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罐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对PASI评分影响的Meta分析※

2020-05-31刘明强杜晓燕徐嘉毓邱桂荣

中医药通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亚组银屑病皮损

●刘明强 杜晓燕 徐嘉毓 龙 雨 邱桂荣 黄 港

银屑病是一种以斑块、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皮肤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表皮的过度增厚及免疫反应[1-2],同时本病发病与遗传、感染、社会压力、免疫等因素关系密切[3]。漫长的病程及难以消退的皮疹也不断加重着银屑病患者的心理压力。近年来,祖国医学对于银屑病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多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法被发掘出来,其中走罐疗法就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的青睐,走罐疗法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皮损情况,但缺少相应的系统性评价,笔者于此对走罐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的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含有走罐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文献语种限中文和英文。

1.1.2 研究对象 具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性病学》或《皮肤性病学》或《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等),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年龄、性别、民族不限。

1.1.3 干预方法 实验组以走罐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未采取走罐疗法。

1.1.4 结局指标 ①PASI 评分:使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为观测指标;②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的评定方法,有效为治疗前后PASI 评分差值/治疗前PASI 评分≥30%;③生活质量指标;④中医证候评分;⑤局部特征性皮损(红斑、浸润、鳞屑)及瘙痒症状。凡是含有①和②的文献均被纳入研究。

1.2 排除标准①非随机对照试验(自身对照试验);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除走罐疗法还联合针灸、药浴、UVB 等治疗方法;③重复发表的文献,理论、综述性文献,个案报道;④数据错误或不完整的文献,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⑤动物实验;⑥护理类文献。

1.3 检索文献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文献的时间范围为自建库以来至2019 年10 月。采用主题词+自由词的方式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为:“银屑病”or“寻常性银屑病”and“走罐”or“走罐疗法”or“推罐”等关键词,英文检索词为:“Psoriasis”or“Psoriasis Vulgaris”and“moving cupping”or“Cupping therapy”or“Push can”。

1.4 筛选文献与提取数据通过文献检索,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全文内容,进行筛选文献。在纳入的文献中提取相关数据,使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由一位研究者进行资料导入,另一位研究者阅读文献进行核对,产生分歧时由第3位研究者进行协商统一。质量评价按照的是Cochrane 系统评价手册5.1.0 版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其中评价的内容有:(1)随机对照实验;(2)是否实施分配隐藏;(3)实验是否实施盲法;(4)结局指标的评定是否盲法;(5)结局指标是否完整;(6)是否选择性报道;(7)是否还有其它偏倚风险。若分析中出现歧义,则加入第三方进行协商处理。

1.5 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使用cochrane 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MD)或标准均数差(MD)及95%的可信区间(CI)表示,计数资料(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及95%的可信区间(CI)表示。各个研究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若I2>50%,认为有统计学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反之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使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寻找导致异质性的来源。对于临床异质性大和数据来源不明的试验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通过对CNKI、WANFANG、VIP、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检索,共获得文献180 篇,通过Endnote X7 软件去重,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全文后进行筛选,最终纳入7 篇文献,纳入研究的诊断标准和结局指标均符合标准,无明显差异性。纳入文献的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2 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评价纳入7 篇文献中共4 篇使用了随机数字表法[6-7,9,11],其余3 篇仅提及随机字样[5,8,10],2篇文献使用了密封信封进行分配[6,9],其它5篇文献均未提及分配隐藏[5,7-8,10-11]。纳入的文献均未提及盲法的实施,有1 篇文章报道了脱落病例[6],选取文献都报道了预设结局指标,都均未说明其它偏倚风险。详见表1、图2及图3。

表1 纳入文献特征表

图2 偏倚风险分析

图3 偏倚风险总结

2.3 Meta分析

2.3.1 疗效评价分析 通过对7 篇文献的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为:P=0.59,I2=0%,表明各研究之间无明显差异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OR=4.60,95%CI[2.73,7.78],Z=5.71,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走罐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图4。

2.3.2 PASI评分分析 对7篇文献的PASI评分进行Meta 分析,结果为:P<0.00001,I2=93%,说明这7 篇文献中存在差异性较大的研究,通过逐个剔除的筛查方法,发现均未出现显著变化,故该Meta 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MD=-2.77,95%CI[-3.92,-1.61],Z=4.69,P<0.00001,说明走罐疗法对于减轻患者全身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优于对照组。详见图5。

2.3.3 皮损严重度评价 银屑病主要的特征性表现为红斑、浸润及鳞屑,对其中的3 篇文献中特征性的皮损进行了亚组分析[6,9,11],结果为亚组1:MD=-0.77,95%CI[-1.43,-0.10],亚组2:MD=-0.16,95%CI[-0.31,-0.01];亚组3:MD=-0.50,95%CI[-0.55,-0.45];亚组4:MD=-0.46,95%CI[-0.52,-0.41];总体:MD=-0.50,95%CI[-0.67,-0.33],表明走罐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特征型皮损的影响均优于对照组。见图6。

图4 走罐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效率Meta分析

图5 走罐疗法对PASI评分影响的Meta分析

图6 亚组分析

2.3.4 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纳入研究的文献中2 篇对中医证候评分进行了描述[6,9],进行Meta分析结果为:MD=-1.73,95%CI[-2.16,-1.3],说明走罐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优于对照组,见图7。2 篇文献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进行了描述[9,11],进行Meta分析结果为:MD=-1.73,95%CI[-2.16,-1.30],说明走罐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优于对照组,见图8。

图7 中医证候评分Meta分析

图8 DLQI评分Meta分析

2.3.5 不良反应 共有5 篇文献报道进行了不良反应的观察[5-7,9,11],其中有2篇未出现不良反应[7,9],余报道的不良反应为灼热、红斑、水疱、肿胀、月经量增多、腹泻,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均未明显影响研究进程。

3 讨论

本文根据循证医学,对于研究中结局指标判定标准不一致的文献进行了剔除,因此纳入文献数目偏少。Meta 分析结果说明走罐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有效率及对PASI评分的影响均优于对照组。

银屑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全世界中本病的患病率约达2%~5%[12]。据以往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中国汉族人口中本病的发病率已由0.123% 增至0.470%[13]。银屑病的治疗过程漫长,而走罐疗法经济方便,且对于银屑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走罐疗法具有拔罐、刮痧、推拿等治疗方法的作用[14],通过罐体对皮肤的吸附力,并在皮肤上滑行,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时走罐疗法作用于皮部-孙络-络脉-经络系统,还具有开泄腠理、扶正祛邪的作用[15]。

同时,其它临床研究报道,走罐疗法可降低银屑病患者的复发率[16-17],使鳞屑减少,斑块变薄,加强外用药物的吸收[18],并调节患者自身免疫[19]。综上所述,走罐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比其它治疗方法更具优势,且操作方便、经济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但本研究纳入文献偏少,质量偏差,因此还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盲法试验,以进一步证实走罐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有效性,并研究制定出相对有效的走罐方案、走罐介质、走罐手法等,以便临床上广泛的使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猜你喜欢

亚组银屑病皮损
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在银屑病护理中的应用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不同煎煮方法及时间对炮附子配伍大黄治疗阳虚型便秘的效果及对心脏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145、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mRNA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研究
血浆Lp-PLA 2水平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TLR7/9通路表达的研究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