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金匮肾气丸及其成药的演变与应用

2020-05-31李安祥

中医药通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仲景牡丹皮山茱萸

●李安祥 谢 冉

金匮肾气丸作为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经典方剂,配伍严谨,疗效确切。后世对其多有发挥,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作为非处方药的中成药金匮肾气丸亦备受推崇。由于个人认识偏差加上药厂生产的中成药名不副实,“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出现同名异方、同方异名的混乱现象,临床中误用、滥用现象较为普遍。为正本清源,本文针对三者的演变作一梳理,以期为肾气丸的配伍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三方的来源及功效

1.1 金匮肾气丸的来源及功效肾气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1],又称金匮肾气丸、八味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桂枝、炮附子共8味药组成。在《金匮要略》中有4处提及肾气丸,治疗的病证有虚劳腰痛、痰饮、消渴、妇人转胞,附方中崔氏八味丸与金匮肾气丸组成相同,治疗脚气(小便不利)。具体见于:⑴《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⑵《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⑶《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言:“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⑷《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⑸《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载:“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溺,而反倚息不得卧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医宗金鉴》曰:“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金匮要略心典》云:“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总之,此方有阴阳双补,助阳化气之功。中成药金匮肾气丸,与此方名不副实,后文再行阐释。

1.2 桂附地黄丸的来源及功效查文献资料发现“桂附地黄丸”之称首见于《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在六味地黄丸方论下,指出据方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地黄丸,治两尺脉弱、相火不足、虚羸少气。亦有八味丸等称谓,现有专门中成药出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后简称《药典》)1963 年版[2]始收有桂附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并列),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肉桂、制附子共8 味组成。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八册)》[3]中收录中成药桂附地黄丸浓缩丸标准,以后历版《药典》按此标准,一直沿用至今。药物组成[4]:肉桂20g,附子(制)20g,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功效: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1.3 济生肾气丸的来源与功效济生肾气丸原名为“加味肾气丸”,源于宋代医家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水肿》而得名。书中载本方[5]由“熟地半两,炒山药一两,山茱萸一两,泽泻一两,茯苓一两,牡丹皮一两,官桂半两,炮附子二个,川牛膝半两,车前子一两”组成,用于腰重水肿、小便不利。济生肾气丸成药标准首见于1963 年版《药典》,之后一直沿用。《药典》(2015 年版)[4]药物组成为: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120g,泽泻60g,肉桂20g,附子(制)20g,牛膝40g,车前子40g。济生肾气丸有中成药销售。明代张介宾曰:“地黄、山药、牡丹皮,以养阴中之真水。山茱萸、肉桂、附子以化阴中之真气。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以利阴中之滞,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治虚水方,更无有出其右者。”其功效在于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痰饮咳喘等。以上三方药物对比见表1。

表1 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三者药物组成比较

2 金匮肾气丸(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仲景金匮肾气丸方中温阳散寒的附子、桂枝与滋补肝脾肾之阴的六味地黄丸用量之比为1:12.5,从而体现了“少火生气”的中医理论,也说明本方意在水火同化,徐生肾气,一气化阴阳。仲景原方[6]为后世立下补益肾气的标杆,是其严谨的辨证论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后世对其多有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仲景方的主治范围。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改善微循环、类性激素样作用,对糖、蛋白质、脂肪代谢有改善作用。临床中,肾气丸加减所治疗的病证[7]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老年等多学科,包含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呼吸、泌尿生殖、运动等系统,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荨麻疹、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功能障碍、产后尿潴留、前列腺增生、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肺心病、慢性支气管哮喘、复发性口腔溃疡、痛风、小儿夏季热、足跟痛、牙痛等病症。另,从仲景金匮肾气丸的组成、命名及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仲景金匮肾气丸主要应用于肾气不足兼有肾阴阳俱不足之证,为平补阴阳的基础方。笔者临床体会本方的关键是“肾气不足,阴阳俱虚”的病机,即肾阳虚的人除了有畏寒、肢冷等虚寒证候外,可见腰酸脚软,或痰饮,或消渴,或转胞,或脚气,或咽干,而舌质的颜色偏淡红、淡白或淡紫,脉沉细或尺脉沉而稍紧,腹诊有少腹拘急(下腹部腹直肌痉挛绷紧的状态)或脐下不仁(脐下丹田无气力状态)可供参考;而对于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质偏红、深红、红紫苔少或无苔者不宜使用。针对肾阴虚不足之证,可酌情选用其衍生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加减。而“汤者,荡也”,适合病势比较急迫的病证;“丸者,缓也”,即用丸剂缓图。临证时医者当灵活应机加减变通,合理选用汤剂或丸剂。

3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的张冠李戴

查1953 年版《药典》并未收载金匮肾气丸,1963年版《药典》收有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等同),由熟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泽泻三两、肉桂一两、制附子一两组成。以后各版《药典》(截止至2015年版)均未载金匮肾气丸而仅保留桂附地黄丸,方药组成同1963 年版《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8]中收载的“金匮肾气丸”,由地黄108g,山药27g,茯苓78g,山茱萸(酒炙)27g,牡丹皮27g,泽泻27g,牛膝(去头)27g,车前子(盐炙)27g,炙附子4.5g,桂枝27g 共10 味组成,与《严氏济生方》、《药典》历版的济生肾气丸药物组成极为相似,即前者用桂枝,后两者改用官桂(肉桂),组成上仅有1 味药的微小差别。如现出售的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如: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11020147)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 年颁布的药品标准,其药物组成为:地黄270g,山药67.5g,山茱萸(酒炙)67.5g,茯苓195g,牡丹皮67.5g,泽泻67.5g,桂枝67.5g,附子(炙)11.25g,牛膝(去头)67.5g,车前子(盐炙)67.5g,蜂蜜(炼)51g。此标准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中的药物组成及比例(具体比例见表2 汇总)。也就是说,如今市场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实际是济生肾气丸的药物组成,与真正的仲景金匮肾气丸相比,既改变了原方中的药物用量,又加入药性偏凉的牛膝、车前子,在补肾的基础上增强了利水作用,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等症。而且此标准中金匮肾气丸的茯苓量变大,桂枝、附子与剩余六味各药成分的比例已经失去了仲景的原意。目前与仲景金匮肾气丸最为接近的中成药当属桂附地黄丸丸剂,亦有按此标准的片剂、胶囊剂。《药典》规定的桂附地黄丸标准中各药比例与仲景金匮肾气丸基本保持一致,不同的是干地黄易为熟地黄,桂枝变为肉桂,而熟地较干地黄重于温,肉桂较桂枝偏于热,所以,桂附地黄丸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温阳益肾的功效。

表2 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三者药物比例对比

4 小结

由上可知:其一,金匮肾气丸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为调补肾气基础方,被广泛应用于各科,后世有将桂附地黄丸与其并称者;其二,济生肾气丸是严氏在仲景金匮肾气丸方基础上增加牛膝、车前子为10味,虽然同有温补肾阳之功,但其主治侧重于肾虚水肿,两者均有中成药;其三,如今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出现同名异方,与仲景金匮肾气丸名不副实,实际上,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成分与济生肾气丸十分相似;其四,市场上中成药桂附地黄丸成分、比例与仲景金匮肾气丸十分相似,接近仲景金匮肾气丸的中成药替代品当属“桂附地黄丸”(如:国药集团中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41021819)而非“金匮肾气丸”(如: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55135);其五,成药桂附地黄丸干地黄易为熟地黄,桂枝易为肉桂,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温阳益肾的功效。故,医者在遣方用药上,应当选择对证之品,不能将此3种药物混为一谈,更应注意“阴药”与“阳药”的数量、比例变化及丸、汤剂的缓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猜你喜欢

仲景牡丹皮山茱萸
山茱萸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基于牡丹皮微观性状与抗炎活性相关的“辨状论质”研究
山茱萸真空干燥特性研究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9 014例阴虚证处方中牡丹皮的用药规律分析
山茱萸的资源分布及开发应用现状
识别真假牡丹皮
唐太宗与牡丹皮的故事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山茱萸提取物保护脊髓损伤神经的机制研究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