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6-02

关键词:脑梗塞神经功能住院

常 慧

(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腔隙性脑梗塞为神经外科临床多发病以及常见病,其为脑梗死中的一种[1]。腔隙性脑梗塞是指由于患者伴有长期高血压,致使其脑干深部或大脑半球的小穿通动脉血管发生病变,致使其管腔发生闭塞,从而使小的梗死灶形成,引发腔隙性脑梗塞疾病发生[2]。目前,临床上在对腔隙性脑梗塞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积极配合护理方法,使患者疾病得到快速康复。为进一步探讨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对我院62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措施并观察其应用效果,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62例。经确诊后,均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31)与实验组(n=31)。对照组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7~75岁,平均(61±1.6)岁;实验组31例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8~76岁,平均(62±1.6)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基本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开展临床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主要为营养支持、用药指导、输液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行综合护理,方法为:①心理干预护理:因受腔隙性脑梗塞疾病影响,多数患者苏醒后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以及负性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并对其心理进行疏导,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及恐惧心理,从而增加患者疾病治疗配合度。②疾病加强护理:因腔隙性脑梗塞疾病发病突然且病灶特殊,因此,待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天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标以及瞳孔反应,如发现异常,应及时上报主治医师。③康复训练护理:待患者疾病平稳后,根据患者康复程度,护理人员应给予针对性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应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床上训练逐渐改为下床活动的训练原则,并制订具体训练时间,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间患者护理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共计11个维度,包括患者感觉、肢体运动、意识、语言以及共济失调等维度,每项满分为40分,分数越低代表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核实无误后将其输入SPSS 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组间经x2检验,计量资料(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住院时间)应用(±s)描述,组间经t检验,差异P<0.05时,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间护理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对比。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住院时间与实验组相比,实验组具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为两组间护理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为两组间护理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 总例数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 住院时间(d)对照组 31 28.44±4.61 18.5±3.5实验组 31 21.16±3.54 12.5±3.5 t/6.9736 6.7491 P/0.0000 0.0000

3 讨 论

腔隙性脑梗塞为一组伴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的常见病,因腔隙性脑梗塞疾病变化较快,同时,对患者语言以及意识造成障碍,使患者产生负性情绪以及恐惧心理,因此,临床上在对腔隙性脑梗塞采取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本次研究发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护理、疾病加强护理以及康复训练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从而提高患者康复速度。

综合以上分析,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应首先考虑实施综合护理方法,其能有效改善患者脑神经缺神功能,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应被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脑梗塞神经功能住院
妈妈住院了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