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合理提问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020-06-01徐晓丽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6期
关键词:目标能力课堂

徐晓丽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就包括“思考能力”。“思考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呢?教师从“提问题”这个重要环节切入,探索培养“思考能力”的实施路径。

提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小而使用频率又最高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在课堂上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和评估,都离不开提问。提出“好的问题”和“合理的问题”是落实核心素养“思考能力”的重要实施路径。

一、提出“好的问题”。

布鲁纳认为好的问题就是“那些引起思维困惑的,或是引起不一致观点的问题”,能够引出可以深入思考和可选择的其他观点,期待我们在发现和得到答案的过程中聚焦于思维的推导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答案的“对”或“错”。好的问题是要能够激发不同程度的学生将已学知识、生活体验与当前学习的知识关联和意义关联,还要能够促进对某一特点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能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并将知识向着深度、广度迁移。

《单元教学探索》这本书明确了“好的问题”应达到的五个指标:真正引起对单元或课型或课时学习目标中的大概念和核心内容的相关探究;激发对问题的更多角度深度思考、热烈讨论、持续探究和新的理解;能够引发其他同类而不同的观点,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运用正向、逆向思维能够联系、假设和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相应的、持续的反思;能够关注学生生活真实的生活情境与所学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并能迁移。

二、提出“合理的问题”。

“我们有责任教会学生,也有责任以合理的方式把这些知识教给他们”。如何以“合理”的提问方式尽教师的责任,落实核心素养的思考能力?就要预备“合理”问题和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回答。

(一)依从教学目标,预备“合理”问题。

“我有很多的内容要教授,我怎么能在学年结束之前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很多老师的困惑。但是,如果教师将主语“我”换成“学生”,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制定的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教师预备“合理”的问题是要以这样的一个原则为前提,才能更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

首先,“合理”问题以教学目标为依托。

《一颗小桃树》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托物言志散文。学生自读时往往会将“小桃树”和“我”分开来阅读和理解,缺少将两者关联起来的意识。但是,如果教师先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能够识别或评价“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学生立刻就发现了“小桃树”和“我”有那么多的相似点,很快就找到了“没出息”这个关联点,用了几个关键词说出了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教师只需提出了一个词语“托物言志”就节省了估计有20分钟教学时间。当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时,学习就变成了“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莫名其妙地学习”。学生就更容易地参与到课堂里来,教师事先精心准备的“合理”问题才能发挥效果。

其次,“合理”问题的特点。

当学生关注了课堂时,教师需要评估学情,然后精心选择完成教学目标的提问角度,明确“合理”问题的特点。

结合《卖油翁》,教师预先设计两个问题,再请学生判断,哪一个是“合理”问题:

A.请你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卖油翁是个什么样的人?

B.康肃公于“家圃”中射箭,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请你结合“睨”,谈谈你对卖油翁形象的理解?

很显然,B选项具备了“合理”的问题的特点:

第一,它结合文本给出了情境。第二,从事情起因部分,给出了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做抓手。第三,做出了回答问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的答题示范。第四,提问题时用语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能够围绕着这个问题,延伸出很多个支问题,进而解决这篇文章从文言词语到人物分析再到主题理解的学习目标。

最后,“合理”问题需要及时评估。

预备“合理”问题时,也要预先想好这个问题的评估方法以及没达到评估标准的学生应该怎么办,还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否则就会影响课堂进度,舍本逐末。因此,要积累对学生及时评估的有效方法,使“合理”问题与思考能力的训练勾连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教师选用哪种评估标准,都不能出现有意或无意给学生贴标签的低效做法。要避免出现这个低效做法,有一个比较简洁而好用的技巧,就是选用肯定句。还是上面的B问题,当第一个学生一言不发时,教师可以分解问题:文言词语“睨”的含义是什么?既然你已经准确地理解了“睨”这个词语的含义,那么,你就能在想象中推断一下“睨之久而不去”时,卖油翁的心理活动了。

预备“合理”问题,又积累了引起学生关注问题的教学技巧,这样的课堂就开始在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了。

(二)真心贴近学情,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回答

1.不放弃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有问必答

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因为在课堂的群体环境中会有各种顾虑。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哪里没懂,自己遗漏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只是自以为懂了。所以,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张开嘴。

还是B问题,教师通过三步帮助班里的学生尽快进入思考状态。

(1)问题提出后要等待,讓学生感觉到教师真心需要他们回答这个问题,不会自问自答。具体做法:教师要等待大约一分钟,给学生留出理解和思考这个“合理”问题的时间。

(2)选择中下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以为这个问题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不肯定能准确回答的学生和不乐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和一点思路都没有的学生,他们的反应常常是一样的,就是一言不发。那么,教师就要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显示出,预先准备好的支问题。支问题就是对B问题进行的降低难度的问题。原则就是:教师叫起的每个学生,都要回答某一个问题后,才能坐下。要注意时间的掌控。其好处是:只要学生张嘴回答问题了,就形成或者延伸了某种技能,就是一次思考体验。

(3)教师坚持学生回答问题,这里的坚持是教师深思熟虑的坚持,它是教师充分准备好本节课各个环节的前提下的坚持。

不愿尝试,缺乏知识,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学生就常常会放弃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必须深思熟虑地坚持,最终能让学生体会到独立思考的力量。

2.回答“合理”问题的标准:正确就是100%正确

100%正确,是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某个学生的要求,是对学习小组的评价标准,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全班学生而言。一节课总要有一个问题回答要100%正确。

如《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通过拓展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斯科特的伟大品格。但是,20世纪的无数科研人员仔细研究了各种文字记载和通信记录,却把失败的责任归咎给斯科特,你认为这样公平吗?”

这个问题难度很大,是需要提前一天留给学生,以便部分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更充分思考。但是,在课堂上,还是应该坚持这个问题的答案100%正确的。那么就需要明确两个角度,每个角度完成三个点的思考和辨析。如,你认为不公平这个角度,它包括的三个点可以是:斯科特有没有责任;有责任还伟大不伟大;概括归纳“伟大”的评价标准。

在这里,教师不要再说“我知道你的意思”。因为这个意思,“你并未亲口说出来”。为了100%的正确答案,教师必須克服这种代劳的冲动。因为这里的奥秘是:通过一点时间的等待,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答案与高质量答案之间的差距。而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思考能力所需要跨越的差距。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对于教学目标的核心知识点,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补台”,而是在等待和搭桥中,让学生自己慢慢地补充关键细节,使答案100%正确。

以教学目标为依托提出的“合理”问题,确实会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学目标完成后的及时评估,帮助教师很好地分析学情。有技巧地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并且还要要求这个答案100%正确。这样,就是在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了。当学生明白:不太动脑筋与认真钻研是有区别的。这样,就在课堂上实现了以“提问题”的方式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什么是思考能力?就是绕过标签和概念,不断回到事实的能力”。“回到事实”本身的能力有多重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有多重要。教师能否依托教学目标,提出“好的问题”和“合理的问题”;并能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中,为学生留足独立的练习和训练思考的时间,都是挑战。其中,最难掌控的就是学生进行真正思考的参与率。但通常人们都是在面对挑战中解决问题的,因为走着走着就找到迷宫的出口了。

猜你喜欢

目标能力课堂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