立依据心理学中关爱品质形成的阶段要求,即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爱国家。

其次,强化实践体验,让明远德育“实”起来。在德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运用渗透性策略、生态型策略、仪式化策略、随机性策略等相统一的方式。例如,有关渗透性策略,学校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开发和挖掘教育资源,如开展“明远学子两善行”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义务劳动活动、网络学习等都成了实施“两善”德育体系的主阵地,学校开展“明心远行”系列室内外研学活动,在研学的真实体验中渗透向善行善的德育理念;同时,我们以学校德育“月工作主题”和少先队“生命彩虹七彩活动”为主线,不断创新形式。有关生态性策略,学校创设了自上而下的关爱环境,从管理、教学、教师、学生、课堂等方面,创建关爱的生态德育环境。有关仪式化策略,学校充分利用德育课程、升国旗仪式、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党团队活动等开展道德教育实践,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此外,各种策略并非只是单一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最好的体现是在课堂上,教师悉心抓住每一个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契机,从而深化关爱理念文化。

最后,通过1—6年级衔接,让德育体系“立”起来。学校依据实际发展特点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健全德育课程管理系统,构建“两善”德育实践体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以“明远学子两善行”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目标明确、生动形象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抓住传统节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弘扬“北京精神”,开展养成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中华经典诵读以及学生志愿者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都纳入学校计划安排,并配有详细的活动方案和活动总结,突显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1—6年级衔接,通过“两善”德育体系的建构和实施,学生呈现出富有“向善、行善”的样态。让学生在友善的环境中不断地充实关爱的感受,从而促进关爱品质的形成。

三、培训“关爱德育课程”教师队伍,保障课程实施

师资队伍是保证课程理念稳步实施的前提,在关爱理念下,我们认为明远教师的具体表现应该是“仁爱智慧”。所谓“仁爱智慧”是指既要有强烈的仁爱之心,又要有致远的精神智慧和教育智慧以及教育情怀。在学校核心价值观和管理文化理念的引领下,着力建设“至纯、至情、至善、至远”的明远教师队伍。

首先,通過专业引领培育教师的关爱品质。一方面我们制订关爱教育能力的提升计划。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和“明远教育”研究深入推进的需求,我们在全校实施和推进“关爱教育理念提升计划”“关爱教学行为改进计划”和“关爱优秀教师支持计划”,形成以自我改变为主旋律的队伍文化。通过这三个计划的实施,我们提升干部教师对“关爱教育”的理论认知水平,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精心打造热爱学生、懂得呵护学生、用关爱守护学生童年幸福和促进学生生命精彩绽放的高素质、高品位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我们全面分析和把握教师队伍情况,对相关岗位及骨干教师培养进行关爱人才储备,以建立关爱人才梯队,落实人才培养四个工程,即“新师代”青训班培训工程,让新老教师“联”起来;“明远新星”教师推出工程,让年轻教师“走”出来;骨干教师提升工程,让骨干教师“动”起来;打造“明远名师”工程,让骨干教师“亮”起来。通过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使他们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效果等方面有探索的期望成果,成为明远智慧型关爱教师。

其次,完善关爱教师评价体系。一是完善评价制度,落实评价理念。我们出台以学校核心价值为导向的“明远关爱教育手册”“明远教育治理手册”。二是交流优秀案例,逐步提升认识。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开展主题读书交流、案例研讨、师德演讲和教育故事交流等活动,并编写案例文集。三是师德评选,树立榜样。

小学关爱品质的形成是爱的教育的基础,在有力的文化保障和师资保障下,我们不断地进行关爱德育课程的探索和开发,以期学校德育能够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檀传宝.德育是一门伟大而困难的学问[J].人民教育,2018(12).

猜你喜欢

关爱教育教师发展课程开发
浅析中班幼儿关爱行为
初中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关爱教育对提升中职生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刍议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