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年级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

2020-06-01王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6期
关键词:景物审题季节

王媛

特级教师宋君老师在谈到阅读教学的经验时提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思维能力着眼;加强思路教学,培养理解能力;正确地处理好不同类课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加强读写结合,培养表达能力。” 这些见解给了我不少启示:这四个方面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总起来看阅读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联系,让学生去认识理解各种联系,从而达到从联系中求发展的境界的过程。这一特点,我认为对于中年级教学尤其是三年级学生来说也是同样适用。

这首先还要从中年级作文教学的特点谈起。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的过渡性转折性阶段。在低年级阶段,我们以说话为主,写话为辅,使学生对作文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的认识。主要要求能围绕一段中心明确的材料把一段话或几段话说通顺、条理、完整。对学生写的能力的要求则是能写一段或几段简单的语句,在说话的基础上通顺、完整比较连贯地写下来。这样的要求是符合低年级小学生语言、思维的特点的。到了中年级,学生作文虽然还要先以写一段话为起点,但这时却已站在严谨的作文教学立场上要求学生:一篇“过关”的作文得让人看出审题、立意、选材、构篇四个基本步骤。这一个过渡工作不但已成为学生们常感头痛的问题,而且对于教师来说,有时也会产生一种无从下手指导的感觉。怎么办呢?

一、兴趣导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激情启疑使之乐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是思维的开始。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灵感、兴致突发而致。灵感的产生是偶然的,它不会在学生每次作文时都“及时来到”,但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灵感空间”,使他们进入角色,三年级小学生刚开始写作文,他们对此十分好奇,因此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种心理,把他们引入审题阶段,主要通过恰当的导语把审题这一步形象化、简单化,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方法很多,比如;

1.自身经验实践法。

对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题材可以结合他们自身的经验谈起。比如:看图写话《画蛋》一文要求写出图中三个小动物画蛋的不同表现,反映出做事三心二意是不行的道理。审题时可以让每个学生用铅笔在3至5分钟的时间内临摹一只真鸡蛋,谈谈是怎样画的,对于有些做事浮躁的孩子的做法会与图中小兔子、小猴子不谋而合,这时再让他们看着图说说《画蛋》这篇作文要求“做”什么,就比较容易了。

2.题目把握重点法。

在做《动物运动会》一文时,看到题目,让学生说说如果这是一篇写好的文章,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事情,说过后再回过来看图,让学生说说本文的要求,学生对文章要写的内容就比较清楚了。

3.典型材料搜集法

文章题目一般说就是要写的中心,比如说在第五册课本中有一篇关于写一个人的作文,要求把其身材、长相、穿什么样的衣服、给你的印象写清楚。作文时,可以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头脑中搜寻“典型”人物,要十分熟悉的,这样,作文中提出的要求学生会十分容易搞懂。

二、把好立意,选取典型材料,突出重点

立意往往在审题同时就会产生,对一些不好理解的作文题目的“意旨”,可以结合课文示范,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一些典型的文章,教师在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应与作文的立意结合起来。比如: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对于这个题目的“意”往往把握不准,在教学《亲人》一文中,我们可以结合文章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以及“我”和妈妈尊重老人、助人为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一点,使学生了解有意义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在选择一件有什么样意义的事来写,确定中心。中心已点明,选择有价值的材料是表现中心的重要途径。加大信息量,平时加强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拥有写作素材数量很好的途径。广开观察路,厚积而薄发,是弥补孩子心中言之无物、思路混乱的一贴良剂。对于三年级学生在做观察一处景物,有顺序的将其特点写下来这一篇作文时,许多孩子不知道什么叫特点,也不会选择怎样的景物,这时,我发现本次作文正好在秋游的时间之后,利用去看东部这一机会,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东部变化有多少”的寻找性活动,活动之后,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小材料说给大家听听,看谁说的细致,再来作文时,效果还是不错的。这项工作是长期性的,随时性的。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读读写写、读写结合的训练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也是帮助学生“会”选材的好办法。在这个方法中,我认为多让学生读典型的范文,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尤为重要。典型的范文可以是优秀的例文,也可以拿出一些失败的文章来评,把别人的指点化成自己的领悟,时间长了,学生对作文时到底应选些什么样的材料就会心中有数了。

三、合理构篇,写出有条理的文章

在前三方面工作都有备而战时,只欠构篇这场“东风”了。很多学生审题立意都能准确把握,心中典型材料也不少,却为何文章一写出来就黯然失色了呢?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思路教学,培养理解能力的观点使我在作文教学中也受到启发。学生出现文章写出来混然无序、材料罗列、没有声色这些现象关键由于思路不清晰。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给学生想的时间。叶圣陶先生说:“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组织好材料,理清思路。这项工作可以放在预习中,也可以放在学生拟稿之前。

2.对于一篇情节比较复杂,头绪较多的作文,可借助与阅读列提纲理解课文相似的方法理清思路。比如:在教学有顺序的观察一个景物记叙其特点一文时,让学生把选好的景物分成几个小零件,采用画图的方法把所选的景物写清楚。

以三年级《我眼中最美的季节》习作训练为例,可以采用以下的流程来完成本次习作指导。

习作过程采用自制书的形式,分为五个部分:我的自画像(作者介紹)、××季节的画、××季节的话、大家的话。首先从形式上打破以往为作文而作文的模式,利用图片和一些“美文”“佳话”,使学生对要描写的季节形成一种具体、感性、全面的认识,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前三个部分,通过查阅资料、绘制图画、拍摄查找图片,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触摸自己喜欢的季节,为课堂作文做好铺垫。

作文指导时,用简短的时间,再次明确作文要求,通过对作文提示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本次作文的内容要求形成更稳固的认识。然后,将学生在课前收集的自己喜欢的季节的文字资料(××季节的话)结合图片加以展示,说说自己对文章、图片的评价,加以赏析,师生加以补充。

在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这一习作关键时,可以出示一段比较空洞的季节描写,让学生加以评议,提出一些改进方法:注意动静态描写,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特殊句式如排比句,形声词、叠词的使用,说说本季节有哪些可以具体写的有特点的景物,人物活动与写景结合等。

最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各个季节的图片和音像资料,为学生在作文中提供形象的场景,激发想象的灵感,写出“我眼中最美的季节”。

自制书最后的“大家的话”即是对本次习作的讲评,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自己的话,从多方面去评议,打破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旧评价方式,在相互交流中,使评价更为客观、具体,评价可以指向于文章整体,也可就某一突出的方面(优、缺点)加以评价,或提出修改建议,尤其拓宽同学间互评的范围,使学生不仅学会写文,也渐渐学会赏文、改文。

本次习作的主旨在于使学生不仅把作文当作一项被动的学习活动,而是成为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通过做自制书,使学生形成一种主人翁态度,在认真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另外,一篇作文的草稿有了眉目,修改这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古人尚崇做文章要讲究推敲文字,学生作文用词准确也应通过这一步来加强。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与阅读教学的许多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正确把握这种联系,才可以确实达到读写结合、联系中求发展的效果。

猜你喜欢

景物审题季节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三招”学会审题
我喜欢的季节7
季节蠕变
季节的变换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花的季节
景物描写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